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璐
摘要:中华玉雕艺术是一种具有地域色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当代玉雕艺术的表现形式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如今,玉雕艺术也越来越趋于意象化,更多的倾向于抒发主体精神,排斥对自然形象的摹仿。意象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也是具象与抽象的有机统一。意象是非理性的,人的本质也是非理性的,但会一直受到时代特征、风俗习惯及自然环境的影响。作为玉雕艺术的传承者,必须熟知中华文化,本文就意向语义在玉雕创作中的表现进一步阐述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所在。
关键词:玉雕艺术;意象;具象;抽象
中图分类号:J3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09-0169-01
一、中华文化与意象
玉雕艺术既久远又充满朝气,是一种具有中华地域色彩的艺术表现形式。“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字面意思就是讲意识形象化,“意”是指内心真实的感想,象”是指主体创作所呈现的表象。
随着文人画逐渐兴起,意象审美的地位再创新高,对中国画的艺术理论和观念产生极大影响。当代中国玉雕要与“意象”交融,首先在创作中,要将意向观念放在重要的地位;其次还要熟知中华文化,将中西方文化自然贯通,并巧妙结合,再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创作出东方专属的玉雕艺术。
中国画在注重自然形象的同时更加重视作者内心的情绪、情感交融,并将这种氛围在画中展现,这便是中国画作者所共同追求的。写生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中国画中尤为独特。中国画写生不是再现事物的自然形象,也不注重事物特定的光影、透视等,而是着重表现自然事物最典型的内在精神并融入作者的主观思想。中國古代画家有感而发,随性而画的作品不仅是真实写照,更是凌驾于客观事实的态度,一种对待生命真诚的态度。中国水墨画中独有的表现手法——留白,给人一种无尽的联想与想象,是一种意象的表达,烘托整体画面深远悠长的意境。总体而言,中国画写生时刻都在传递意象美学精神。
二、意象在玉雕形式中的产生及规律
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导致艺术形式的不同,也可以说艺术是非理性的。艺术的表现形式会受到时代精神、风俗习惯、自然环境的影响,玉雕当然也不例外。由于时代和文化的发展,审美提高,玉雕作品不再拘泥于描摹自然形象,也就是所谓的“具象”表现形式,更多的是抒发主体精神,排斥对自然形象的摹仿,即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例如,山子玉雕一种独立的玉雕艺术形式,通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调整事物的布局,使其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同时符合形式美法则。比如说四君子“梅、兰、竹、菊”和岁寒三友“松、竹、梅”,在客观现实中不可能同框,但是艺术家为了表达美好寓意,歌颂优秀品德,弘扬文化精神,在山子雕的创作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主观意愿将自然物体进行组合。山子雕与传统山水画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以“意境”为灵魂,追求物我不分的艺术境界,营造一种耐人寻味的美。而且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玉雕艺术形成了“北派”、“南派”、“扬派”、“海派”等风格迥异的玉雕门派。这些全都受到时代、风俗、环境的影响,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又或者是形式、题材、技法的变化都离不开这些因素的影响,这是玉雕艺术发展亘古不变的规律。
三、意象在玉雕形式中的本质与目的
“意象是具象与抽象的统一,其本质是非理性的,强调人的本质也是非理性的。艺术的价值表现在特征的重要与有益,而不是绝对正确的模仿。中国画造型既不具象,也不抽象,而是具象与抽象的有机合一,这就是所谓的“意象”造型,注重写意,这种“写意精神,,在中国的传统绘画和书法中早已经有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并获得共鸣。
中国画不仅仅是描摹物体的形色,也不是单纯的宣泄个人精神,而是将二者结合。玉雕艺术中,被称为“立体国画”的子冈牌,同样如此。这样的玉雕作品既能展现客观景象的自然美,同时又酣畅淋漓地宣泄着主观情感,充分展示了意象美。我国自古就有谦谦君子以玉比德,且常被文人士大夫佩戴于腰间,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说明了子冈牌特征的重要;子冈牌将画与诗融为一体,高雅脱俗,融入时代特征,凸显文人情怀,说明了子冈牌特征的有益,两者结合便造就了子冈牌不可取代的地位。由此可见,作品中的特征越重要越有益,作品才会越高级,越出色。
玉雕艺术的意象化使得其作品更具特色,更加独一无二,与中华文化结合的意象美学无时无刻不透露着一种文人情怀的气息。中国当代玉雕艺术家邱启敬作品中的人物略去五官细节,简化山石造型,着重表现禅意,这便是意象的表现。中国的玉雕文化要走向世界,就应该有独有的文化特色,注重本民族的文化内涵,挖掘中国传统意象美学,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四、结语
从古至今,“意象”始终贯穿与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在玉雕艺术中,无论是创作思维角度,文化内涵角度,还是艺术审美角度,都不失为一条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所以我们应注重本民族文化,不断挖掘意象美学,因为玉雕艺术必将成为一种更新潮,更高级的艺术载体。每个艺术家都各有千秋,每件艺术作品都无与伦比,中华文化定会得到进一步弘扬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法)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
[2]李福顺,中国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济南:商务印书馆出版,2007.
[4]施旭升,艺术即意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