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蕊
摘 要:数学更加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最大范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找到学困生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文章通过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学习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最后提出了有效的转化路径,旨在帮助更多的数学教师把握数学特点和规律,了解班级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特征,实行差异化教学,落实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6-002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6.012
在小学阶段,随着数学学习难度的不断增加,学困生的数量也有所增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实现帮扶优化,找到学生之间的差距,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采取科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成绩。所谓学困生,是指在小学教学中,学生在知识、品格、体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智力得不到正常挖掘。为了消除学生的思维惰性,教师必须要针对学困生行为特点全面探究引导学困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让更多的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学习现状
在新课改背景下,一些小学生的学习目标尚不明确,存在盲目学习的现象,且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在课堂上并不愿意听教师讲课,甚至有的学生违反纪律,在课堂上交头接耳或者睡觉;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题目,他们可能会采取逃避的方式,存在思维惰性;课后他们也不能及时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甚至会发生抄袭现象。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学困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解决,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敢于面对挫折。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在小学阶段,为了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不断反思,尤其是在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一)外部因素
目前,在进行小学生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外部客觀原因。首先,由于应试教育体制存在一定的缺陷,我国在进行应试教育体制实施过程中,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学生,人们都比较注重学习成绩及分数。其中,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可能更多是为了应付考试。除此之外,一些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只是给学生讲授解题的技巧,而没有深入研究问题的本质,即没有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无法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技能和思想。还有一部分学校为了升学率,主要以学生的成绩衡量教学质量的好坏,而且教师使用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教学目标设置过于单一,无法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课堂上都是以教师作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被动接受的状态使得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无味。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学生并没有创造性和积极性,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丧失兴趣,更不愿意主动学习,无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这样,自主意识较弱的学生,更不愿意去学习,会逐步丧失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其次,数学课程,它具有逻辑性强的特点。数学课程严谨,前后知识在衔接过程中关联性非常强,几乎每个知识点都有一定的关联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贪玩好动,可能今天学了知识,明天就已经忘得一干二净。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以及关联性强等特点,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得他们感到更加吃力,如果某个环节没有掌握牢固,后面的知识点就无法衔接。这样就使得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只要遇到难题,就会主动放弃。除此之外,数学也是一门抽象性的学科,其抽象性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然而,应试教育体制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学生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使用固有的模式和特定的数学解题技巧进行数学学习,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有更多的小学生逐渐变为学困生,不愿意进行数学学习。最后,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式过于单一,使用的是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虽然新课程标准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施,然而针对偏远农村区域来说,大部分数学教师没有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教学内容过于枯燥,只是一味地陈述教材内容,学生也只是被动接受,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由于数学知识抽象性和逻辑性比较强,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进行数学学习,最后成为学困生,或者在后期数学学习过程中更加吃力,不愿意学习,找不到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也就意味着学生在后期学习过程中会丧失主动性。与此同时,很多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而且还缺乏一定的责任感,对于教育教学缺乏耐心和细心。对于基础知识的教学来说,一些教师可能只是一笔带过,然而对于一个班级来说,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尤其是学困生,他们无法理解教师所讲解的数学内容。还有部分教师为了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更是一味地“念”教材,并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导致学生的成绩越来越差,两极化也日益严重[1]。
(二)内部因素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学困生的转化,还需要对内部主观因素进行全面探讨。第一,大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主动性,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提不起精神,容易犯困。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并不愿意主动地接受数学知识,且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在脑海中根本无法理解什么是发散思维以及创造性能力。再加上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差,人云亦云,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三心二意的现象,在课下也不能及时地完成作业,最终陷入恶性循环,成为数学学困生。第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所使用的学习方法不科学。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在进行学习方法使用过程中并不准确,大多数的数学学困生在进行数学学习过程中,过度依赖教师的讲解,课前不预习,课中注意力不够集中,课后也没有及时地进行巩固练习。一些学生只注重分数,针对不明白的问题,在课后复习时不知道巩固,也不愿意向周围的同学或者教师请教。对于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他们也不进行主动思考,缺乏综合分析能力。第三,学困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自信心,产生自卑感。由于自身的成绩不好,在数学学习中如果还没有得到教师的关注,他们就会情绪低落,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极度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笨,数学成绩不好,不讨老师喜欢,对老师或者是对数学课敬而远之,也不愿意主动地问同学、问老师,导致成绩越来越差[2]。
三、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路径
(一)激发兴趣
在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过程中,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进行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过程中,要更加关爱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进行实践训练,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让他们逐步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3]。
(二)完善激励制度
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教师应该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善于发现每位学生身上的优点,同时要建立班级奖励制度,针对数学学习进步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教师也可以使用口头表扬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实施科学的奖励制度,能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在无形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找到科学的方式
在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能盲目地攀比学习成绩。在进行数学学习方法找寻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个人的行为特点,打造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针对学困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积极地引導他们进行改正,促进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让更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在班级里分享自己的方法和心得,帮助更多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4]。
(四)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变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法过于单一的问题。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需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使其在教师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数学题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养成先审题后做题的习惯,不能盲目地不看题目就开始做题,这样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除此之外,在进行实践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在知识点讲授过程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尽可能地设置学习坡度,让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都学到知识,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进行讲解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积极地开展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逐步培养学困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师要积极地帮助更多的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自信心,避免出现自卑心理,而变成一名学困生。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现阶段,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更多的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创造力、思维能力也是不同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完善激励制度、引导学生使用科学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准则,帮助学生走出“学困”,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参考文献:
[1]潘迅馨.小学数学作业发展性评价的调查研究——以金华市L小学为例[D].浙江师范大学,2016.
[2]胡平.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调查研究——以广东省珠海地区为例[D].赣南师范大学,2016.
[3]姜玲玲.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解决途径[J].才智,2016(35):111.
[4]刘挽银.浅谈新课改下如何转化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J].新课程·中旬,2018(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