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质量的对策与建议(中)

2020-08-13 17:26郑小军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目标教学学生

郑小军

(1.南宁师范大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广西 南宁 530001)

(续上篇,上篇发表于本刊2019年第6期第97—106页)

《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质量的对策与建议(上)》系统阐述了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质量的前三条对策与建议[1]97。本文作为(中)篇,继续阐述第4—7条对策与建议。

1 选题直击学习者“痛点、痒点、兴奋点”,适合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1.1 聚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关键点、障碍点(盲点)、考点、热点等

信息化教学的选题(内容设计)应聚焦重点、难点、疑点(认知冲突)、易错点、易混淆点、关键点/障碍点(盲点)、考点、热点(兴趣点)和扩展点[1]103[2]33。这是因为以上九点是学习者最迫切需要教师指导和帮助的知识点(技能点),其中包括学习者的痛点、痒点和兴奋点。

1.1.1 教学重点

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教学内容中比较重要、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等。因为这些知识点(技能点)具有基础性、奠基性、普适性、可组合性、可迁移性和方法论意义,因而显得更加重要。例如,Flash遮罩动画原理与制作专题的教学重点是Flash遮罩动画的用途、遮罩动画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教学设计时,必须围绕教学重点安排足够多的时间、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配套信息化教学资源并运用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策略,以确保教师讲清讲透、学生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教学设计不能突出重点,那么基础肯定打不牢,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混淆点、障碍点、考点和扩展点更无从谈起。

1.1.2 教学难点

所谓“教学难点”,是指教学内容中难理解、难掌握、难内化、难迁移的知识点(技能点),包括抽象的概念、难懂的原理、复杂的方法、繁琐的流程、综合的技能、陌生的事物和难以显性化的隐性知识等。因为这些内容往往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又比较错综复杂,所以往往成为教师讲解和学生掌握的难点。例如,抽象的边际效用概念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难点。抽象的遮罩动画概念及其原理、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区别及设置是Flash动画制作课程的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时,必须围绕教学难点安排足够多的时间,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恰当的教学方法策略,以确保教师讲清讲透、学生突破难点。职业院校许多学生往往就是因为难点未能及时突破、疑点和易错点等未能及时解决,结果问题越积越多,最终成为学困生。

1.1.3 学习疑点(认知冲突)

所谓“学习疑点”,是指学习过程中所遗留或新生成的疑问之处。依据产生的原因可将学习疑点划分为如下三大类:

第一类学习疑点是对学习材料尚未完全理解和消化所引起的疑问,是遗留下来的学习欠债。

第二类学习疑点是对学习材料已经理解和消化,但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积极思考,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新疑问。

第三类学习疑点是由于教学活动巧妙地创设了认知冲突,从而触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进而产生刨根问底(打破砂锅问到底)式疑问。例如“为什么海水越喝越渴?”“为什么会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谷贱伤农”是指谷类粮食丰收不但没有给农民带来好运,反而会因为市场供应量大增而导致粮价过低,使粮农总收益减少)“重物体一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吗?”“为什么看起来是太阳早上从地球东边升起、傍晚从西边落下去,但实际上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一定要靠力来维持吗?”“为什么要用三个字母而不是一个字母表示一个角”,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三类学习疑点是深度学习的标志,是后续学习的新起点。但令人遗憾的是,第二、三类学习疑点往往被教师忽略,甚至被视为“多事”“不务正业”,结果白白错失了难得的深度学习机会,甚至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学习疑点,教学设计时,一要确保及时解决学生的第一类学习疑点,以尽可能地减少学困生。二要巧妙引发第二类和第三类学习疑点,为后续扩展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1.1.4 关键点、障碍点、认知盲点

所谓“关键点”,是指教学内容中起关键作用的知识点(技能点),学习者一旦掌握,其他知识点(技能点)就会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汽车维修的关键点之一在于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故障所在的位置并分析出故障发生的原因。

所谓“障碍点”,是指学习者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瓶颈),包括认知(思维)障碍和技能(能力)障碍。例如,画面构图不合理、色彩搭配不和谐、媒体素材堆砌往往是一线教师设计制作精美课件、微课的主要障碍(瓶颈),需要教师提升美工能力。

关键点/障碍点是教学的瓶颈之处,恰似“任督二脉”,一旦打通,则“任督通,百脉皆通”。

生理学上的“盲点”是指视网膜上无感光细胞的部位,物体的影像落在此点上不能引起视觉。“盲点”的引申含义是指没有被认识到的或被忽略的地方[3]。本文借用“盲点”一词是指没有被学生认识到的或被学生忽略的知识点(技能点),即认知盲点。认知盲点意味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缺失(漏洞)、知识体系不完整。例如,学开手动挡小车却没有离合的概念,不知道离合器的作用,不明白为什么停车时要先踩离合再踩刹车。这样的认知盲点会导致学员频频出现停车时不正常熄火等错误。一些隐性知识往往容易成为认知盲点。

教学设计时,要采取合适的方法策略帮助学生打通关键点、扫除障碍点、发现并且解决认知盲点。

1.1.5 易错点

所谓“易错点”,顾名思义是指学生在学习或考核过程中容易出错的知识点(技能点)。例如,将角的标记符号“∠”错写成小于号“<”,为了图省事用一个字母而不是三个字母来表示一个角,将“地”“得”错用为“的”,将普通话z、c、s错念成zh、ch、sh,将“挖墙脚”错写成“挖墙角”,将“主旋律”错写成“主弦律”,想当然地用“七月流火”表示天气酷热(恰恰相反,七月流火是指酷暑减退、天气转凉),望文生义地用“美轮美奂”形容景色(其实,美轮美奂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例如美轮美奂的人民大会堂)。那些其貌不扬、不被注意、易被忽略、似是而非、看似简单、容易望文生义的知识点往往容易成为学生的易错点。

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区分如下三类易错点:第一类易错点是多数学生都容易出现的代表性错误。这一类易错点往往是由于教学过程中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疑点和易混淆点未消除、关键点未打通、障碍点(盲点)未扫除等原因造成。第二类易错点是发生在部分学生身上的一错再错的顽固性错误。这一类易错点虽然对全体学生而言出错几率不高,但频频发生在部分学生身上,属于典型性错误,采用常规做法很难纠错,即使暂时纠正了也会频繁反复。第三类易错点是个别人在不该出错的地方偏偏出错。虽然这类错误属于所谓的“低级错误”,表面上看起来很容易纠正,但因为被老师和学生简单归结为粗心大意造成,而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过后依然会出现类似的“低级错误”。总之,以上三类易错点(代表性错误、顽固性错误、低级错误)各有起因,应分别查明缘由、起因,再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1.1.6 易混淆点

所谓“易混淆点”,是指新旧知识或不同知识点之间因为相近相似(例如一字之差)或记忆不清等原因而造成混淆不清或张冠李戴。例如,角的标记符号“∠”与小于号“<”,读音相同的“的”“地”“得”,z与zh、c与ch、s与sh,微课与微课程,进程与线程,内存溢出与内存泄漏,“不抵抗将军”与“不抵抗主义”,等等。

教学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厘清如下三类易混淆点:一是概念混淆。概念混淆是一种违反了同一律的逻辑错误,是指在思维或论辩过程中把两个不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当作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而等同使用。例如,微课与微课程,由于是一字之差,又有比较紧密的联系,所以很容易产生概念混淆,其实微课与微课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概念混淆一般是不自觉、无意识产生的。如果是有意识、自觉地混淆概念,那就是诡辩。二是记忆混淆。随着时间线的延长,大脑会一定程度地模糊、歪曲甚至遗忘某些记忆。例如将印象不够深刻的概念(术语)、人物、地名、事件等搞混淆。三是由于相似程度过高而相互混淆的知识点,例如“的”“地”“得”,类似进程与线程、微课与微课程这样的专业词汇以及变色龙和蜥蜴这样的事物等。

1.1.7 热点(兴趣点)

所谓“热点”,是指吸引学生注意力或受到学生关注、欢迎的热点人物、热点事件、热点新闻等。

“兴趣点”原本是摄影艺术的一个专业术语,可以理解为照片的切入点,因为有了这个点,人们才有了深入看照片的兴趣。兴趣点在画面中具有如下作用:通过对比突出主体,达到视觉的平衡,强调环境氛围,产生心理的着落点[4]。

其实,教学设计也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教学中的兴趣点是指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振的人物、事件、新闻、故事等。例如,《咬文嚼字》杂志持续剖析媒体艺人、名家作品的错别字,多次发起“社会查找错字活动”,刊登汉字错误排行榜,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和十大流行语。以2019年十大语文差错为例,足协致歉声明中误用成语——以“差强人意”表示让人不满意;明星微博出现知识差错——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成孔子的话;干支纪年用字错误——“己亥”误为“已亥”;科技新闻词形错误——“挖墙脚”误为“挖墙角”;影视新闻用字错误——“主旋律”误为“主弦律”;经贸新闻不规范用字——“鲇鱼”误为“鲶鱼”;司法新闻词语误用——“不以为意”误为“不以为然”;环保新闻用字错误——“禁渔”误为“禁鱼”;波音坠机事件用语错误——将“堪忧”与“令人担忧”杂糅成“令人堪忧”;外交新闻词语误用——“令人不齿”误为“令人不耻”[5]。

以上媒体艺人和名家作品的错别字、汉字错误排行榜、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年度十大流行语,只需经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就可以作为语文和其他相关学科(专业)的热点(兴趣点)来挖掘其教学价值。热点与兴趣点有着紧密的联系,热点对学生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很容易被教师引导或改造成为教学的兴趣点。

1.1.8 扩展点(核心知识点)

“扩展点”是指那些具有知识或视野拓展属性的核心知识点(例如理念、大概念),以及浓厚的兴趣、迫切的需要、重要的工作(项目)、真实(或类真实)的任务(问题)等。教学设计时,应巧妙利用“扩展点”,使学生的学习既有扎实的基础,又能够向外扩展、延伸。

例如,儒家的核心思想(理念)是“仁”,从这个核心思想(理念)扩展开,个体层面可以扩展出“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社会层面可以扩展出“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等。

又如,2017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确定了如下五大课程基本理念:①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公民。②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③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④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⑤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6]。课程标准还确定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为信息技术学科四个大概念,以及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为四大核心素养。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应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理念、四个学科大概念和四大核心素养,使课程教学既富有时代气息,反映社会热点,又具有包容性和可扩展性。

1.1.9 考点

本文中的考点是指考试或专项技能测评考察的知识点。例如,自2000年以来,全国普通高考语文科目考试中“语言文字的识记和运用”模块一般有如下考点: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正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正确使用词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辨析并修改病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提炼、概括文句的内容信息,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改写、仿写、续写、扩写、缩写和图文转换[7]。职业教育虽然不以升学为主要目的,但也离不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考核测评,以获得课程成绩、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和升学机会(中职升高职或职业本科、专升本等)。

1.1.10 痛点、痒点、兴奋点[8]

所谓“痛点”,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担心、害怕、忧虑、纠结、无法独自解决的问题。学习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考点无疑是学习者的“痛点”。“痛点”是教学的切入点、聚焦点和发力点。“痛点”的解决是学习者的刚性需要。教学设计者要敏锐地发现、捕捉和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写不好摘要是学生学习论文写作的“痛点”之一。教师直击这一“痛点”就是要通过大量案例,首先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摘要的重要作用,其次要明晰摘要的要素、结构和写作方法,接着要厘清摘要写作的常见误区及对策,最后要给学生提供可灵活套用的各种模板和可参考借鉴的范例。当然,如果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凝练、精准表达能力不足,也需要教师加强相关能力训练。

所谓“痒点”是指给学习者一种情感和心理上的美好的学习体验、满足感和成就感,即满足学习者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究心理、理解与认知平衡需要。“痒点”的满足虽然只是学习者的隐性需求,但是对于学习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它会引发学习冲动,让学习者向往、追求并为之付出学习行动。也就是说,“痒点”的满足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者黏度,促使学习从“必须学”“被动学”向“想学”“乐学”转化。教师要想方设法挠到学生的“痒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全国二等奖微课Flash遮罩动画原理与制作运用设问、倒叙与悬念、排比和有画面感的语言,精心设计了如下导语:“在Flash动画创作中,有一种技法与众不同,能够实现令人惊奇的炫目效果。例如波光粼粼的水倒影、瞬息万变的万花筒、变换整齐的百页窗,还有探照灯、放大镜、望远镜,等等。要想创作出优秀的Flash动画,成为出色的‘闪客’,必须精通这种技法。它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具有那么神奇的功能?如何掌握和应用它?本微课将为你一一揭秘……”[9]33接着,展示了10个不同的遮罩动画效果。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遮罩动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形成对遮罩动画的初步认识,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发现遮罩动画的独特性。此时,学生特别想动手做出范例中的10个遮罩动画,却发现自己无法运用已学过的普通运动动画和形变动画技法来实现范例效果。也就是说,学生已被挠到了“痒处”,兴趣也被激发出来。接下来,水到渠成地进入学习主体部分,即学习遮罩动画的概念、原理、制作方法、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内容。又如,笔者在全国一等奖微课“乙烯的结构与性质”中,运用设问法、倒叙法和悬念导入法,以影视常用的打字效果片头导语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一种物质,它看似简单,用途却很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一种物质,它看似平凡,以它为原料的有机化工却构成了人类现代文明的基础,被誉为‘有机合成之母’。它究竟是什么?它为什么具有那么神奇的功能?”[11]学生兴趣盎然之余,强烈的探究欲油然而生。此时,学生特别想知道但又不知道,特别想说但又说不出来,即处于“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认知不平衡状态,教师只要适时启发引导,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卖点”即兴奋点,是指有特色、高质量的教学能给学习者带来“欢呼”时刻(wow moment),立即产生愉悦感。其实,“卖点”就是学习者投入学习的理由,即教学靠什么吸引、打动和黏住学习者。例如,汇聚个人创见、灵感、隐性知识的原创内容,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典型案例、故事或情境,贴心、亲切、充满亲和力的语言,独特的媒体呈现和语言表达方式,引人入胜的导入,娓娓道来的讲解,生动逼真的演示,入木三分的案例剖析,循循善诱的启发,境界提升的小结(收束)等。例如,学生理解和掌握遮罩动画的概念、原理和制作方法后,参照范例、源文件和实操微视频,自己独立或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出第一个Flash遮罩动画或超越范例实现了自己的创意设想时,欣喜、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从注意力(Attention)的层次提升到关联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和满足感(Satisfaction)的更高层次。

1.2 选题(教学内容)适合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信息化教学设计,顾名思义是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这里,至少包含如下三层意思:

一是要注意选题与信息技术的适切性。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都有必要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应避免滥用、误用信息技术和堆砌信息化教学资源。应围绕之前阐述过的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混淆点、障碍点(盲点)、考点、热点(兴趣点)、扩展点进行选题和教学内容设计,并且容量适中(避免过多、庞杂、分散)、难度适中(避免太难或太易)、有创意特色(避免老套、陈旧、平淡无奇)。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并非多多益善,也绝非越新越好、越先进越好、越复杂越好,而是以学为中心,以恰当、合理、够用、实用、实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和系统优化等为原则[2]34。

二是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教学资源。①对于浅显易懂的陈述性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或简单讲解就可以掌握的知识点,就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制作精美的课件或微课,或额外设计研讨、探究活动。②对于抽象的理念、原则、概念(术语)、原理、定律、模型(模式)、结构等知识点,或复杂方法、繁琐流程、综合技能、陌生事物、隐性知识,则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直观、化隐性为显性的优势;③对于有毒、有危险、难观察、难再现、太复杂、难操作、成本高(人力物力财力时间)、成功率低的实验、实训、实操,存在“进不去、看不见、动不了”的教学困境,这时迫切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模拟仿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方面的优势;④对于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学习或机械单调的技能实训,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和强化学习动机、创设最佳学习情境与环境、提供丰富学习资源等方面的优势;⑤对于需要持续、连贯、系统化专注学习的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突破时空限制、拓展学习时空、提供人性化(智能化)学习支持等方面的优势。如此合理选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方可提高教学效率、效果和质量[2]35。

三是要充分发挥各种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的互补优势。例如,多媒体技术总体上是擅长教学内容的直观化、可视化、结构化、个性化、趣味化、故事化、案例化呈现,以及创设学习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动机等;模拟仿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信息技术擅长创设类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实验探究或实操实训,增强学习体验;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擅长突破时空限制、拓展学习时空、引发网络互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擅长提供人性化(智能化)的学习支持和即时精准的学习评价、学习建议。同时,多媒体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图表、动画、音频、视频等,这些不同种类的媒体形式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互补配合才能适应不同学习风格、认知特点的学习者,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2 加强创意设计,巧妙融入人文、艺术、传统文化和本土特色

2.1 处理好课程标准、统编教材、校本教材(讲义)、课程团队隐性知识之间的关系

信息化教学设计应以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为依据,以选用的教材为蓝本,杜绝随意设计、应付教学。但是,广大职业院校教师也应该认识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框定的是课程教学的最低要求,课程教学也不是照本宣科地“教教材”。这是因为即便是再好的教材,也会受到篇幅有限和更新缓慢等限制,无法包罗万象,无法适应全国各地不同基础、不同学习风格和认知特点的学习者,更无法满足其个性化学习的多元需求。更何况,新时代知识更新、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不断加速,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滞后、跟不上形势等问题日益凸显。

因此,教学设计者完全有必要根据知识更新、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变化,大胆跳出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所用教材的局限,在不低于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集合教学团队的教学智慧、创意灵感,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改编,融合多个教材版本内容精华,融入校本教材、个人讲义之独特内容(隐性知识),体现出鲜明的教师风格和教学特色。

2.2 16个全国一等奖作品的创意设计思路

2016年,笔者带领专家团队,指导了70多个作品参加“创新杯”全国中职信息化教学大赛,其中16个作品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包括物理作品“电磁感应——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语文作品“说好普通话ZCS-ZHCHSH”、体育作品“民族传统体育——竹竿舞”和“舞动青春、活力四射——健美操”、德育作品“化蛹成蝶——做好由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和“在践行职业道德中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美育作品“护士妆容礼仪”、数学作品“弧度制”等8个文化基础课作品,以及机械专业作品“绘制中国结”、计算机专业作品“对你‘琴’有独钟——Flash按钮元件”、汽车专业作品“汽车发动机喷油器故障检修”、学前教育专业作品“儿歌的特点”和“寻找孔雀公主”、服装工美专业作品“色彩和谐在室内建模中的应用”等8个专业课作品。其中,“民族传统体育——竹竿舞”和“在践行职业道德中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作为小组第一名作品在闭幕式展示。

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在全国总决赛有出彩表现并且脱颖而出,一是选题聚焦并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圆满解决重难点、疑点、易错点、关键点等。“电磁感应——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说好普通话ZCS-ZHCHSH”“弧度制”“汽车发动机喷油器故障检修”和“色彩和谐在室内建模中的应用”在这方面表现突出。二是内容有创编,巧妙融合民族、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和人文艺术。例如,“民族传统体育——竹竿舞”以广西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竹竿舞为题材,将音乐(伴奏)、舞蹈(编舞)、民俗融入中职体育教学。在竹竿舞的示范、练习环节,随着音乐伴奏、竹竿舞步的逐步加快,乐曲、舞步的节奏在加快,运动量在增加,舞姿越来越优美、娴熟,竹竿舞的队形也从单人增加到双人、三人和更多,优美的竹竿舞恰似一道融民族文化、艺术和体育于一炉的大餐。“绘制中国结”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将德育、传统文化和创意设计巧妙融入机械专业课教学。“化蛹成蝶——做好由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对你‘琴’有独钟——Flash按钮元件”“儿歌的特点”“寻找孔雀公主”等作品也在选题、创意和融入人文艺术等方面下足了功夫,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在践行职业道德中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化蛹成蝶——做好由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护士妆容礼仪”等作品还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特点[14]。

3 加强前端分析(教学起点分析),为后续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在教学系统设计中,前端分析也被称为教学起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等,是后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策略、教学环境与资源、教学过程与活动、教学评价与反思的前提和基础。对前端分析的总体要求是具体、明确、有针对性,符合学生实际。

3.1 研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教学设计的依据,进行教学设计必须首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明晰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基本要求(知识、技能、能力、核心素养)、内容模块(逻辑结构、知识体系)、课程实施建议、课程评价等。

3.2 熟悉教材,进行教材分析

研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之后,接下来要熟悉各种教材,进行教材分析和选用。教材分析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教材名称、主编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年月等基本信息。②教材包括哪些章/单元/模块/项目?重点、难点是什么?建议绘制整门课程及各章/单元/模块/项目的思维导图,以建立网络化、结构化、层次清晰的知识谱图。③各版本教材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选用某个版本的教材?④需要对选用的教材进行哪些处理?如何融入课程团队的经验智慧、创意灵感(隐性知识)、研究成果和各版本教材的精华?

3.3 精细化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之后要做教学内容分析,相关工作包括:①分析教学内容在章/单元/模块/项目乃至整门课程中处于什么地位?是否是重点/难点/关键点?上承和下接什么知识点或技能点?起到什么作用(承上启下/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扩展迁移)?计划多少个课时?②根据知识更新、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变化,思考并确定需要对教材内容做哪些处理?例如,增加(引入)了什么?减少了什么?融合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处理?③绘制教学内容的思维导图,使其结构化、可视化和精细化,如图1所示。绘制思维导图前,应仔细梳理本次课有哪些知识点,包括哪些概念、术语、定义、原理、定理、定律、模式、模型、机制、体系、原则、方法、过程、步骤、意义、作用、功能、结构、组成、要素、联系、区别、观点、结论、现象、原因、结果、事实、数据等,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图1 教学内容分析基本框架图

图2 角的定义教学内容要点

例如,角的定义是可汗学院微课程几何学——角40个系列微课的第一个。整个微课时长6分50秒,包括角的定义、角的标记、角的测量三个部分内容。其中,“角的定义”和“角的标记”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为什么要用三个字母表示一个角”是学习疑点、认知障碍点,也是易错点;“用三个字母表示一个角并且顶点在中间”是正确标记一个角的关键点;角的标记符号“∠”容易与小于号“<”混淆,是易混淆点和易错点;“角的分类”和“角的测量”虽然不是本次微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但属于必要的扩展内容,同时可以引出后续学习主题——如何测量角、如何依据角的大小对角进行分类[10]。以上知识点基本上都是考点。角的定义的教学内容要点如图2所示。

3.4 精准化学情分析

3.4.1 学情分析的内容

学情分析也称为学习者特征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学习者的平均年龄、男女生比例、性格特点。②专业基础、学习兴趣、学习心理状态、自主学习意识、自学能力。③已具备哪些与本次课学习紧密相关、必不可少的已有知识、能力和经验?与本次课要掌握的知识、能力存在什么差距(最近发展区)?可能的学习难点、疑点、易错点、关键点、障碍点(盲点)、兴趣点是什么?④喜欢什么样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信息技术基础如何?是否喜欢信息化教学方式?

3.4.2 准确掌握学情的方法

及时、准确掌握学情对于进行精细化、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至关重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及时、准确地掌握学情已成为可能。简单可行的方法包括:①利用QQ、微信的聊天、投票、问卷等功能了解学情。②利用问卷星等专业网络问卷平台制作、发布和分析学情问卷或前测,了解学情。③通过课堂前测、课堂提问和课堂观察了解学情。④通过课前访谈学生、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方式了解学情。

3.4.3 熟悉职业院校学生的基本特征

一般来说,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存在学习动机不高、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学习习惯不良、细心耐心恒心不足等问题。②当今职业院校学生大多是数字原住民,他们是“I一代”,在Internet环境下长大,倾向于自我(I)中心,愿意互动(Interaction)而非被动。他们是“网络世代”,享受网络生活方式,从小习惯于屏幕学习,认为屏幕学习比过往的书本学习效率高。他们是个性化一代,不喜欢坐着静静听讲,希望能反驳、交流,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11]。③不习惯抽象的理论学习,喜欢亲自动手实操,但是也讨厌机械、单调的技能操作。④不喜欢枯燥乏味的讲解,喜欢直观化、可视化、结构化、个性化、趣味化、故事化、案例化的教学。⑤不适应难度大、过于复杂的学习任务,喜欢小步子的教学,例如微课学习,即在注意力比较集中的短时间内完成颗粒度适中的知识点(技能点)学习,希望能够即时看到学习的成果、成效,体会到学习成就感,以持续激发、保持和强化学习动机。

4 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注意层次性,关注核心素养[17]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教学目标分析是后续教学环境与资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与活动、教学评价与反思的前提、基础,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一线教师表述教学目标往往存在模糊、笼统、空泛、缺乏层次性和多维度以及忽视核心素养等诸多问题。

4.1 如何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要设置科学、合理、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应注意如下7个要点:①以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为主要依据。所设置的教学目标不得低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规定的最低要求。②参考优秀教材、教学参考书对所选课题教学目标的表述。③批判性地借鉴优秀教师获奖课例对教学目标的表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原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交流活动(原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均在官网发布历年的获奖作品[12]。但要注意,即使是全国获奖作品,其对教学目标的表述也并非十全十美,应加以批判性吸收。④根据知识更新、技术进步、社会发展、产业升级、企业需求和班级学情的变化,不断修订教学目标。⑤厘清教育目的、专业目标、课程目标、单元(专题/模块/项目)目标、课时目标和微课(知识点)目标的区别与联系。其中,教育目的处于最高层、最上位,专业目标处于次高层,接下来依次是课程目标、单元(专题/模 块/项目)目标、课时目标和微课目标。高层、上位目标(目的)统摄、指引低层、下位目标。如图3所示。既不要孤立地设置教学目标,也不能把微观层面的课时目标、微课目标写成宏观层面的教学目的、课程目标或中观层面的单元目标。⑥采用ABCD法、内外结合法具体而清晰地描述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实实在在地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形成什么能力,养成哪些职业素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有什么进步。切忌笼统、空泛、没有量化指标,更不要人为拔高、戴高帽、喊口号。⑦职业教育专业课要高度重视职业素养目标,包括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工匠精神等。例如严谨、细致、认真、负责、踏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等[2]33。

图3 教育教学目标(目的)的六个层级

4.2 注意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和多维度,关注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具有多维度和层次性。职业教育德育课的教学目标可以按照认知目标、情感态度观念目标、运用目标的先后顺序进行阐述。职业教育其他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可以按照认知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先后顺序进行阐述,也可以参照基础教育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阐述。职业教育专业课的教学目标可以按照认知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先后顺序进行阐述[2]33。

在多维目标中,认知目标关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陈述性知识或描述性知识),能力(技能)目标关注“会做什么”“怎样做”(程序性知识),过程与方法目标关注“运用什么样的思想与方法策略去做”(策略性知识,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学生个性、态度、观念、情感等(情商、逆境商等心理素质),统合起来就是促进学生心智、技能(能力)、情感、素养和谐发展[2]33。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技术进步、社会发展、产业升级不断加速,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的日益普及,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从过去注重知识与技能转向能力,进而转向核心素养和创新创业,即围绕学科(专业)的核心素养目标进行信息化教学的设计、开发、组织实施和考核评价,这是全球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4.3 精准表述教学目标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切忌将教学目标写成教师目标。例如写成“通过……,使学生……,让学生……,培养学生……”“教会学生……”“教师帮助学生……”。从学习评价的角度看,教学目标严格意义上应该是学习目标,应该指向学生,是学生通过学习后所达到的结果(成效),其行为主体默认是学生,切忌误用为教师,也不要教师、学生混用,造成逻辑混乱[2]34。

第二,切忌把教学目标写成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或教学内容。例如写成“让学生做5分钟仰卧起坐”“学习七个生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正确的写法应该是表述预期的学习结果“学生5分钟内完成……个标准仰卧起坐”“会认七个生字”“知道用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第三,尽量避免使用“掌握、理解、懂得、培养、提高、提升、增强”等笼统、模糊、难以评测的词语。更不要为了强调教学效果,在动词的前面加上表示程度高的副词,如写成“深刻理解”“认真体会”“牢固树立”等。这是因为,单单加上程度高的副词不仅没有精准反映出学习目标的类别和层次,而且还可能导致理解偏差,给后续的教学评价带来困惑。

第四,建议采用ABCD法表述教学目标,以避免目标模糊不清。所谓ABCD法,是指用学习目标的四个要素即教学对象(audience)、行为(behavior)、条件(condition)和标准(degree)来表示学习目标。[13]例如,“学生能从教材的图中辨认出哪些是昆虫,准确度不低于90%”。行为主体(audience)是“学生”,行为(behavior)是“辨认昆虫”,条件(condition)是“从教材的图中”,标准(degree)是“不低于90%的准确度”。又如,“学生能够一分钟内完成设备调试”“学生1分钟内键盘输入90个汉字,准确率不低于95%”[2]34“学生1分钟内完成25个标准俯卧撑”“学生用卡尺准确测量出物件的厚度,误差在0.3mm以内”“学生能从一组自然数中找出质数,准确率不低于90%”“60%的男学生能在13秒以内跑完100米”“初三学生45分钟之内,将所给的英语短文译成中文,可以查字典”。

第五,采用内外结合法表述教学目标。学习是发生在学习者身上的一种相对持久的经验变化,主要体现在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和外部行为表现两个方面。通常很难将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通过具体的行为表现形式来呈现。这时可以采用内外结合法表述教学目标,也就是内隐与外显相结合,即一般教学目标与特殊的行为表现相结合,形成统筹认知、情感与动作领域的综合表现形式的教学目标[14]。具体做法是在陈述学习目标时,先用描述学生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表明学习目标,以反映学生理解、应用、分析、欣赏、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然后再采用ABCD法列举出一些能够反映上述内在变化的外显行为,使得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也能够观察与测量。这样就避免了ABCD法只考虑具体行为变化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变化的缺点,也克服了用传统方法陈述学习目标的含糊性。例如,先从内部心理描述学习目标“理解议论文写作中的类比法”。接着,采用ABCD法从外显行为进一步阐述学习目标:①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运用类比的条件;②学生能在课文中找出运用类比法阐明论点的句子;③对提供的含有类比法和喻证法(比喻论证法)的课文,能指出包含了类比法的句子。又如,在提出“学生能向全班同学做口头汇报”这个一般教学目标之后,继续描述学生的行为表现或预期的学习结果:①首先要陈述主题,②口齿清楚、声音洪亮,③语言表达准确、流利,④语速适当。⑤发言时面向同学,⑥不做作,⑦报告陈述有条理。⑧要能抓住听众的心。

第六,职业教育的项目课程、项目教学采用“最终目标+促成目标”的组合方式表述教学目标。其中,最终目标应尽可能接近未来职业生活和现实的真实工作情境,并表达出实际工作成果。促成目标应阐述清楚学生达到最终目标之前必须达到的过程性目标。如“药物制剂生产技术”课程的“片剂生产”这部分内容,其最终目标是“能够生产出合格的片剂”,促成目标包括:(1)能熟练操作压片机;(2)能运用理论知识解释操作过程;(3)解决压片过程中的常见问题;(4)能检验片剂的外观、片重差异、硬度、崩解度和脆碎度;(5)严格按照GMP要求规范操作[15]。可以参考、借鉴以下通用的表述格式:终极目标“能设计(创作、制作、生产)出……”促成目标“能够识记(说出、辨别等)……能(会)操作(使用、改造)……能(会)分析……能(会)判断(评价、鉴赏、评判)……”。

本文作为(中)篇,承接(上)篇,阐述了第4-7条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质量的对策与建议,第8—12条对策与建议将在(下)篇继续阐述。(待续)

猜你喜欢
目标教学学生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聪明的学生等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