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东 龙友华
摘要:在室内用药液浸渍法进行了96%毒死蜱TC、98%吡虫啉TC、98%噻虫嗪TC及毒死蜱与其他两种药剂的混配制剂(D+B、D+S)对甘蔗绵蚜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所选药剂对甘蔗绵蚜均具有较高的毒力,其毒力由高到底的排序为噻虫嗪>吡虫啉> D+B>毒死蜱> D+S。测定结果可为合理选择防治甘蔗绵蚜的农药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甘蔗绵蚜;毒力测定;混配
中图分类号:S435.66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10-0107-03
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所选用的3种原药及2种混配药剂对甘蔗绵蚜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因此在大田防治甘蔗绵蚜及甘蔗刺吸式口器害虫时可首先考虑噻虫嗪。如果要地下害虫与地上害虫同时防治,可考虑毒死蜱与噻虫嗪的混配制剂。毒死蜱与噻虫嗪混配后的增效作用尚需再做室内毒力测定后进行蔗田小区试验。如果防治效果可以,后期可将该混剂加工成缓释颗粒剂,投入到甘蔗生产当中,既节约成本又节省劳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锡,雷朝云,周正邦,等.贵州甘蔗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9):243-245.
[2]周正邦,冯道友.贵州甘蔗产业发展概况、特点及方向[J]. 贵州农业科学,2007,35(4):146-147.
[3]张红叶,陈斌,李正跃,等.甘蔗玉米间作对甘蔗绵蚜及瓢虫种群的影响作用[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1):124-127.
[4]尹炯,黄应昆,李文凤,等.甘蔗绵蚜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甘蔗糖业,2011(5):45-51.
[5]周国辉,李俊光,许东林,等.华南地区甘蔗黄叶病发生及甘蔗绵蚜传毒特性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0):2023-2027.
[6]戴海英,张礼凤,王彩洁,等.4种生物农药对枸杞蚜虫的室内毒力测定[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3):100-101.
[7]郭蕊,严林,金生英,等.德令哈枸杞蚜虫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J].北方园艺,2012(10):148-151.
[8]董代文,郑永忠,郭建.浅析农药混配与抗药性治理对策[J].植物医生,2000,13(4):6-8.
摘要:在室内用药液浸渍法进行了96%毒死蜱TC、98%吡虫啉TC、98%噻虫嗪TC及毒死蜱与其他两种药剂的混配制剂(D+B、D+S)对甘蔗绵蚜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所选药剂对甘蔗绵蚜均具有较高的毒力,其毒力由高到底的排序为噻虫嗪>吡虫啉> D+B>毒死蜱> D+S。测定结果可为合理选择防治甘蔗绵蚜的农药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甘蔗绵蚜;毒力测定;混配
中图分类号:S435.66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10-0107-03
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所选用的3种原药及2种混配药剂对甘蔗绵蚜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因此在大田防治甘蔗绵蚜及甘蔗刺吸式口器害虫时可首先考虑噻虫嗪。如果要地下害虫与地上害虫同时防治,可考虑毒死蜱与噻虫嗪的混配制剂。毒死蜱与噻虫嗪混配后的增效作用尚需再做室内毒力测定后进行蔗田小区试验。如果防治效果可以,后期可将该混剂加工成缓释颗粒剂,投入到甘蔗生产当中,既节约成本又节省劳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锡,雷朝云,周正邦,等.贵州甘蔗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9):243-245.
[2]周正邦,冯道友.贵州甘蔗产业发展概况、特点及方向[J]. 贵州农业科学,2007,35(4):146-147.
[3]张红叶,陈斌,李正跃,等.甘蔗玉米间作对甘蔗绵蚜及瓢虫种群的影响作用[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1):124-127.
[4]尹炯,黄应昆,李文凤,等.甘蔗绵蚜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甘蔗糖业,2011(5):45-51.
[5]周国辉,李俊光,许东林,等.华南地区甘蔗黄叶病发生及甘蔗绵蚜传毒特性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0):2023-2027.
[6]戴海英,张礼凤,王彩洁,等.4种生物农药对枸杞蚜虫的室内毒力测定[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3):100-101.
[7]郭蕊,严林,金生英,等.德令哈枸杞蚜虫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J].北方园艺,2012(10):148-151.
[8]董代文,郑永忠,郭建.浅析农药混配与抗药性治理对策[J].植物医生,2000,13(4):6-8.
摘要:在室内用药液浸渍法进行了96%毒死蜱TC、98%吡虫啉TC、98%噻虫嗪TC及毒死蜱与其他两种药剂的混配制剂(D+B、D+S)对甘蔗绵蚜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所选药剂对甘蔗绵蚜均具有较高的毒力,其毒力由高到底的排序为噻虫嗪>吡虫啉> D+B>毒死蜱> D+S。测定结果可为合理选择防治甘蔗绵蚜的农药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甘蔗绵蚜;毒力测定;混配
中图分类号:S435.66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10-0107-03
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所选用的3种原药及2种混配药剂对甘蔗绵蚜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因此在大田防治甘蔗绵蚜及甘蔗刺吸式口器害虫时可首先考虑噻虫嗪。如果要地下害虫与地上害虫同时防治,可考虑毒死蜱与噻虫嗪的混配制剂。毒死蜱与噻虫嗪混配后的增效作用尚需再做室内毒力测定后进行蔗田小区试验。如果防治效果可以,后期可将该混剂加工成缓释颗粒剂,投入到甘蔗生产当中,既节约成本又节省劳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锡,雷朝云,周正邦,等.贵州甘蔗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9):243-245.
[2]周正邦,冯道友.贵州甘蔗产业发展概况、特点及方向[J]. 贵州农业科学,2007,35(4):146-147.
[3]张红叶,陈斌,李正跃,等.甘蔗玉米间作对甘蔗绵蚜及瓢虫种群的影响作用[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1):124-127.
[4]尹炯,黄应昆,李文凤,等.甘蔗绵蚜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甘蔗糖业,2011(5):45-51.
[5]周国辉,李俊光,许东林,等.华南地区甘蔗黄叶病发生及甘蔗绵蚜传毒特性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0):2023-2027.
[6]戴海英,张礼凤,王彩洁,等.4种生物农药对枸杞蚜虫的室内毒力测定[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3):100-101.
[7]郭蕊,严林,金生英,等.德令哈枸杞蚜虫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J].北方园艺,2012(10):148-151.
[8]董代文,郑永忠,郭建.浅析农药混配与抗药性治理对策[J].植物医生,2000,13(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