观察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对脊柱结核患者焦虑心理的影响

2020-08-13 11:20卢星月
健康之友 2020年5期

卢星月

【关键词】心理护理;脊柱结核;术前焦虑心理

【中图分类号】R529.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5-0221-01

脊柱结核是主要因结核菌感染、循环障碍等因素所致,该病多发生于椎体,少数患者病变可出现于横突、棘突、椎板或椎弓[1]。脊柱结核患者以疼痛、姿势异常、脊柱畸形为典型症状,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该病。需要注意的是,多数患者对于手术的认知较低,术前常易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影响手术正常开展[2]。为此,本研究提出在此类患者术前加强心理,并以我院接收的脊柱结核患者为例开展相应实验,取得理想效果,研究报道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对象资料

采用临床试验随机分组法将我院于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接收的62例脊柱结核患者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参照组31例,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21~60岁,平均(45.37±9.36)岁;试验组31例,男性19例,女性12例,年龄24~61岁,平均(46.09±8.83)岁,两组病例资料差异经检验无显著性(P>0.05)。

1.2护理方法

参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试验组对焦虑情绪加强心理护理,内容包括信息采集、健康教育、情绪疏泄、心理支持,具体操作如下:

信息采集:护理人员通过病例资料、与患者及其家属交谈、临床观察等方式采集患者各方面资料,重点了解其认知能力与情绪变化情况,对于患者心理状态与心理承受能力进行评估,从而建立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

健康教育:护理人员以平和的口吻、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讲解脊柱结核相关病理知识,如脊柱结核原理、治疗方案、预后效果等,特别强调治疗的重要性。同时利用心理互动与实践的方式,帮助患者识别自动化思想、不合理信息及不恰当行为,以此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主动配合护理人员工作。

情绪疏泄: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冥想静坐、呼吸调节、松弛练习、自我表述训练等,让患者熟练掌握此类放松方法,以此宣泄惊慌、焦虑情绪,激发自身活力,以饱满的精神面貌面对治疗。

心理支持:焦虑情绪的产生原因很大部分是因为患者缺乏交流的途径,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同时积极与患者家属、亲友、朋友申请帮助,共同对患者进行鼓励。可视情况邀请治疗效果较好的病友现身说法,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3研究指标

以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情绪表现,该量表包含20项内容,每项项目1~4分,总分越高者焦虑情绪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AS评分纳入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中行统计学分析,均以“-x±s”表示,t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护理前,试验组患者SAS评分(45.20±6.33)分,参照组患者SAS评分(44.81±6.12)分;护理后,试验组患者SAS评分(24.73±5.19)分,参照组患者SAS评分(35.48±5.82)分,组间对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护理前SAS评分差异不显著(t=0.247,P=0.8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SAS评分低于参照组(t=7.67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脊柱结核是以40~60岁人群为高发群体的骨科疾病,该病一旦发生,所有脊椎均可受累,出现疼痛、姿势异常、脊柱畸形、寒性脓肿、窦道等多种症状,使患者生活质量大幅下滑。目前手术治疗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但由于患者对手术存在认知偏差,其往往伴有极为严重的焦虑情绪,因此,就需要在手术开展前对患者进行加强心理护理。

李媛媛[3]研究显示,行加强心理护理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为(29.05±5.21)分,而行常规护理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为(38.84±6.06)分。而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患者S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护理后,试验组SAS评分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项研究均提示加强心理护理对于患者负性情绪的调节效果更佳,结果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脊柱结核患者手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对于焦虑状态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可提高患者抗病信心,实现护患高效合作,是具有普遍应用与推广可能的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李媛媛,罗晓兰.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对脊柱结核患者焦虑心理的影响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17):168-169.

邱霞,李茜,吴春晓.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对脊柱结核患者焦虑心理的影响分析[J].饮食保健,2019,6(47):210-211.

梁淑琴.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对脊柱结核患者焦虑心理的影响及分析[J].中國保健营养,2019,29(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