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毓忠,李 妍,方治豪,海 艳,王凯涛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新疆绿洲农业病虫害治理与植保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新疆石河子832003)
帚枝千屈菜(Lythrum virgatumLinn.)为千屈菜科(Lythraceae)宿根多年生湿生小灌木类植物,别称水柳[1]。它具有耐盐碱、耐旱、耐寒等特性,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另外,帚枝千屈菜秀丽整齐的高大株丛、淡雅美丽的花色、较长的花期和观赏时间、简单的养护管理方法以及净化水体的优良功效,在全国各地的河岸沿线、湿地及湖边都可作为景观植物栽植。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常常用作镶嵌于林地边缘的花镜或道路边的绿化隔离带[2],也可栽植于城市景观河边,发挥其进化水体的城市生态卫士功能。其全草还可入药[3]。石河子市也大量从外地引种和栽植帚枝千屈菜,主要作为花镜和水体保护应用于城市景观。关于帚枝千屈菜病害的报道并不多见,白粉病主要危害其叶片、茎秆和花梗等部位,以白色粉状物覆盖叶片,使叶片失绿甚至干枯死亡,导致植株早衰,花期缩短,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南斯拉夫和我国内蒙古都已报道了千屈菜(L.salicaria)白粉病的发生和危害,依据病菌的形态特征,将病原确定为千屈菜白粉病菌Erysiphe lythri[4-5],但并未记录病菌是否可以感染千屈菜属的其他种类,包括小灌木类的帚枝千屈菜(E.lythri)。
本研究拟通过田间调查、病菌形态观察和rD-NA-ITS 区序列分析,明确石河子帚枝千屈菜白粉病的危害现状及病原菌种类,为帚枝千屈菜白粉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2018 年7 月上旬帚枝千屈菜白粉病在石河子市初始发生,在病害发生较普遍的市区景观河公园内,每隔7~10 d,采集白粉病症状明显的新鲜叶片或茎秆,用自封袋带回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实验室,用于病菌的形态观察和鉴定,直到9 月上旬结束。
从7 月上旬开始,每隔7~10 d 定点观察田间白粉病的发生扩展情况,记录病害的症状表现,以及病菌有性时代闭囊壳的出现时间等。
将采集的新鲜白粉病样本带回实验室后,用透明胶带粘贴病组织上的新鲜病斑,然后将胶带粘贴面向下,小心放置在滴加蒸馏水的载玻片表面,如果气泡太多,可在水中添加少量的洗衣粉(1%)。用光学显微镜(MOTIC BA300)观察和记录描述病菌的形态特征,并测量病菌各个营养体和繁殖体的大小,主要包括外生菌丝、附着胞的形状、分生孢子梗的特征和大小、分生孢子的着生方式及形态大小;闭囊壳的颜色、形态大小,闭囊壳上附属丝的形态、附属丝数量;闭囊壳内含有的子囊数、子囊的形态、大小,单个子囊内子囊孢子数、孢子特征形态和大小等[6-7]。将观察记录的病菌特征结果,参考白粉菌系统分类鉴定方法[8-12],明确引起石河子帚枝千屈菜白粉病的病原分类地位。
1.4.1 基因组DNA 的提取和PCR 扩增 在白粉病发生高峰期,采集新鲜的白粉病症状明显的叶片带回室内,用干净的毛笔刷取叶片表面的白粉层,收集大约0.5 g 病菌样品,用真菌基因组DNA 提取试剂盒(BioFlux 公司),依据说明书的步骤提取白粉菌基因组DNA。PCR 扩增采用真菌rDNA-ITS 区通用引物为ITS1/ITS4,引物交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序列分别为ITS1(5′-TCCGTAGGTG AACCTGCGG-3′)、ITS4(5′-TCCTCCGCTTATTGAT ATGC-3′)[7]。PCR 扩增程序参照 MORI 等[9]的方法进行,用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目标片段。
1.4.2 病菌rDNA-ITS 区序列的分析 将电泳检测后的病菌rDNA-ITS 区扩增产物送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测序,测序结果进行拼接、校正后,在 GenBank(https://www.ncbi.nlm.nih.gov)数据库上传测序结果,并进行核酸序列BLAST 比对和分析,比对结果用于病菌rDNA-ITS 区的序列同源性分析和鉴定;同时查阅千屈菜(Lythrum)白粉病的相关资料和已登录的序列,同时查阅和下载白粉菌属(Erysiphe)相近种的rDNA-ITS 区序列,采用DNAMAN 8.0 软件分析序列的同源性,MEGA 7.0 软件用邻近距离法构建系统进化树[13-15]。
观察发现,在石河子市,帚枝千屈菜白粉病从7 月初开始,病菌以感染叶片为主,茎秆、叶柄、花穗轴、萼片和托叶也可感染,花瓣一般不感染。发病初期,植株下部叶片正面先出现零星白色的小霉斑,后逐渐扩展至上部叶片;发病严重时,叶片正反面都覆盖有白色粉状物,叶片形成褐色到红褐色的失绿小斑点,随后整个叶片颜色变深,呈黄褐色到红褐色,质地变硬变脆,植株早衰(图1-A)。主茎、花穗轴以及叶柄感病一般先从幼嫩部位开始,表面先出现不规则的白色霉斑,进一步扩展后,上部茎秆和穗轴均覆盖有白色粉状物,后期茎秆颜色变褐(图1-B、C)。托叶和萼片症状与叶片相似,严重时除花瓣外的全部花序组织密布白色粉层,造成花蕾大部分脱落或花朵提早凋萎,花期大大缩短或观赏品质降低(图1-C);8 月中旬后,叶片正面的病斑上形成初期黄色、后变黑色的颗粒状小点,即白粉菌的闭囊壳,闭囊壳在病斑表面多散生,少聚生(图1-D)。
病菌经光学显微观察,帚枝千屈菜白粉病菌的菌丝体外生,无色透明,菌丝直径为5.7 μm(4.1~7.6 μm),附着胞多单生,少数对生,呈乳突状或裂瓣状(图2-A);分生孢子梗直立,由1~4 个细胞组成,长度为 52.9 μm(26.3~78.9 μm),脚胞直或弯曲,圆柱状;上单生1 个分生孢子(图2-B),分生孢子单细胞,无色透明,多为短棒状,少数桶形或椭圆,大小为 33.4 μm(27.2~43.4 μm)×17.2 μm(14.0~21.6 μm),表面无纤维状体(图 2-C);分生孢子萌发只产生1 个芽管,芽管从孢子的单侧顶端伸出(图2-D)。
病菌的闭囊壳初为黄色,成熟后变为褐色至黑色,多数散生,少聚生,扁球形或球形,直径为98.7 μm(90.5~112.3 μm),壁细胞呈不规则的多边形;附属丝长菌丝状,13~23 根,顶端无分枝,弯曲或部分呈曲折状,附属丝0~6 个分隔,长度为66~700 μm,是闭囊壳直径的 0.6~7 倍(图 2-E);成熟的附属丝全长褐色,或基部细胞颜色较深,顶端细胞无色透明;闭囊壳内着生有3~7 个子囊(图2-F);子囊近圆形或卵圆形,无柄或少数短柄,子囊大小为(53.4~65.6)μm×(35.4~54.8)μm;子囊内有3~6 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至球形,大小为(17.3~28.2)μm×(12.3~18.3)μm(图2-G)。
根据以上所观察的石河子帚枝千屈菜白粉病病原的形态特征,与BRANISLAV 等[4]和刘铁志等[5]描述的千屈菜白粉菌(E. lythri)特征表现一致,因此,初步将石河子帚枝千屈菜白粉病的病原鉴定为千屈菜白粉菌(Erysiphe lythri)。
对石河子市帚枝千屈菜白粉病菌株SHZLV01 rDNA-ITS 区进行PCR 扩增,获得的目标片段大小为639 bp,将目标片段的序列在NCBI 核酸数据库中进行 BLAST 比对(登录号:MK779057),扩增序列与GenBank 中已登录的中国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白粉菌Erysiphe lythri(登录号:MG797990和MG786589)序列相似性高达98.75%以上;系统进化树(图3)的结果也显示,SHZLV01 菌株与千屈菜白粉菌(E. lythri)处于同一分支上,与白粉菌属的其他种之间的序列同源性相对较低。由此证明,新疆石河子帚枝千屈菜上感染的白粉病菌与千屈菜白粉菌(E. lythri)存在极大的亲缘关系。
综合病菌的形态特征和rDNA-ITS 区序列的比对和分析结果,将引起石河子市区帚枝千屈菜白粉病的病原鉴定为千屈菜白粉菌(Erysiphe lythri),这是该病菌在新疆的初次发现和报道。
帚枝千屈菜由于其很强的环境适应性和优良的观赏价值,已在很多城市作为城市绿化美化的花种之一,白粉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其观赏性能。BRANISLAV 等[4]报道了引起南斯拉夫千屈菜(L.salicaria)白粉病的病原为Erysiphe lythri,并对病菌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认为该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很少,对无性世代特征描述较简单。刘铁志等[5]报道了在内蒙古的千屈菜(L. salicaria)上有该病菌的侵染,并描述了其形态特征。本研究中在石河子市区帚枝千屈菜(L. virgatum)上的白粉病菌的特征与已报道的基本一致。菌株rDNA-ITS 区序列的BLAST 比对时发现,该序列与已登录的来自黑龙江的千屈菜(L. salicaria)白粉病菌E. lythri(登录号:MG797990 和MG786589)序列同源性最高,但来自黑龙江菌株的形态特征并未见报道。本研究将病菌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将引起新疆帚枝千屈菜白粉病的病原确定为千屈菜白粉病菌(Erysiphe lythri),这是该病菌引起帚枝千屈菜白粉病的首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