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锋古
去年12月,在连云港市朱自清研究会成立大会上,中山文学院院长、南京远东书局总编辑、作家陈德民先生送我一本《大家教育》周刊,上面刊载有他的长篇古风体抒情诗《印象南京》,读罢全诗,尽管几天时间过去了,但那铿锵的诗句,澎湃的激情,像一曲天籁之音,在耳畔不时回响。不仅为作者数年磨一剑的沉潜精神和坚定的毅力所感动!
认识德民先生还是我在东海县委工作期间,算起来已有30多年的光阴,知道他就更早了。1985年,我在山东大学读书,一次偶然的机会,从《中国青年报》上得知家乡东海有一个“荠菜花文学社”,被誉为“苏北大地上的一株文学新苗”,并受到了江苏省文化厅的表彰奖励,德民先生就是创办人之一。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死寂多年的文坛开始复苏兴旺,各类民间文学团体如雨后春笋,诗歌也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大批文学青年异军突起,诗坛也非常热闹,诗歌创作在80年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涌出一批至今还活跃于诗坛的名家高手,德民先生应为其中有影响的人物。
1998年,德民先生作为南京市政府引进的人才,开始在南京创业,组建中山文学院,是一个文学培训机构。2000年创建南京远东书局,专司图书出版工作。20年来,培训文学青年4100人次,主编文学、社科等各类图书2600余册。德民先生始终对文学初心不改,坚守文学这片沃土,在工作之余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1982年以来,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体裁的作品100余万字,出版长篇小说、散文集、诗歌集、文学理论专著10部,并多次获奖。
德民先生迄今在南京工作生活了21年,得以近距离触摸南京,对南京古城的历史文化、风物人情感受颇多,诗情激荡,每每有感而发,经常吟诗作文记之。但“杂碎篇章”难表作者内心钦仰之情,于是创作此古体抒情叙事长诗一书胸臆。用他的话说:“一来,表达心中对南京的热爱;二来,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由衷的祝福。”
南京,一个令人着迷的城市,作为六朝古都,底气十足,气质独特。从古至今,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浩若繁星。为了创作这首长篇古风体抒情诗《印象南京》,德民先生利用工作之余,花费3年多时间思考准备,收集素材,经过近一年的潜心耕耘,几易其稿,最终完成此长篇巨制,令人感动和敬佩。《印象南京》分为《序曲》《时空回眸》《山水形胜》《文脉诗风》《琵琶新韵》《区邑赞歌》和《尾声》共7个章节,1280句七言,体量非常庞大。虽然,作者从古城南京作为切入点,以欧歌赞美南京为主线,实则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和新中国崛起的史实,进行了一次系统性梳理。
读罢德民先生长篇古风体抒情诗《印象南京》,它把我们带到远古、带到先秦,然后又领着我们回望了唐宋元明清和民国以及新中国走过的70年历程。实现了大跨度的布局,将几千年来影响南京命运的重大历史片段囊括其间,过度自然,详略得当,全文七个章节,主旨鲜明,材料典型,内容充实,表达有力,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作品充满激情,内蕴理趣,读起来荡气回肠、心潮澎湃,让人感动和振奋,同时也留给我们长久的回味和思索。
在《时空回眸》中作者这样写到:“百万年前古人类,石头城下始农耕。七千余年文明史,生生不息永传承。建城两千六百载,六合棠邑史迹丰。”“华夏文明发祥地,长江流域谁与争?抚今忆古起遐思,先贤伟业铸鸿功。”可谓目穷五级,神游万里……作者在汗漫无际的人文时空中,纵横驰骋他的想象力,从而铺陈咏叹金陵历史文化的绚烂。德民先生以古人类发展的历史长卷为全视野,表现出来的无限的空间感和永恒的时间感,写出了一种阻挡不了的大气势。
《印象南京》在展现历史纵深感的同时,加以语言气势的风云际会,使每一帧“图像”都色彩丰富而饱和。信手拈来几句诗行:“《文心雕龙》开先河,东晋谢眺《入朝曲》,西晋左思《三都赋》,梦得咏诗《乌衣巷》,激情吟咏《长干行》,杜牧云游《泊秦淮》,晏几道吟《阮郎归》《秦淮》一曲唱金陵,曹雪芹著《红楼梦》《儒林外史》写江宁。鲁迅无题发浩歌,归忆江天思群雄。一代文豪郭沫若,冬阳杲杲走南京。人民领袖毛泽东,宏篇伟业载史乘。”诗中调用了言证、书证、史证、人证、物证等多重方式,完成了对古都南京的诗意证明。
长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秀美灵动。先说秀美,作者在第二章《山水形胜》里的描述,真可谓江山如画,五彩缤纷,清音动听,馨香宜人。他写汤山“汤山温泉洗凝脂,绝胜华清游绛烟。”让人立马联想到烟波浩淼的华清池,杨贵妃出浴那迷人的丰韵,令人倾倒的神采,令人仰慕的高贵。而在描写梅花岭又是另一种姿态:“暖阳晖照梅花岭,林间溪边鸟啭轻。”阳光下的梅花岭,雪已经融化,残雪之中,梅花渐次地开了,林间的小溪潺潺有声,鸟儿在枝头轻歌曼舞,这是一幅多么妙曼图景,多么让人感动的画面。再说灵动,你看:“期向金陵醉江树,酒酣不识两高岑。”他把恍惚之间的弄姿美影和墨客骚人拖入诗中,你不痴醉才怪!又如:“乘舟楫摇秦朝水,行道柳拂晋代风。”作者居然把秦朝的水與晋代的风拿捏在一起,这种时空跳跃,达到超然的艺术境界。
通观全篇诗章,大凡南京的山川形胜、帝王将相、名士佳人、典章辞赋、文采风流,装点得《印象南京》缤纷华美,令人感叹!从这篇有血有肉的长诗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位卑未敢忘忧国”之人,更是性情中人。他以对中华之情,民族之情和人文关怀,统领了整个诗章,达到了“诗言志”和“诗缘情”的有机结合,体现了诗人的崇高境界。
诗作整体上脉络清晰,疏密有致,文气畅通,语言大气之中不失通俗。读长诗《印象南京》,沿着历史的脉络,踏着诗歌的节奏,感受着金陵成长发展的韵致,既给我们上了一堂内容丰富的历史课,激发了爱国主义的热情,又使其在具有强大感染力的诗句之中,得到艺术之美的感受和熏陶。
责任编辑: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