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美好中国视域的大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的现实需求日益凸显,是大学教育工作之中的重中之重,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责任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站在美好中国视域下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是我国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文章以培育大学生爱国情怀为研究内容,探讨美好中国的建设与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的关系,重点探讨实现美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爱国情怀的多元路径。
关键词:美好中国;大学生;爱国情怀;培养路径
一、“美好中国”与大学生爱国情怀的关系
“美好中国”是中国人民对未来的畅想,它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理念,是国家、民族、人民统一的共同理想,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国家利益和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结合在一起,这集中体现了美好中国视域下“家国天下”的情怀。
新时代下,美好中国对培育大学生爱国情怀提出了新的要求。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为实现美好中国凝聚力量。大学生是美好中国建设的主要力量,培育大学生爱国情怀,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这样才会为美好中国贡献更大的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美丽中国的建设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大学生是具有新思想、新技术的群体,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对于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高校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提高大学生的奉献意识,大学生主动认识到自己的思想观念与国家的建设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明白国家的繁荣发展需要个人承担积极的社会责任,在实现人生理想时,要立足于实现美好中国建设这个大背景下。
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与建设美好中国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美好中国,为大学生创造一个美好的外部环境,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推动大学生的报国之行,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这个群体的作用,进而推动国家繁荣、民族发展、人民幸福。美好中国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重要一环,是开启中国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关键着力点。大学生是智慧与才能、思想与行动统一的高素质人才,在美好中国的建设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美好中国建设对大学生培育爱国情怀,凝聚愛国情感奠定了环境基础。
美好中国的建设引导大学生自觉将个人情怀与国家情怀统一起来,自觉地将爱国情怀融入到实现美好中国建设,争取将爱国情怀的培育与美好中国的不断发展加以整合。大学生作为一个朝气蓬勃的群体,是社会前进的航标,培养他们坚定的爱国信念以及独立的民族情怀,可以使他们一直保持昂然斗志,为美好中国的建设做出贡献。
二、美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爱国情怀的缺失
(一)大学生重视物质享受而忽视爱国意识
当代大学生由于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具有一些时代特色。在21世纪,人与人之间距离又熟悉又陌生,网络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又给人无形中设置了一道屏障,尤其是“90”后群体,他们大多比较现实,崇尚功利主义,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做事行为及为人处事都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比如大学期间的奖助学金评定,没有将钱真正发放到优秀生和贫困生那里,而大多数落入了班干部手里,导致他们的奉献意识缺失,而且“90”后常常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注重个人表现,彰显自我,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爱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价值取向,但是在经济社会的大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偏离轨道,迷失了信仰,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导致爱国意识缺失。
(二)爱国主义教育趋于死板
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秉持“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虽然这种教育模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强大学生对爱国理论的了解,但这忽略了大学生学习的创新性,使大学生对爱国主义内容的理解趋于表面化,在这种情形下,爱国主义教育很难真正帮助大学生培养爱国情怀。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模式使爱国主义成为政治历史课,并且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围绕课堂教学展开,很多高校仅仅是在喊一些空洞的口号,而没有将民族精神和爱国意识充分融入到实践中内化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传统的爱国教育模式抑制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求知意识,难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达不到理想中的教育效果。
(三)网络乱象弱化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交流平台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90”后大学生原本的主流价值观也受到冲击,他们的爱国理想信念变得不坚定,呈现情绪化的趋势。
他们对于爱国情怀的认知存在困惑。当下,利己主义在中国广泛流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思潮,大学生抱着一种唯己利行心理,形成一种思维模式。面对网络带来的外来事物,人们无力抵抗,最后陷入不良思潮无法自拔,使自己的爱国理想信念崩溃于此。
他们自身的爱国价值观念模糊,缺乏理想信念。在网络时代下,各种文化和价值观通过网络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这给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带来新的血液,大学生开始西化,自身的爱国意识也开始弱化。他们盲目追求个人感受而忽视了民族意识,网络乱象带来的垃圾文化严重腐蚀着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实现美好中国视域下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的多元路径
(一)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美好中国是中华民族对于未来的畅想,而大学生是美好中国建设的主力军,所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信仰变得愈加重要和紧迫。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手段,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观,提升他们对于国家、民族的认可度,进而可以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和国家繁荣。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高校越来越重视营造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比如墙壁文化、爱国标语、国学知识等,凝聚大学生爱国情怀于无形之中,再比如经常组织学生学习优秀文化,并设置奖励机制,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激发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让大学生能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样不仅能够发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能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营造校园爱国主义氛围,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怀的自觉
校园物质环境是实现大学教育的基础设施,是营造爱国主义氛围必不可少的。当代大学的重要使命,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人的爱国情怀,而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的,它需要强大的校园文化环境来支撑。
高校营造爱国主义氛围,可以从隐性和显性两个方面来开展,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或教学楼作为载体来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增加图书馆中红色书籍的储存量或在教学楼中摆放经典爱国著作免费供学生观赏,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隐性渗透的教学方式营造爱国主义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爱国意识,比如教师通过自己的品行及爱国情怀,以身作则感染学生,在显性和隐性的双重营造下,构成一个立体的爱国文化环境,充满了爱国氛围,不自觉间使爱国情怀树立于无声之中。
(三)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扩展爱国教育的物质载体
随着网络舆情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高校进行网络教育的重要手段。现如今,大学生已将互联网作为自己答疑解惑和获取信息的全部。针对大学生这个群体,必须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利用网络增强爱国教育的力度,首先,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媒体搭建网络课堂,为学生建立爱国主义的主题网站,并通过微博微信等与学生交流互动,其次,鼓励大学生下载学习强国人民日报等APP。方便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学习,还可以将关于网党和国家最新理论知识置顶,比如《十三五规划与五大发展理念》、《如何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改革的深意何在》,以此来扩大爱国教育的宣传范围。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发挥互联网作用,扩展爱国教育的物质载体,为美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爱国情怀的培育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
(四)明确爱国主义的新要求,提升大学生爱国情感认同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爱国主义的范畴有了新的变化。推行爱国主义的新要求,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情感认同有很大帮助。提升大学生爱国情怀认同是实现美好中国的关键,这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然。新时代,爱国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它需要继续被丰富,使其能够满足赋予大学生爱国情怀的使命。
当下,爱国主义教育是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服务的,这个新要求要推行到大学教育中,发挥大学生作为国家、民族建设的主体性作用。首先,增强创新精神,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融入改革创新这一重要内涵,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奮力占据科技革命的制高点,使得能够更好地为中华民族服务。其次,增强爱国主义的时代性,与时俱进,既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要借鉴心理学、教育学的内容,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的事业,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情感认同。爱国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是一个民族强大的基石,是国家繁荣的最根本保证。总之,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爱国这个底线,明白只有在祖国的庇护下自身才能更好地实现发展。提升大学生爱国情感认同,这是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也是一种崇高的爱国认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陈国玉(1994- ),女,山西忻州人,辅导员,研究方向: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