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鹏 杨秋格
[摘 要]该文认为,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究学风建设新路径是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关键环节。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风建设的重要方式,制定管理办法,在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创业空间建设、实习实训活动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风建设的全过程,进而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研究成果可为其他高校推广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学风建设;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2018年度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大创项目及学科竞赛成果推动双创体系构建研究”(2018GJJG471);2019年度防灾科技学院“思政教育”研究与“课程思政”教改专项建设项目“思政教育融入高校双创教育体系的途径研究”(2019SZJY15)
[作者简介]吴 鹏(1982—),男,四川安岳人,工学硕士,防灾科技学院教务处创新创业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嵌入式、物联网和双创教育等研究;杨秋格(1981—),女,山东阳谷人,工学硕士,防灾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公共课教研室副主任,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数据结构及算法、高等教育和数据挖掘等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8-0139-02[收稿日期] 2019-11-27
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1],结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致力于立德树人,致力于提升内涵,致力于开拓创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也反映出高校学风建设的成效。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以下简称“双创”)与学风建设有效融合,以“双创”人才培养为根本推进学风建设,以学风建设为抓手提升“双创”人才培养质量[2],实现人才培养和学风建设的双赢目标。
一、创新创业教育和学风建设的内涵和特征
(一)学风是学校全体师生智、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
学风建设应围绕着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等多项内容综合进行。“学风建设需要教、学、管三管齐下,而且必须长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教:教师如何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学:也就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问题;管:在奖励机制上制定制度[3]。
(二)“双创”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育活动
从总体上看“双创”教育具有实践性、实用性、创新性等特征,实践性主张在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学科竞赛、自主创业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等;实用性更加重视学生实用性技能的培养;创新性更加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开创意识的培养[4]。所以应当将“双创”教育作为推动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风建设的重要手段。
二、“双创”人才培养推动学风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目前国内高校的“双创”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1)以大学生“双创”训练项目及各类学科竞赛为载体;(2)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依托;(3)以大学生创业基地(园区)为平台;(4)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创新创业教育二级学院;(5)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试点培养创新型人才;(6)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实施“双创”教育。
本文以防灾科技学院为例,结合学院及学生实际情况,探索以下方法推进“双创”教育。
(一)构建“双创”教育体系,营造校园学习氛围
“双创”教育体系可分为“双创教育、双创训练、双创实践”三个阶段来开展“双创”教育与学风建设的融合。构建课程教学、课程项目体系、竞赛平台等有机融合的一体化“双创”人才培养体系,结合推进本科生学业导师和“雙创”导师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教育体系和制度能够落地。
(二)构建培养“双创”能力的实践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
“双创”教育离不开实践教学,在真实的环境下让学生在“做中学”,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学习动力,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所以在学校范围内成立学习竞赛小组,举办专业技能竞赛,逐步搭建学术科技创新平台、创新基地实践平台、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双创”工作指导平台、“双创”教学平台、“双创”竞赛平台、“双创”学分认定平台等,逐步构建“双创”教学体系。紧跟社会需求与行业引领,加强“双创”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推广项目化教学,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以项目式教学和学习产出教育模式实现“双创”高阶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执行等不同阶段,可以实现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更新自我的能力、深度学习的能力、灵活运用多种思维方式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化能力的培养,学生将成为教学的主体,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双创”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三、“双创”教育对学风建设的显性效果
学校对“双创”训练内容进行优化分类,将“双创”效果指标提炼后纳入学风评价指标中;以促进学风建设为目的,将大学生“双创”教育向高等工程教育中的标准化实训环节推广,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和资源配置调整支持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越来越多的高水平实践训练成果为高校优良学风的形成助力。
(一)将“双创”教育纳入学风评价指标中,能够培养开拓创新的学风
“双创”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开创性思维、开拓进取意识等为重要内容,加上学校层面的各项文件中都有与“双创”项目相关的要求,教师也会重视“双创”项目,师生认识度、重视程度都得到提高。
它能够整合教师资源、实验室资源,通过专业技能大赛、大学生“挑战杯”、校内学科竞赛、实习活动等方式,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于营造一种勇于创新、不甘落后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显然,“双创”教育能够创造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学风。
(二)增加对“双创”教育的资源配置,能够营造务实求真的学风
在传统教育理念下,学校教学往往更加重理论而轻实践,教材内容主要是讲主要、经典的知识点,然而这些技术知识大多已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忽视了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相脱节。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校的学生普遍缺乏求真务实、勇于实践的学习意识,这直接影响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目前作者所在院校加大了对“双创”和实践教学的资源配置,开启了“创新创业项目”启动月。创建二级学院的创新创业项目、设置“双创”系列课程,配置“双创”指导教师,创建创客空间,并且学生创业项目已经入驻。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双创”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将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岗位实习、就业岗位等提升到全新的高度,这些有助于克服高校教育中的种种弊端,培育求真务实、重视实践的学风。
(三)良好学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收获“双创”成果
目前本院以8500名在校生的规模,开展了近100项学科竞赛,积极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双创”训练项目、创青春等各种实践活动,每年参与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5%,累计超过50%的参与度,与往年相比,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学分置换办法的实施,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双创”教育中,并且竞赛获奖等级得到了进一步突破。
防灾科技学院将依托上述方法与途径,通过“双创”教育改革,搭建“双创”实践平台,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体系,促进优良的学风建设,将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中晓,徐金寿.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全程融渗培养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3):56-59.
[2]马爽,杨旭,徐梦蕾.“双一流”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学风建设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7):1-2.
[3]邱风,张文艳.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体系构建与思考—以浙江财经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39): 8-13.
[4]刘名阳,王洋.以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学风建设的路径浅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9,(4):463.
A Probe into the Path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tyle of Study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WU Penga, YANG Qiu-geb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 Dean's Office; b.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Engineering,
Sanhe, Hebei 065201, China)
Abstract: It is the key link to carry out the quality project of talent training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and to explore the new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tyle of study. Tak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way to construct the style of study, formulating management measures, carrying ou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the construction of entrepreneurial space and practice training activities, integra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tyle of study, and thu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ultivating appli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ot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style of study; personnel training; practice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