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翠莲 渠非 冯浩 黄丽丽
摘 要 为筛选出对苹果炭疽叶枯病菌具有较好抑菌效果的生物源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生物源杀菌剂对苹果炭疽叶枯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除0.5%大黄素甲醚AS和青枯立克AS对苹果炭疽叶枯病菌没有抑菌效果外,其余7种供试药剂均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其中,100万/g寡雄腐霉菌WP和1%維大利DP的室内毒力最强,其次为大蒜油EC和5%香芹酚AS,2亿/g木霉菌WP、1%蛇床子素EW、0.3%丁子香酚SL抑菌效果相对较弱。
关键词 苹果炭疽叶枯病菌;生物源杀菌剂;毒力测定
中图分类号:S436.611.1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15.070
我国是世界苹果生产大国,但各种病虫害却严重影响苹果的产量和品质。其中,苹果炭疽叶枯病是我国苹果产区普遍发生的重要叶部病害,常造成叶片早枯、脱落,削弱树势,引起次年减产[1]。近年来,该病害在我国山东、河南、陕西等苹果产区普遍发生,主要在金冠、秦冠、嘎啦和乔纳金等感病品种为害严重。
化学药剂因其具有高效、快捷、经济等特点,一直以来都是病虫害防控的重要手段。自2011年我国发现苹果炭疽叶枯病后,生产上主要采用咪鲜胺、吡唑醚菌酯等化学药剂进行防控[2-3]。但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极易产生抗药性,不宜多次重复使用;咪鲜胺对炭疽叶枯病的防效显著,但其防治成本高,且药剂持效期较短[4]。此外,果农过于依赖化学药剂,超量使用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农药残留等问题。生物药剂具有安全、易降解、不易产生抗药性等诸多优点,成为近年来病虫害防治的热点。基于此,测定9种生物源杀菌剂对苹果炭疽叶枯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以筛选出可用于防治苹果炭疽叶枯病的生物源杀菌剂。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及药剂
苹果炭疽叶枯病菌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病害病原生物学及综合治理研究室提供。供试药剂见表1。
1.1.2 培养基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用于苹果炭疽叶枯病菌菌株培养。
1.2 试验方法
1.2.1 9种生物源杀菌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测定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5],将9种供试药剂分别用灭菌水稀释成不同浓度梯度的药液,吸取3 mL药液加入27 mL已熔化冷却至约45 ℃的PDA培养基中,充分混匀,倒入灭菌培养皿中制成含药平板(每皿约10 mL),浓度梯度见表2。每种药剂设置5~6个浓度,并以加入无菌水的PDA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每个处理3次重复,试验重复3次。用灭菌打孔器从25 ℃黑暗培养5~6 d的炭疽叶枯病菌菌落边缘打取直径为5 mm的菌饼,倒置接种于含药平板中央,继续于25 ℃黑暗培养5~6 d后,利用十字交叉法测量培养皿内菌落直径(mm),按照公式1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率。
1.2.2 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07进行数据处理,以各药剂浓度的对数值为横坐标(x),菌丝生长抑制率相对应的概率值为纵坐标(y),绘制毒力回归曲线。计算不同药剂对苹果炭疽叶枯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EC50值和相关系数R2。
2 结果与分析
表3结果表明,100万/g寡雄腐霉菌WP和1%维大利DP抑菌效果显著强于其他药剂,其EC50分别为0.172 2 μg·mL-1和4.498 0 μg·mL-1;其次是大蒜油EC和5%香芹酚AS,EC50分别为88.640 0和90.390 0 μg·mL-1;2亿/g木霉菌WP、1%蛇床子素EW和0.3%丁子香酚SL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差,其EC50分别为214.600 0 μg·mL-1、259.500 0 μg·mL-1、480.600 0 μg·mL-1。0.5%大黄素甲醚AS和青枯立克AS对苹果炭疽叶枯病菌菌丝生长几乎没有抑制效果,因此并未在表中列出。
3 结论
研究中使用的9种生物源杀菌剂,除0.5%大黄素甲醚AS和青枯立克AS没有抑制效果外,其余7种均对苹果炭疽叶枯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100万/g寡雄腐霉菌WP和1%维大利DP的室内毒力最强,EC50值分别为0.172 2 μg·mL-1和4.498 0 μg·mL-1,可以考虑作为防治炭疽叶枯病的候选生物源药剂,但该效果评价均在室内完成,其田间防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参考文献:
[1] 高峰,王磊,冷鹏,等.苹果炭疽叶枯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9(6):342-345.
[2] 何艳维,宋梁栋,豆粉婷,等.关于苹果炭疽叶枯病防治药剂筛选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8,64(6):38-39.
[3] 王冰,王彩霞,史祥鹏,等.不同杀菌剂对苹果炭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J].植物保护,2014,40(6):176-180.
[4] 韩文启,孙厚行,刘馨蔚,等.7种防治苹果炭疽叶枯病药剂的效果试验[J].落叶果树,2018,50(6):49-51.
[5] 孙广宇,宗兆锋.植物病理学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