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
近期,邻国印度在国际舆论中频频制造“爆点”,一方面其爆炸式疫情增长让全球跌破眼镜;另一方面,不得不提其国内疯狂的行径。
早在疫情蔓延到印度之前,印度經济就已出现了下滑。现在疫情对印度经济已造成巨大冲击,使其国内情绪自上而下趋近“疯狂”。从国外层面看,欧美市场疲软制约印度出口;从本国层面看,长时段的全国封锁使印度经济活动按下了“暂停键”,工业、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都受到重创。即使经济逐渐“重启”,印度在消费信心、投资资金、贸易市场等方面仍将面临很大的压力。不少国际机构预测,印度经济增速将从放缓走向更严重的萎缩,两三年内恐怕难以恢复高速增长的势头。
“印度制造”一直试图塑造“中国制造”接替者的角色,把中国视为其在亚洲地区的主要竞争对手。在疫情暴发初期,印度好像终于等到了最佳上位时机一般,趁此加速吸引外商对其制造业的投资,放出一系列优惠政策,联络数千家外资企业入驻。2020年4月,在全球疫情蔓延期间,印度修改外商投资政策,一石激起千层浪,其指示性一目了然。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让印度“打脸”的是,疫情更显示了其对“中国制造”的依赖度。在中印贸易关系中,理性来看,印度对中国的依赖度更大。因此,近期印度国内发生的那些抵制中国商品的闹剧,最终只会让其自食苦果。
从宏观层面观察,印度“自力更生”的经济计划将使其“本土制造”步伐更趋激进,因此,我们对于印度市场的预警,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客观地说,印度市场的未来走向对中国很重要,将来会更加重要。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目前我们对这个邻国的了解程度远远不足以与对欧美市场的熟悉程度相提并论。
无论是前浪还是后浪,此时此刻,中国与印度都处在全球化这一条奔涌的河流中的“浪尖”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