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写作文时,我们经常会要求学生学会设置悬念,这样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跌宕起伏,增加文章的趣味性。但是很多學生在具体写作时却不知道如何设置悬念。华俊萍老师以迟子建的《玉米人》为例,在让学生意识到设置悬念的重要性的同时,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设置悬念,而她的这节课也处处设置悬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这让我们看到“设置悬念”的课堂更具有趣味性,那么课堂上我们可以在哪些地方设置悬念呢?
一、“让学生有话说”的地方
课堂设置悬念的最大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思维,而我们都知道学生在自己感兴趣或者有话说的时候最积极,所以课堂上我们可以在学生有话说的地方设置悬念,让学生自己调动知识储备、思维来思考下面的内容。如果设置悬念的地方太难,让学生没话说,或者太简单,大家都能想得到而不屑说,那么都达不到效果,反而浪费课堂时间。
师出示文本:
(我不爱吃烤玉米,想买他几穗生的,回家去煮。我指着他烤着的玉米问:“多少钱一穗?”
“一块五。”他转动着竹签,头也不抬地说。
“我想买四穗。”我说。)
师:“我想买四穗”接下来的故事会怎么样呢?
生1:就卖了她四穗。
生2:她可能会说买四穗便宜一点吧!然后烤玉米的人会说这都是亏本买卖,不能便宜!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小作家,让学生自己去补充接下来可能的情节发展,极大地吸引了他们的兴趣。而且这一段前面情境交代得很清楚,问题不会太难,每个人都可以有所补充。每个人的思维不同,抓住的重点也不同,因此可补充的内容也不同,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并且从各个角度进行补充分析,课堂参与度很高。
二、“意想不到”的地方
一篇好作文,出其不意的语句或段落的设置能够引起人的深思、激发人阅读的兴趣。同样地,课堂上,在学生意料不到的地方设置悬念,让他们自己去补充,想象可能的发展,最后形成反转,能够给学生的大脑输入新的想法。
师出示文本:
(这让我大惑不解。我开导他:“你卖熟的才一块五,而我买生的是一样的价,省了你的炭火,还省了你的力气,你怎么算不过来账?”
……)
师:这省略的是烤玉米人的话,大家觉得这里省的话是?
生:不卖。
师:为什么不卖?
生1:卖玉米的人不想不劳而获。
生2:怕他带回去不好吃(因为这些玉米适合烤)。
生3:我就是烤玉米的,卖的是手艺。
师:看他是怎么回答的。
师出示文本:(一听我嘲笑他不会算账,他沉下脸,指着我庄严地说:“卖给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够吃了怎么办?”)
玉米人不卖玉米,每个学生都能猜到,但是“为什么不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他们的想法都合乎情理,都在能预设的范围之内。在吊足了学生想象的胃口之后,给学生展示作者的写法,出乎学生的意外,这不仅仅激发了学生探究下文的好奇心,更是给学生提供了自己作文写作的方法。
三、“体现主旨”的地方
除了“‘让学生有话说的地方”“‘意料不到的地方”设置悬念,“‘体现主旨的地方”也可以设置悬念,让学生对文章中心充满好奇,通过自己的想象加深对文章中心的把握。
师出示文本:
(夏季过去了,街上烤玉米的人都不见了。有一天路过天桥,在苍茫的暮色中,我忽然想起了那个烤玉米的人,想起了他清瘦而黧黑的脸,以及他灵活地转动炭火上的玉米时的知足的神态。我忽然觉得他是一个身上洋溢着神灵之光的人。他为了一个信念,或者说是一种责任,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他这种固执,难道不可贵吗?)
师:文章就写到这儿可以吗?她是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迟子建,她会怎么写呢?
这样的结尾,每个学生都已经想当然地以为本文的中心是传达一种责任意识、一种信念,教师通过追问和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文章写到这儿就可以了吗?”“迟子建会怎么写呢?”,引起学生对文章中心的思考,这样结尾是否可以?如果自己来写,再往下可以怎么写?如果自己是迟子建,又会怎么写?一连串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对主旨的探究,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课堂的深度也在拓展。
设置悬念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拓展课堂的深度。教师如果希望自己的课堂充满悬念,那么就需要课下多留心、多思考、多积累。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积累:1.平时多阅读书籍和文章;2.思考电视、电影等情节的设置。阅读文章和看电视的时候,我们有目的地去思考作者安排此句话、此情节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删掉又会有怎样的影响?教师要养成这样的习惯,将相关内容运用到课堂之中,语文课才会充满趣味。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澜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