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添 何彩霞
摘要: 真实问题情境是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不吃糖,为什么得了糖尿病”的真实情境中,采用实验探究、文献查询、社会调研等学生活动逐层解决“医院怎样检验尿液中的葡萄糖”“尿液中的葡萄糖怎么来的”“怎样控制尿糖”等实际问题,促进糖的存在、糖的分类、糖的性质(代谢)等化学(生物、医学)知识的学习,并进而引导学生学会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用化学的模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用化学的观念指导生活,最终实现生活行为的转变。
关键词: 真实问题情境; 化学视角; 糖类教学; 糖的代谢与转化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0)06004805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STSE内容主题、跨学科内容主题的选择和组织,“引导学生在更宽广的学科背景下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1]。
糖类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和能量基础,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尤其是食品工业有紧密联系,其相关知识与生物、医疗等学科还有非常丰富的交叉和融合。由于该部分内容为高考中的非重点知识,教师对必修阶段“基本营养物质——糖类”的教学研究长期处于忽视阶段,近10年来鲜有文献资料报道;在日常教学中也常淡化处理,只对高考涉及的糖类基础知识作简要介绍,而忽视了该部分知识承载的教学价值。
就必修阶段的“基本营养物质——糖类”教学而言,课标要求不高(结合糖类的主要性质说明其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教学的重心可放在真实问题情境的挖掘上,要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最终学会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用科学的观念指导生活。
1 知识分析与教学素材的选取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关于必修课程“主题4 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中明确要求: 结合实例认识高分子、油脂、糖类、蛋白质等有机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并结合这些物质的主要性质进行说明;能从有机化合物及其性质的角度对有关饮食、健康等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评价。在教学策略中提倡采用观察实验现象、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归纳总结等策略对典型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应用进行教学。在情景素材中建议涉及: 食物中的糖类、油脂、蛋白质在人体内的转化以及常见体检指标中的有机化合物[2]。课标为糖类有关素材的选取及教学策略指明了方向。
从学科知识的角度看,“糖类”涉及主要知识有糖的存在、糖的组成及结构、糖的分类、糖的检验、糖的性质、糖的用途等,相关知识的学习运用了从“组成→结构→性质→用途”认识有机化合物的认知模型;其中糖的性质、葡萄糖的检测相关知识的学习还与生物知识(糖的代谢)、医学知识(糖尿病诊断)有着紧密联系,跨学科知识融合式学习为学生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鉴于学生对“糖”的认识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为了增进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教学时可以从生活实际中常见的问题入手,选择以“糖尿病患者的尿检”“糖尿病形成原因”“糖尿病的控制”等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逐步建构葡萄糖的检测、糖的性质、糖的存在及分类等学科知识;通过实验探究、文献查阅、社会调研等多种学习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糖类学习的社会价值,如“糖类在人体供能中的重要意义”“应形成正确生活观念,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等。上述方法、方式途径、观念的形成迁移运用于其他物质的学习,有利于学生逐步学会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分析和处理生活实践或社会事件。
基于上述分析,现按照“真实情境实际问题化学知识”的关联[3]的思路来整合相关知识(见图1),即促使学生学会从真实情境中提炼出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化学知识,建构知识模型。最终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与解释实际问题,进而指导日常生活,形成健康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
2 学情分析
课前,针对“糖的存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主要能量”“是否依据营养物质摄入的平衡关系来选择食物”对47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分别见图2、图3和图4。
基于调查结果和教学经验分析,学生虽然在初中学习了基本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水)的相关知识,知道了主食(米饭、馒头、面包等)、糖果中含有糖类物质,但不能指出棉花、木材、芹菜中也含有糖(纤维素)(见图2);在生物必修1的学习中,了解了糖的分类、糖的菲林反应,但缺乏用化学视角认识事物的方法,未建构由糖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等构成的化学知识体系,也未能准确了解糖在人体供能方面的重要意义(见图3);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活中饮食、营养、健康等日常问题,不能运用化学知识指导生活,未形成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见图4)。因此在教学中,还需将化学知识与真实情境紧密联系, 促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学化学,并运用化学知识、观念指导生活。
3 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教学活动设计
3.1 教学目标
鑒于上述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从真实情境中提炼出“怎么诊断糖尿病”“尿液中的糖怎么来的”“怎样控制糖尿病”等实际问题并进行文献、资料查阅、方案设计、实验探究;(2)了解糖的存在、分类、性质,初步认识食物中糖类物质在人体中的转化;(3)能从有机化合物及其性质的角度对有关饮食、健康等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评价,学会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
3.2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分课前、课中两个环节展开。课前环节以教师引导下学生多途径的合作学习为主。学生分为多个小组,采用网络搜索、文献查询、社会调研、情景剧编排等形式,主要合作完成: (1)制作调查问卷“您,真的了解糖吗”,并进行问卷调查;(2)寻找常见食物中糖的存在形式并了解其提供的能量;(3)寻找并了解生活中常见代糖。学生在调查、调研后进行数据的整合、处理、分析,为课上PPT展示、情景剧展演做好前期准备。
在课堂上重点展开以实验探究、分析推理下的糖的检测、糖的性质的學习,并不断强化学生健康生活观念的形成。具体教学思路如图5所示。
3.3 主要教学活动
环节一: 真实情景再现
[学生活动1]情景剧展示: (1)生活习惯展示;(2)去医院体检,拿到体检报告;(3)产生疑问,不吃糖怎么还得了糖尿病?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日常真实生活情景的表演再现,引导学生感知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环节二: 葡萄糖的检测
[问题1]怎样检验尿液中的葡萄糖?
[学生活动2]完成探究实验: 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
[问题2]葡萄萄分子中有哪些官能团?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官能团是什么,反应后转变成什么官能团?(展示葡萄糖的结构简式)
[学生活动3]分析葡萄糖中的官能团,对比乙醇的性质,判断其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官能团是醛基;并联系乙醇氧化变成乙醛再变成乙酸的事实,推测葡萄糖的醛基被新制氢氧化铜氧化变成了羧基。
[问题3]除了尿检外,医院还可以通过血糖检测诊断糖尿病。很多糖尿病患者也会购买血糖仪检测血糖,你知道血糖仪的原理吗?
[学生活动4]推测血糖仪的原理类似于酒精检测仪,利用了原电池工作原理。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探究、类比推理了解葡萄糖的检测方法,认识葡萄糖中的官能团及其转化。
环节三: 认识糖在人体中的代谢
[问题4]情景剧中的患者真的没吃“糖”吗?
[学生活动5]辨析食物中的糖。并通过阅读认识糖的分类,了解糖的组成。
[问题5]尿液中的葡萄糖怎么来的?
[学生活动6]模拟人体多糖代谢过程,分组完成蔗糖溶液、淀粉溶液水解实验。并通过展示汇报,了解蔗糖不具有还原性,其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淀粉可以水解,其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
[问题6]正常代谢情况下,尿液中为什么没有葡萄糖?
[教师演示]手持数字化实验: 葡萄糖在酵母菌作用下的代谢。手持数字化实验结果如图6、图7所示。
[学生活动7]学生通过手持数字化实验结果(图6)能够很快分析出,在氧气浓度较高情况下,往葡萄糖中加入酵母菌,O2含量迅速减小,CO2含量迅速增大,据此推断发生了反应: C6H12O6(葡萄糖)+6O26CO2+6H2O;通过手持数字化实验结果(图7)能够很快分析出,在氧气浓度较低情况下,O2含量几乎不变,CO2含量持续增大,据此推断发生反应: C6H12O6(葡萄糖)2C2H5OH+2CO2↑。
[教师展示]糖在人体中其他代谢方式及血糖的调节(见图8)。
[学生活动8]通过观察,回忆了解糖在人体中的其他代谢方式,结合生物知识,体会胰岛素在糖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 通过对真实情景的逐层剖析,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中,认识糖的分类,了解糖在人体中的代谢(多糖、二糖的水解,单糖的氧化等)。手持数字化实验的开展将葡萄糖缓慢氧化(有氧呼吸、发酵)的过程直观显示出来,强化了学生的微观探析过程。
环节四: 给糖尿病患者提建议
[学生活动9]学生分小组进行PPT展示汇报: (1)调查问卷: 展示人们对糖的认识;(2)市场调研: 生活中的糖;(3)市场调研: 代糖。
[问题7]糖尿病患者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你有什么建议,为什么?
[学生活动10]从饮食、锻炼、医药等角度为糖尿病患者提简单建议,并说明提这些建议的依据。如学生谈到,需要少吃糖,如淀粉含量高的食物,原因是淀粉在人体中能代谢生成葡萄糖;需要加强体育锻炼,因为体育锻炼能促进葡萄糖氧化变成二氧化碳和水;服用药物,注射胰岛素等,因为胰岛素等在糖代谢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问题8]糖尿病患者应少吃糖,但能随便吃富含蛋白质、油脂的食物吗?
[学生活动11]学生课外查阅资料,了解三大基本营养物质: 糖、蛋白质、油脂之间的相互转化,并完善对糖尿病患者的建议。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课前自主设计调查问卷以及实地调研了解人们对糖、代糖认识的现状,感受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关注学生证据推理意识的强化训练。
4 教学效果与反思
学生通过课前分小组,完成了PPT(“糖”的那些事、生活中的糖、代糖),并进行了课堂展演。从展演情况看,学生进行了合理分工协作,有效地进行信息的寻找、收集、分类处理、整合,并对相关材料进行了合理地分析与评价。从课后访谈及检测看,学生对开场情景剧、探究实验、糖的知识印象深刻;93.6%以上的学生能够准确回答出糖的性质、葡萄糖的检测方法;100%的学生都认识到膳食上要均衡营养,应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基本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整堂课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有两点深刻体会: (1)要重视以“糖类”为代表的非重点知识存在的必要性。非重点知识不意味没有深入挖掘的价值,教学重点可以将对知识本体的挖掘拓展到对知识外延、知识形成过程、学科观念形成的挖掘上去。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一的化学学习以通识教育为主,充分挖掘、整合非重点知识中与生活、生产相关的素材;层层深入地剖析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不断激发、推动、强化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实践活动,最终促进学生化学视角的形成(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用化学的模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用化学的观念指导生活)等教学实践活动值得我们不断去尝试。(2)在教学中可适当尝试进行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学科交叉融合已是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在教学前调查学生生物学习中糖类知识的储备情况,在教学中尝试将血糖检测、血糖控制(胰岛素作用)等生物知识、医疗知识整合融入教学中,是对促进学生多学科视角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新尝试。
当然由于课堂开放度非常大,对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学生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如何有效地把控课堂,合理运用各类学习材料,提高课堂效率,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值得我们不断的探索与尝试。
(本文系北京市促进通州区教师素质提升支持计划“高中化学名师工作室”研修成果)
参考文献:
[1][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69~79, 21~23, 78.
[4] 郭振彪.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的应用[J]. 生物学教学, 2010, 35(8): 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