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欣冉 曾国秀
摘 要: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文化意识被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既有助于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也便于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本课题主要针对目前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输入欠缺的问题,提出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实践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跨文化交际;文化意识;中学英语教学
一、英语教学中增加汉语文化比例的重要性
中学英语课堂上汉语文化比例并不高,大多数中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也很低。因而,在某些方面如谚语和节日习俗,学生反而更了解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英文表达知之甚少。无疑,这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因此英语教学中需要适当增加汉语文化的比例。
(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需要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日益频繁,(王燕,2015)因而我国在21世纪初就提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如果要很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就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中学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时期,教师理应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增加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中学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输入的缺乏
中学英语教学中汉语文化的缺失,主要表现在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少,教师文化融入意识不足,教法单一,考核不全等方面。其中,教材和考核是主要原因。在初高中的英语课本中,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不多而且在近几年也并未增加。另外,在考核中也主要是对语言点的考察,而缺乏了对文化知识的考核。在教师层面,多数教师也仅仅是以课本上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讲解,缺乏对应的扩展延伸,也缺少相关的活动设计。由于中文背景的缺失,学生的文化意识自然就淡泊了。
(三)“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
许多有相当英文程度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与西人交往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当西方同行怀着敬意探询Confucianism/Taoism(儒/道)的真谛时,我们的学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顾左右而言他。(从丛,2000)由此可知,由于英语教育中传统文化知识的输入量远远不够,即使是高级学者也无法很好地用英语介绍我国文化,那么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就只会有西方文化“引进来”,而中国文化却很难“走出去”。
二、汉语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调查现状
笔者走访了常熟市实验中学和藕渠中学,通过结合城乡的教学情况,来了解常熟市汉语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法
1.课外延伸。
经调查发现,59%的学生反映老师都会进行扩展延伸,比如在讲到春节时,老师会补充其他传统节日的英文表达,大多数老师们也反映自己会进行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比如将万圣节和春节的习俗作对比。
2.开展活动。
80%的老师表示平时很少开展活动,难得公开课的时候会有,具体有如下几种:
(1)做 spring festival 的手抄报
(2)有学生的情景对话,但还是以书上的给的那种题材为主,西方文化为主。
(3)偶尔公开课放纪录片,但是也是和课文相关的,作为这个单元的导入部分,而且这个也很难找。
3.习题演练。
主要以听力为媒介做的这一部分内容,比如春节出现在听力部分,还有阅读理解偶尔会涉及这方面知识比如有介绍孔子的。
(二)教材相关
69%的学生和大多数老师表示在课堂上有时会讲传统文化,大多数情况还是会依据课本上来讲,因为课本上涉及该方面的知识并不多,主要是关于中国节日、名胜、名人等,还是以外国文化居多比如对奥黛丽赫本的介绍,所以课堂上并不会过多地讲传统文化,因为考试涉及这方面的也不是很多。近几年来,教材上有关传统文化的并未增多,虽然加了墨子风筝这些,但是之前的中秋节的介绍被删掉了,英国礼仪文化有关内容也增多了。
(三)学生学习情况
经调查显示,40%的学生表示自己偶尔会在英语作文中运用成语、谚语等,而且 60%的学生都认为自己只能稍稍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另外,45%的学生认为课本上出现传统文化,自己会去找资料,但不会去找如何用英语表达。而且,在设计的问卷中,万圣节活动的正确率为 40%,而传统节日习俗英文表达的正确率仅有 25%。另外,两道中国文化的翻译题正确率仅有 18%和 52%,一位老师在采访中表示,他让学生翻译 Every day is not Saturday.(好景不长),没有学生能够翻对,说明学生的交际语境也有点偏西方,中国的较少。
(四)师生对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的看法
调查中,97%的学生以及所有老师都认为传统文化有必要融入英语教学,原因如下:
1.40%的老师提出有些学生可能更喜欢西方文化,包括欧美日韩音乐明星还有影片之类的,而且现在社会上,商业化了之后,西方的节日渲染的就比较多,圣诞节过的比春节隆重、年味少了,这是一个大环境。所以需要英语老师重视传统文化,来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以及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2.学生需要了解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有时可学着进行中西方文化比较,以进一步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便于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
3.96%的学生都表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想要学习它们的英文表达,所以老师可以通过介绍传统文化引起学生兴趣,引发共鸣,活跃课堂气氛。
三、培养学生文化意識的实践方法
(一)增加教材和考试大纲中母语文化比重
在编写英语教材时,既要重视以中国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输入,又要将中西方文化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因而,在选取或制定英语教材时,更多的研究者应参与进来,如中传统文化本土文化的研究者、生态学专家,让学习者能更清楚、更系统地了解多元文化,也能尽量促使中国本土文化与其他文化能更和谐健康地发展。(何丽芬,2018)在编写教材的同时,还要配上相关的音频,以便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开展活动,提升学生的兴趣。
除了教材的改善,在习题上,一方面要建设好汉语文化的相关题库,另一方面还要均衡汉语文化知识体系和交际语境的比重,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从speaking、translation、writing等多个方面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汉语文化。当然平时的练习都是围绕考纲进行的,所以还需在考试大纲中增加对汉语文化的测试比重,以让师生更加重视汉语文化教学。
(二)挖掘教材文化元素,提升学生文化品格
新课标正式提出英语课程的具体目标为“培养和发展学生在接受高中英语教育后应具备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与之相应的课程内容“包含六个要素: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以此可知,英语教学课堂需要围绕主题语境,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传授给学生语言知识、文化知识,从而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由此可知,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是相互依托的,教师应该重视文化教学,善于在教材当中提取出文化元素,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比如在讲到cousin这个词的时候,教師还可以提及中国的宗族文化,进而将西方的cousin与中国相对应的堂/表兄弟姐妹进行对比,从中分析出中西方思想观念的不同点,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
(三)以多种教学手段增加英语课堂的文化含量
在信息化时代下,教师应结合多媒体学习资料和课件,比如在课堂导入部分可以先播放一个是视频,再引出讲课主题。通过把枯燥的文化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片音乐视频,使学生利用多种感官来理解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比如初一、初二的学生还是对音频较感兴趣,教师就应该重视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对于心智更成熟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于文字材料学习积极性也较高,那么教师在文化教学中就可以多发一些补充材料,以提高课堂效率。
除了多媒体资源的运用,在课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传统文化的各种比赛,如翻译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等等,来提升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此外,表演经典戏剧表演如《牡丹亭》也可以在课外开展进行。当然,类似于《牡丹亭》这样的中文戏剧剧本也许需要教师自己翻译、改编等,教师也可以和中学生一起完成剧本的制作,以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在课内,英语教师还要布置有趣的教学任务,比如在初中课本中讲到“World Park”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展开想象,如果外国友人来中国游玩,那么该要带他们去哪儿玩,又该怎样用英语介绍这些名胜古迹比如长城、故宫等,目的是提升学生传统文化表达能力。只在课内外的多次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文化意识才能得到强化。
(四)在词汇中提炼文化知识,进行中西对比
教师需要通过词汇来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比如蕴含在“牛”“马”中的文化。中国一直是个农业大国,在种植过程中,牛是必不可少的耕作工具,因此牛成为了任劳任怨、结实肯干的代名词,而在西方的英美国家中,马也有着同样的功能。所以,中国的牛可以与外国的马相等价,在翻译work like a willing horse时,就可以根据中文语境,翻译成老黄牛,而as strong as a horse就应该译为壮如牛。通过在词汇中渗透文化教学,教师提高学生们学习汉语文化的积极性,在无形中培养起学生的文化自觉。
【作者:沈欣冉,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英语(师范)方向。】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 光明日报,2000-10-19(C01).
[2]何丽芬.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融入现状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8(12):84-87.
[3]施惠珊.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0(34):62-63.
[4]王燕.中学英语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问题与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2015(08):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