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精神病患者探视行为的全过程管理浅析

2020-08-13 12:49朱蔚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54期
关键词:精神病家属病情

朱蔚

(安徽安庆市第六人民医院,安徽 安庆 246000)

0 引言

由于精神病患者的自身特点,其一般具有一定的无自主约束能力,甚至于具有暴力倾向,所以我国大部分精神病患医院仍然是封闭或者半封闭的管理模式。这就使得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与家庭隔离、与社会脱节。家属的探视对患者而言无疑是一种心理支持,但是探视也双面性,适宜的探视能够安慰患者促进疾病的康复,反之不当的探视轻则影响患者的情绪,导致患者情绪不安;重者加重患者病情,甚至于带来严重的不良事件[1]。因此,加强对患者的探视者的管理全过程管理尤为重要。

1 临床分析

详细了解患者病情,为进一步分析探视行为对封闭病情精神病人的影响,笔者统计了2019 年1-6 月份本病区病例和探视行为的统计和分析,2019 年1-6 月共有患者226 人▪次,探视共计1806 次,根据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测评,探视后造成病人病情加重、反复的有89 次,占比达到4.93%,严重影响了病情治疗与控制。对上述不良探视进行分析,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见表1 所示。

表1 造成探视不良后果的原因分析统计(n,%)

统计可得知,探视后造成病情恶化原因中以“不合时宜的探视”、“过于频繁探视”、“探视中行为(语言)不当”中居多数,所以在后续的护理管理工作中对于探视,需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通过进一步分析,梳理上述不良情况发生的探视阶段,对于不良后果的诱因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

表2 造成探视不良后果的阶段分析统计(n,%)

上述分析对于后续护理重点具有重要意义,做到风险能控、可控、在控,确保对探视行为的全过程管控,促进精神病患者康复。

2 探视行为的全过程管理要点解析

2.1 探视前的宣教。鉴于大多数探视者对精神病有关知识了解甚少,因此在探视前护士应耐心宣传精神科探视制度,对每一个病人的精神症状以及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接待探视者时为病人解决生活上的各种需要,并询问病人是否有盼望家人的愿望,根据每一个病人情况,对是否适合探视进行评估,对于不宜探视的主动说明原因。研究显示,处于急性期状态的精神病患者不宜探视,因为此期患者精神症状明显,不能接受和理解家属探视是对他们的关心,有时还会在病态的支配下对家属产生误解,认为家属加害、监视,强制其住院等而产生敌对情绪,诱发情绪不稳,易激惹,导致冲动伤人等危险行为。或过于依赖家属,纠缠家属而不安心住院,导致对治疗护理不合作,因此对急性精神症状的患者而言,探视不但起不到好的作用,反而会刺激患者,使其情绪不稳,症状加重。对于适合探视的,应该在探视前主动向其介绍病人目前病情、治疗方案及在医院的表现,并深入了解探视者和病人的社会关系,对病人的态度,讲明接触病人时应注意的事项,建议交谈的内容,避免刺激言语,具体指导探视者接触病人和与病人交谈的技巧,多安抚、劝慰、理解,提供一定的物质与心理的支持,对探视规定进行简要阐述。

2.2 探视中的管理。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探视所带物品、交谈内容均能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情绪和行为,所以对探索中的过程管理是核心环节。一是需要检查探视者所带的物品。探视时所带的雨伞、一次性筷子、玻璃杯、不锈钢勺子等都被视为危险物品,一旦患者在探视时突发冲动,可作为自伤伤人的工具,家属可能事先不理解其利害关系,对我们的检查工作不耐烦或不配合,接待的工作人员应做好家属的解释工作,让家属认识这些物品的危害性,并严禁将此类物品带给病人,以免发生意外,特别是打火机这类易忽视的物品,尤其对精神症状不稳定、自知力缺失的患者,探视所带物品应由工作人员检查,并代为管理,避免事故隐患。二是规范探视者的行为和语言,对于患者的发病原因进行简析,由于精神病患者一般情绪较为亢奋,所以宜使用平和语气交谈,规避受刺激的话题。对个别行为粗鲁的探视,给予严厉制止并及时终止探视,以免加重病人的病情。面对病人时表现出哭泣、焦虑等负性情绪,甚至训斥病人的探视者,需解释不良情绪对病人的影响,使其情绪保持稳定,不要将家庭琐事告诉病人,避免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2]。三是一旦病人出现情绪不稳或冲动行为,立即终止探视,以稳定病人情绪,对否认有病、要求回家的病人耐心解释、转移其注意力、设法动摇病人的病态思维,使其能认识到自己的病情,安心住院治疗。

2.3 探视后的总结。探视结束后应立即检查病人及房间有无危险物品,谨防漏网之鱼。并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情绪变化,主动与患者交谈,了解其思想动态,及时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做好交接班,适当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若出现兴奋、抑郁等迹象,要及时报告主治医生,调整药量同时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帮助病人控制自己的情绪。探视后应及时了解探视者对病人的评价对治疗效果评估,由于精神病病人病程长,难以治愈,病情易反复的特点,应恢复家属对病人的信心,缓解家属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护士也应向病人了解家属对病人的态度,了解病人目前的心理状况以及对探视者的要求,及时收集信息对病人的状态做动态掌控。

3 结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致残率高,单纯的药物治疗和护理难以全面康复,必须采用药物-心理-社会综合性康复措施。为延缓住院精神患者的精神衰退、减少精神残疾、减轻社会负担,护理人员采取积极的康复措施,而影响预后最为重要的是家庭照顾[3]。有的家属因为患者病情反复发作,承受着经济与心理双重压力而有厌烦情绪,将患者置于医院不闻不问,对此类家属,我们护理上应加强与家庭沟通,加大对家属的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让家属了解精神病的性质、症状表现和康复因素,以及家属配合的重要性,使其转变对精神患者探视的态度,对患者多些体谅和理解,多些关怀和爱心。有一部分家属又过于关注患者住院期间的情况,频繁探视。本研究中由此种情况导致的不良探视比例高达28.1%,对这类家属,我们应告知频繁探视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影响,适当谢绝探视的同时指导探视者选择合适的探视时机和探视次数,使探视对患者的病情产生正性激励作用。探视时应指导家属多与患者沟通,让其多了解社会和家庭成员的愉快经历,对建立良好情绪、巩固治疗,减轻精神疾病残留症状、预防疾病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功能具有一定意义。积极的探视是建立病人与家庭和外界社会的沟通桥梁,预防病人病情复发及如何使家庭和社会用正确的态度看待病人,关心和体贴病人,消除对病人的偏见,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相信精神疾病不是“不治之症”,只要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对导致复发的不良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就能够达到满意的效果。在精神病医院,对探视者的干预须因人而异、灵活多样,采取恰当的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但万变不离其宗,做好探视前中后的工作不仅使他们了解和认识精神病及相关知识,而且还提高了探视者对医护人员的理解和信任及对治疗的依从性,同时也增进了探视者的身心健康,消除了探视者对病人的偏见及对精神疾病的偏见,这为精神病患者这一特殊人群的社会康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精神病家属病情
HBV-ACLF患者血清miR-122和HMGB1水平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重症肺炎肺泡灌洗液miR-127-5p、 miR-3686、 sTREM-1的表达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完形填空专练(五)
精神病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都有精神病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朝韩红十字会商讨离散家属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