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守振 范秀伟
摘要:作为物联网专业的一门核心学科,《传感器原理》主要课程内容包括各种化学物理反应和生物功能等,介绍各类传感器的工作机制,并以此为线索详细介绍各类传感器的基本结构、检测电路和在不同领域中的用途。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全面地掌握传感器知识,了解传感器的使用方法。本文主要探讨《传感器原理》课程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教学方式方面提出改革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课程;教学方式;传感器原理
传感器通常由转化元件和敏感原件组成,是一种能够接受规定的被测量并且能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其转变为输出信号的装置。传感器能够将被测量转化为定量认知的信号,传感器技术在现代科学发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传感器技术作为该国优先发展的科学技术之一。传感器原理已经是当今科技人员所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也是物联网专业中一门重要的课程。
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部分课程内容稍显落后 本课程中涉及到多种传感器,如半导体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应变式传感器等,但当下课程教授中,教师大多基于理想模型进行授课,主要讲述传感器的信号测量和等效电路。然而随着科技快速发展,互联网和物联网等行业的不断进步,微加工技术的不断提高完善,当下应用广泛,拥有市场广阔前景的传感器,如固体图像观感器和智能传感器,在课程中并未介绍,教授内容无法与当下实际传感器的应用相联系。
部分教师教学方式缺乏多元化 当下一些学校对该课程的教学仍然是填鸭式教学,用枯燥无味的方式教授传感器相关知识原理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课堂上学生容易犯困,對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缺乏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在学习效率上难以提升,并且久而久之逐渐对该类理工科性质的课程产生一定的厌烦情绪。在僵化的教学方式教育下,大多数学生都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除了课堂上教师现场解答学生疑问,大部分学生都是靠自主学习来吸收课程知识,缺少课程资源,如果因为一些特殊原因缺课,无法全面掌握课堂中的重难点内容,课后不及时复习巩固,很容易在考试前出现遗忘知识点等问题。这种教学资源缺乏的现象在目前部分学校教学中普遍存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实践课程实验设备陈旧落后 学校对实验设备更换不及时,使实践课程无法顺利进行。此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能自主选择和综合设计元器件,只能按照书上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只要设备不损坏就能成功,学生的创新和综合运用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策略
进一步扩充教学内容 除了对传统传感器相关原理介绍,该课程还要结合当下市场对传感器运用的实际情况,更加侧重于无线化和网络化的应用,加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此外,除了课堂的理论内容讲解,还可以结合传感器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学生布置查阅相关文献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查阅当下流行的传感器,再来课上进行讨论,最后总结。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课外与实际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提高教学效率。
及时更新并改变教学方法 除了传统教师授课、学生记笔记外,还可以借用多媒体设备与板书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更加形象地展示过程变化,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利用板书针对一些电路器件等特性公式进行推导,便于学生理解。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还可以挑选一些科技前沿的信息让学生课下查阅,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交流,让学生从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加强理论和实践操作结合,安排学生去当地一些规模较大的物联网公司实地学习,听车间专业的技术人员的介绍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当下传感器的实际运用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加强网络资源建设 为了更好巩固学生的知识,学校要加强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师可以录制教学视频放到学习平台,便于学生课下随时学习课程知识,多次反复观看重难点内容,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更加牢固。同时,可以开设线上答疑平台,对学生在课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及时解答,方便学生继续学习。还可以开设试题库,让学生随时练习,方便学生对学习进行查缺补漏,更加全面系统把握知识。
《传感器原理》作为物联网专业核心课程,涉及到多种知识点,且传感器在当今社会技术发展速度快,因此需要对现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手段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系课题《山东师范大学实验教学改革项目》研究成果之一,受国家自然基金委资助(课题编号:SYJG040247)】
参考文献
[1]王静.“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榆林学院学报,2017(04).
[2]钟志群.基于翻转课堂的《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智库时代,2019(22).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