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与规模效益

2020-08-13 07:14陈育平
销售与管理 2020年9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中职院校

陈育平

一、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1.世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现如今,世界中的发达国家都比较重视中等职业教学,所以据以往而言有了较大的发展,使得教育的时空性、生产性、終身性、个性、变革性、社会性、开放性与国际性越发的明显,而学生的平等性和广泛性也颇为显著。况且职业的资格已经演变为制度化,完善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标准化评价,由过去的单一证书制度转化为学历和职业的双证体系。同时国际院校也注重对“双师型”人才的培养,例如德国高等专科学校便需要教师有着五年以上从事所教专业工作的经历,而法国、丹麦等国家也都设有专业的“双师型”培训机构。与此同时,国际职业教育模式具有多元化的特点,由院校、地区政府、团体、企业等领域共同参与,掀起一阵职业教育潮流,并将其融入社区的经济发展之中。如美国、加拿大的社区学院便把培养社区需要的人才当做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社区间的各个企业会把参与到院校开办中当成荣誉,致使社区和院校中形成了共同促进、不断发展的良性态势。职业院校教育的渐渐高延,使得部分欧洲国家都出现了本科或硕士、博士学位的职业人才,并朝着综合化的趋势逐渐发展,如俄罗斯的中职专业便从五千多种减少到了一百以内;德国的职业资格由六百多种降到三百左右,但需要每个职业人才都掌握近十种岗位能力。以上多种现象已经明确表明,国际中等职业教育正从正规院校教育的特殊阶段,转变为职前教育、在职培训和就业培训紧密结合和统一模式,逐渐成为终身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2.国内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对于国内而言,职业教育将会获得良好地发展。因为我国的人口基数比较庞大,需要持续达到15%的职业教育大众化目标,所以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但中职院校总体规模的扩展方式有着两种,分别为坚持走“结构、效益、规模、质量”协调“内涵式”的发展路线,与新建院校、加强教师人手的“外延式”的发展路线。但无论怎样选择,都彰显着我国中职院校办学形式的多元化,并适应市场需求设置的专业,彰显出人才的创业能力,因此需要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新兴和支柱产业,主动地适应区域经济与行业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与职业群的现实需求进行相关设置,满足社会中对中等技术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我国中等职业院校还将依据“三教统筹,形成合力”的指导理论来培养出中等技术型人才,将其统一便捷的进行管理,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再使中职教学局限于传统的三年学制模式,培养出高质量的职业人才。

二、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从本质上讲,教育的过程便是促使学生渐渐达到社会生存要求的过程。因此经济社会中的要求必定会限制职业教育在各个领域的工作。首先,经济的保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如果没有经济的保障,教育与学习便是多余的空话。

由此可见,经济基础决定了教育的根本性质,在历史唯物观中,人们想要良好的生存和发展,一定要解决基本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的生产问题,否则将会影响教育的发展。况且经济水平的提高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需要,促使他们能够不断革新自我,提供了相应的教学手段与条件。其次,经济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权利,即中职教育的领导权与受教育权利。在现代社会中,培养出什么样的劳动者是由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也会对工作人员提出相关要求,并在中职教育目标中得到一定的反响。

另外,经济发展的水平还制约着中职人才培养的质量,生产力水平也决定着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经济还决定着院校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尤其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开办院校的多少,所招学生的数量,学制的长短,都需要根据社会中的经济状况来进行评判,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减少对国家在中职教育经费领域的制约,决定着社会所提供剩余劳动的数量。与此同时,中职教育内部中各种专业与系科设置都需要相应的比例关系,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上形成基础规模的社会经济,并与产业结构互相适应,否则将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职教育体系的内部结构失衡,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会由于人才培养的结构不合理,产生中职学生毕业即失业的问题。

三、对策

1.正确处理发展关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中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增长速度逐渐高出了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速度,与水平、结构等方面不相匹配、无法适应。中职教育的发展超过了国民经济与财政收入的承受能力,还产生了部分毕业生不好就业的问题。

很多国家都卯足全力发展职业教育,但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由此可见,在过度的教育模式下,会出现“文凭膨胀”的问题,更甚会激发出许多社会中的不良现象,继而与世界范围内教育的剧烈膨胀形成许多尖锐的矛盾。因此院校必须在将来正视这些事情,将压力变为动力,促使中等教育的改革,保证可持续发展。

中职教育从本质上来说便是教育改革下的产物,教师要注重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拓展方式的选择,即外延式与内涵式。这两种发展的策略都会使院校教学的规模不断扩大,但会产生部分教学资源利用率与学生平均教学支出不平衡的问题。

若院校单纯走外延式发展路线,那么学校的规模便会得到扩大,可内部的专业便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导致教育资源无法充分利用,乃至浪费。而走内涵式路线,则可以降低学生平均的教育财务支出,加强办学效果。况且在同样的教育支出中,规模大的院校则可以比规模小的院校具备更加优质的办学条件,保证高水平的投入质量。

而且院校规模扩大之后,可以促使不同专业相互融合渗透,开设更多的相关课程,拓宽他们的视野与知识面,有利于职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与此同时,中等职业教学的产生与进步对该教育模式的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如今我国中职教育的学生规模已然达到了总体的一半,可就业方面却不尽人意。首先是因为人们对中职教育不太了解,有着许多不好的见解;其次,我国中职教育目前仍然以专科为首,学生想继续求学深造的话就会受到些许限制,致使中职院校不具备吸引力。所以教师如果想将经济功能与规模效益结合起来,就需要将学制延长并逐渐延伸,构建起连接多种教育模式的综合型通道,将教学质量摆在中心位置。

2.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提供持续发展保障

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外部条件,想要健康的发展便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但近几年来,我们中职教育的投入和分配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一味追求办学机构和生源数量的提升,导致国家经费的一部分都投到了维持小规模低成本的中职院校中,无法使该种教育模式得到整体性的发展,影响了质量的提升,浪费本来就缺少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使得就算筹集教育经费的机构建立起来,院校也没有精力再去兴办产业。因此要摆脱这种问题,政府便需要加大投入,緩解中职学校紧张运营的状态。教师也要能够将精力集中起来,从事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如果想要让职业院校真正具备决策权利,成为有独立利益的办学法人实体,那么便需要教师追求内部的效益动力。由于职业院校并不属于盈利机构,是“公共产品”(public goods)的提供者,需要追求的是培育优秀毕业生、提高教学质量、创建名牌院校等方面,以此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与学生,引起政府的关注,取得财力与政策上的支持。

3.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保证院校教育质量

在现代社会,中职院校内部资源的利用效益与所有的中职效益在理论上是无法分开的,处于一种相互补充、各为前提的基础上。如果中职院校开设的专业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那么就会导致内部的资源利用效益越来越高,培养出的学生数量愈发的多,产生资源浪费的问题。况且,当每一个中职院校中的内部资源获得提高后,便可以为中职整体的教育奠定良好物质基础。因此,中职教师要树立起全局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内部教育效益,关心整体的教育效益,积极响应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建设的多元化优秀人才。中职教育经济功能的实现,首先需要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来作为保证,能够促进教育功能的实现;其次,教师还要注重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产生属于自己的管理特色。只有当院校的办学模式符合市场的需求之后,才能够逐渐融入到国际化的中职服务贸易大格局中;最后,教师还要确立合理科学的人力资源结构,抓住院校硬件设施良好,教师负重量不大的优异条件,积极响应院校对师资队伍的改革调整,提高整体素质,致力建设出“双师型”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应该和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当经济在快速发展时受到部分阻力导致内需不振时,政府便需要用扩大教学规模、延缓就业压力的方式来发挥出“储水池”的深层作用。院校也要坚持做到以上几大方面,认清经济功能与社会效率的关系,创建出高质量的育人之所!

(本文作者单位:福建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校。项目来源:2018年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职业院校专项):开放教育资源在中职体育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项目编号:JZ181095。)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中职院校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数据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