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瓶梅》这一书名由书中主人公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各取一个名字合成。其内容也是以这三位女性为主,描绘的真实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的一个共同特征:男性欲望的客体,但作者意不在此。本文就对《金瓶梅》中的女性欲望与死亡意象进行研究。
关键词:《金瓶梅》:女性欲望:死亡意象:实际研究
中图分类号:1207. 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09-0017-01
《金瓶梅》是明代“四大奇书”之首,立足于家庭,从一家到天下,反映了當时的现实社会。从笔者视角看,《金瓶梅》最大的价值在于对三位真实女性的刻画及对死亡的表达,虽刻薄却悲凉。文学可以将伦理、法律所不能传达的信息生动的刻画出来——欲望的表达。而《金瓶梅》这部作品所刻画的女性欲望是通过西门庆这一男性人物投射出来的,女性是欲望主客体的结合。
一、女性作为欲望的客体
立足男性这一主体,女性自然为客体。在这部作品中,与西门庆有关的女性都是欲望主客体的结合。女性自身就是一个工具存在,其价值在于取悦男人,在这里女性被等同于了“身体”。
第一,重欲轻情。明朝后期和,是一个资本勃发、思想解放、欲望驱动的时代,而《金瓶梅》这一文学作品便是这一时代的充分体现。从色情小说来反映现实社会,虽有夸大,但也是世风所趋。《金瓶梅》:这部作品关于男女真情实感的描写极少,也就是在李瓶儿死的时候,西门庆尚流露出一些真情。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到:“诸世情书中,《金瓶梅》最有名。…《金瓶梅》作者能文”,“描写世情,尽其情伪”。欲在《金瓶梅》中这部小说中被描写的淋漓尽致,可以说作者就是通过欲来表现社会、表达情感。西门庆与众多女子皆没有情分可言,她们看重的也是西门庆的物质,这通过西门庆死后女性纷纷逃离得到了印证。
第二,欲望的象征化: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无论是从这部书的名字来看,还是体现在书中的插入瓶中的莲花和梅花来看,《金瓶梅》这部作品本身就体现了浓厚的物质特性。在古今中外的文学著作中,将女性=物品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比如“玉软花柔”、“弱柳扶风”等。有时干脆撇去这些繁琐的物象,直接化身到女性自身身上,诸如“金莲”。将女性化为一种欲的象征,以此来满足男性的控制、欲望。
二、女性作为欲望的主体
第一,女性对欲望的表达。兰陵笑笑生高明之处在于将女性化身为具有欲望的日常普通人,其中包含对性的需求。潘金莲对欲望的表达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丫头迎儿偷吃了一个角子,被潘金莲发现之后先是一顿臭骂,之后便是剥光了衣服拿鞭子抽打,此时作者扭转场景,将潘金莲和琴童厮混一起的情形描绘了出来。虽然李瓶儿、庞春梅和其有不同之处,但对欲望的表达却如出一辙。
第二,女性自我的客体化。在和西门庆有关的众多女性当中,明正、暗斗亦是常事。特别是潘金莲和李瓶儿,一方面西门庆作为女性欲望的对象,另一方面代表着身份和权利。李瓶儿用钱、性为手段,在受到迫害之后,又寻求他人(有权的官哥儿)。潘金莲更不用说,她的各种手段不仅是为了男性的宠爱,更是为了西门庆手中执掌的权和钱。在男人执掌的社会中,女性的权利全部来自于依附的男人。
三、死亡意象的深层解析
虽然《金瓶梅》是一部描写欲望的作品,但死亡之阴影却贯穿全书。作者对女性死亡的真实刻画让读者触目惊心,可以说“死亡”是金瓶梅最终的归宿。
第一,潘金莲之奸死。潘金莲完全是被欲望支配的一名女性,其死亡令人叫好,却也扼腕。潘金莲的死亡可以分为三步:一是为了一时淫欲,伤害盟友。潘金莲和女婿斯私通之事败露之后,伤害春梅这一贴心人,春梅被赶出去。二是春梅被卖王婆,其心可诛。潘金莲是一个无情浅薄之人,在王婆拜访之时,已然改了称呼,此时回到王婆手里面,干娘”也来不及了。三是淫欲当头,失去理智。忘了陈敬济的叮嘱,最后被武松挖了心肝偿命。最终潘金莲死在了欲望之下。
第二,李瓶儿之孽死。李瓶儿和西门庆的婚姻就是钱财、权利的交换。李瓶儿之死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生官哥儿血崩之死,二是对花子虚的忏悔,三是潘金莲最后的一击。在她钱、权尽失、儿子之后,她失去了争夺的筹码,死亡也是一个解脱。
第三,庞春梅之淫死。相较于潘金莲和李瓶儿来说,庞春梅是幸运的,但最终死在了不知节制上,完全是自己作死。对庞春梅之死,作者写到:周守备死后,她私通周义,因贪淫无度,生出骨蒸痨病症,最后死在周义身上。庞春梅的死是死亡主题的升华,在罪恶的社会中,死亡是最后的出路。
《金瓶梅》是一部描写细致描述人物生活、对话及家庭琐事的小说,具有非凡的意义。《金瓶梅》对欲望和死亡的描绘,充满着斗争。对这部作品的解读无需做出一个明确的价值判断,只要具有强大的理解即可。特别是女性,他们的欲望、贪念、斗争到最后的死亡虽是理所应当,但作者意不在此,在于对社会黑暗和腐败的揭露,对芸芸众生的叹息。
参考文献:
[1]张影,《金瓶梅》中女性欲望与死亡意象[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01).
[2]张赞赞.试分析《金瓶梅》中的女性形象——以月、瓶、梅、蕙为例[J].语文学刊,2006 (18).
作者简介:杨柏松(1981-),男,河北河间人,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