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智慧具有生成特性,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对学生的爱以及反思能力是促使教师教育智慧内在生成的重要条件。主客融通的“审美境界”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植根的土壤;无功利的“审美境界”是产生真爱的源头;反思能力能够促使个体的生命存在向着“审美境界”的层次提升。因此,始终注重自我精神境界的净化与提升是教师教育智慧得以生成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教育智慧;生成性;审美境界
[作者简介]赵兴燕(1964—),女,山东泰安人,教育硕士,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公共课部副教授,主要从事课堂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0-01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8-0011-03[收稿日期] 2020-03-27
目前,学者们针对教育智慧所展开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正引领着一线教师逐步加深关于教育智慧的诸多问题的认识,其中对于教育智慧的生成性问题,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使我们认识到:教育智慧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个体的生命力在其社会性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经由实践活动的历炼而逐步生成的。教师教育智慧的主要特性是生成性[1],而对于教育智慧生成所需的内在条件,学者刘吉林分析了六个方面:爱,教育智慧之灯;人格,教育智慧之依托;教育观,教育智慧之理论支持;知识储备,教育智慧之基石;实践反思,教育智慧促成因素;成为研究者,教育智慧之生长点[1]。对于正在追求教育智慧生成的众多教师而言,这一分析是很有指导意义的,沿着内在条件所指示的方向去努力,就成了教师追求教育智慧生成的唯一路径。
然而,当我们尝试把促使教育智慧生成的这些内在条件向着教育实践活动层面落实的时候,就发现有些问题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六个条件中的知识储备和成为研究者,这两点是容易落实的,而其他的四個方面:爱、人格、学生观和反思能力,刘吉林只是分析了它们的重要性和特征,显然,这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不够的。因为要追求教育智慧的生成,不仅要了解这些生成条件的重要性和特征,还需要认知它们的来源,只有明白了它们的源头所在,才能够找到一条通往源头的路径。据有关资料显示,现存的状况是: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认为自己是爱学生的,可是有些教师的爱却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原因何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反思实践活动的能力怎样才能够形成?爱、学生观、反思能力这三者与教师的人格境界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教师教育智慧的实践生成要求对这些问题作出解答。
要探究教育智慧生成的内在条件存在的源头,循着一条由表及里的路径应该是正确的选择。对于教育智慧的外在体现,学者田慧生做了如下表述:“它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2]既然教育智慧外在表现为一种状态、一种境界,而智慧是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2],那么理所当然的这种智慧的状态和境界就是个体生命力状态和境界的体现,以此就可以推知:教育智慧是教师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他所展现出来的这种和谐、开放的状态,就是教师个体生命存在的状态;这种真正尊重生命、关注个性的境界,就是教师个体生命存在所达成的境界。
生命存在理论早已揭示出,个体生命在其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达成的境界有高低层次之分。哲学教授张世英以物我关系的不同,把个体的生命境界由低到高划分为:“欲求境界”“求实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四个层次,其中前三种境界所体现的物我关系是对立的;最高层次的“审美境界”所体现的物我关系是相融相通的。(《哲学导论》)每一位生命个体,在其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达到的境界层次不同,就会有不同性质的精神品质展示出来。反过来看,依据个体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的不同,就可以认知他所达成的精神境界层次。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教育智慧所展现出的这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教育状态,正是教育主体的生命存在已经达到了“审美境界”才能具备的精神特质。因此,笔者认为,从生命的“审美境界”所具备的精神特质入手进行探析,我们就可以找到促使教育智慧生成的几个内在条件存在的源头所在。
一、主客融通的“审美境界”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植根的土壤
学生观是教师所持有的对于学生的观点,它的科学与否决定着教师能否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学者刘吉林在文章中分析了传统学生观存在的弊端,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所具有的主体性、发展性和独特性三个特征。[1]他的分析对于教师审视自己的学生观是否科学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可是笔者认为,对此问题还应该做进一步地探究。因为,教师在促使自我的以人为本学生观建构的过程中,仅仅懂得这种学生观的特性是不够的,还应该对这种学生观的形成问题有清晰的认知。
即使是工作在同一领域的教师群体,他们所持有的学生观也是有差异的。要探究教师的学生观之所以不同的根源,应该从不同的主体所持有的“物我观”的不同入手。张世英教授在《哲学导论》中分析了主体所具有的两种不同的“物我观”:“主客对立”和“物我为一”。这两种不同的“物我观”体现着生命主体两种不同的在世结构。生命主体如果是处在“主客对立”的在世结构之中,他在处理自我与他人、他物的关系时,必然会持一种以自我为主体,以他人、他物为客体的主客对立态度;而生命主体如果是处在“物我为一”的在世结构之中,他就会以真正平等的态度与他人、他物形成相依相存的融通关系。作为一名教师,其职业生涯中所要处理的“物我关系”主要就体现为师生关系,也就是说,从师生关系的外在形态就可以洞悉教师所处的在世结构。
肖远骑教授曾在文章中讲述过这样一个教学实例:曾有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讲授宋朝诗人曾巩的《三衢道中》这首诗,当讲到“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一句时,班上一位男同学竟然忘乎所以地学着黄鹂叫了一声,顿时,全班同学屏息,所有同学的眼睛都盯着讲台,看老师如何处置这位学生。这位老师冷静片刻,微微一笑,巧妙地说“刚才有位同学情不自禁地学起黄鹂的叫声,这不正是受到诗中描写的环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渲染吗?大家从同学的这一声‘鸣叫中一定能体味到作者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此时,教室里的气氛缓和了下来,诗歌的重点内容也通过学生的一声“鸣叫”和教师的慧心点拨得到了突出,那位学生也很高兴地坐好听起课来[3]。这位教师如此巧妙地处理课堂突发问题的智慧,源自于他所具有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因为只有在内心真正地把每一位学生当成课堂活动的主体,才会产生这样智慧的处理技巧,而在这样的处理问题的技巧中,不仅蕴含着教师对于学生个体生命存在的呵护与尊重,还体现出了对于学生生命存在的丰富性和生动性的真正欣赏。可以想象,教师带着这种真正尊重与欣赏学生的态度进入到教学活动之中,那么每一位学生随时迸发出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必然会在教师的欣赏和鼓励之下得到充分的激发;反之,如果教师仅仅把自己当成课堂活动的主体,把学生当成应该服从于主体的客体,这位学生的意外“鸣叫”声显然打乱了教师的教学思路,那么他得到的必然会是批评和责罚,而此时的批评和责罚,熄灭掉的是学生源发于自由心灵的智慧和创造力的火花。
张世英教授曾对个体生命境界的复杂性做出过分析:“事实是,各种境界的比例关系在各种不同人身上有不同表现,有的人以这种境界占主导地位,有的人以另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4](P280)要想成为一名智慧型的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以“审美境界”占据精神主导地位的人,因为只有在物我融通的“审美境界”之中,教师才能产生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无功利的“审美境界”是产生真爱的源头
爱学生是教学活动取得高效的基础,也是教育智慧得以生成的重要条件之一。作为一名教师,几乎所有的人都不否认自己是爱学生的。但是针对此问题的一项调查,却得出了这样的结果:某直辖市教委在教师中随机抽取100名教师,问:“您热爱您的学生吗?”90%以上的被试回答“是”;然后向这100名教师所教的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回答“体会到了”的仅占10%[5](P36)。这项调查结果在当前社会应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付出的爱与学生所能体会到的爱之间存在着如此大的反差,这不能不引发我们对于“爱”的探讨。
“情感教育是心灵的晤对与真情的沐浴。它牵引着人们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回到本原的心灵感觉,去体悟我们內心深处的灵性之光。”[6](P60)真爱是生命的本真状态所发出的灵光,它来自纯净的心灵,源发于无功利浸染的、自由和谐的生命存在之境。当前社会,从学生的学习心态来看,“不仅在追求升学率的中小学阶段,即使到了大学,功利性学习依然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主导”[7]。学生功利性的学习心态源自功利化的社会大环境和功利性的教学引导。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大多数教师是带着功利性的主导心境开展教学活动的,中小学教师要追求升学率,大学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就业率,在这种实用性、功利性的教育价值观驱动下,教师功利性教学心态的产生就成为必然。功利性的心境产生于生命的“求实境界”,源自“主客对立”的物我关系。当教师带着功利性的价值追求面对学生时,学生的主体地位势必会丧失。课堂活动中,遮蔽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后,教师就成了唯一的活动主体,学生成了从属主体的客体。内心处在这种“主客对立”关系中的教师,他付出的爱不是源自生命的本真状态,爱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呵护年轻生命的成长,而是为了达到外在的功利性目的,这样的爱当然不具备温暖学生心灵的力量。笔者认为,这就是大部分教师的爱不能够被学生体会到的原因所在。
功利性学习所导致的青少年学生人格片面发展的现象,早已引起了社会的普遍重视,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教师,所能做到的应是注重加强自我精神境界的净化和提升,努力使自我的精神生命存在达到自由、和谐的“审美境界”。生命存在进入到了审美的高层次境界之后,教师就能够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抵御住当前社会盛行的功利思潮的浸染,使自己能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中保留住心灵的一方净土,以无功利的纯净心灵开展与学生的交流活动,这样,本真生命中原有的那种对于青少年学生生命的尊重与呵护之情就会自然涌出,真爱也就有了源头活水。
三、反思能力能够促使个体的生命存在向着“审美境界”的层次提升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我们身边那些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的教学行为往往能表现出更多的智慧。显然,教学经验的多少与教育智慧的产生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密切联系,学者刘吉林对此是这样论述的:“经验是一种雏形的智慧,智慧是经验的升华。在经验向智慧的转化中,教师的反思起着一种桥梁和纽带的作用。”[8]对教师来说,教学经验的积累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如何才能让经验升华为智慧?在经验向着智慧升华的过程中,反思的桥梁搭建起的是怎样的此岸与彼岸呢?
实践活动是个体自主自觉生命的主导存在方式,“主客相对峙仍是实践活动中最本质的关系,主客二分形成实践活动的基本构架”[9]。人类大部分的实践活动是在主客二分的状态下,以主体对客体的改造为主旋律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师完成生命存在、实现生命价值的主导方式,与人类其它实践活动所不同的是,科学的教学实践活动,要求活动主体要超越“主客二分”的对峙关系,以实现主体与客体双向交流与双向建构的目标。我们知道,生命存在一旦超越了“主客二分”的对峙关系,就会自然地进入主客融合的“审美境界”之中,也就是说,科学的教学实践活动是应在生命的“审美境界”层次中展开的。然而,当这样的要求落实到实践活动层面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做到。现存的状况是,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存在着“主客二分”和“主客融合”这两种状态。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闻道在先,很多情况下,教师会不自觉地把课堂活动引领进一种自我主宰的主客对立状态,应该承认,通过这种学生的主体地位处于遮蔽状态的教学活动,学生也能够被动地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但是,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积累起来的经验永远只是经验,不可能生成智慧。
由此看来,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育智慧的生成是在不同层次的生命境界中进行的。“想象让隐蔽的东西得以敞亮而显示事物的意义”[10](P48),在被遮蔽的事物得以去蔽的过程中,哲学研究者强调了想象的重要作用;在由教学经验升华为教育智慧的过程中,学者刘吉林强调了反思的重要性。笔者认为,所谓反思指的就是想象,因为教师需要反思的是如何超越自我为唯一主体的束缚,进而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突显。这种反思正是使学生蓬勃的生命力得以去蔽、得以显示其存在、并进一步生成其存在意义的想象。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认知:反思连接起的是一条由“主客二分”通往“主客融合”的路径,搭建起的是一座由生命的“求实境界”通往“审美境界”的桥梁。那么反思能力对于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促进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参考文献
[1]刘吉林.试析教育智慧的生成特性及生成的内在条件[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9):31-35.
[2]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 2005,(2):50-57.
[3]肖遠骑.教育智慧刍议[J].教育研究,2015,(4):100-103.
[4]张世英.境界与文化:成人之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80.
[5]林崇德.教育的智慧 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36.
[6]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60.
[7]李会转.大学生功利性学习调查与危机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37-39.
[8]刘吉林.试析教育智慧的生成特性及生成的内在条件[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9):31-35.
[9]陈伯海.生存·实践·超越—人的生命活动之链[J].社会科学,2008,(9):141-150+190.
[10]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8.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Gen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al Wisdom
ZHAO Xing-yan
(Public Course Teaching Department, Tai'an Campus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an, Shandong 271000, China)
Abstract: Educational wisdom has generation characteristics. Human-oriented view of students, love for students, and reflective ability are important conditions for the internal generation of teachers' educational wisdom. The "aesthetic realm" of subject and object integration is the soil where human-oriented view of students is rooted; the non-utilitarian "aesthetic realm" is the source of true love; and reflective ability can promote an individual's life existence to the level of "aesthetic realm". Therefore, alway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urification and promotion of self-spiritual realm is a key factor in the generation of teachers' educational wisdom.
Key words: educational wisdom; generative nature; "aesthetic rea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