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赛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中山 528436)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全面推进与实施,中国经济正面临全面转型,企业对职业技能人才质量与规格要求越来越高,以学校为主体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也愈发不能满足要求,需要校企融合共同培养高规格高质量职业技能人才。但当前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层次都停滞不前,难以满足人才培养高层次需求。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原因是校企双方合作过程中重技能培养,忽视了双方文化价值观的统一与融合,而文化价值观是组织和人的行动指南。针对目前校企融合的困难,《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 》提出,要把融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为一体的育人文化初步形成作为目标之一,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 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
为达到十九大提出的“产教深度融合”目标与解决当前校企文化融合面临的问题,对当前高职校企文化融合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研究其发展历史、发展现状(研究重点领域与面临的困难)以及未来趋势,对于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查询校企融合相关文献,截止2019 年12 月,以“校企文化融合”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硕博士论文14 篇,会议论文5 篇。以“校企文化融合”为主题,以SCI、EI、核心期刊、CSSCI 与 CSCD 为期刊源,共查询期刊 84篇。从可视化的文献检索结构来看,高水平的研究从2007 年开始,并于2013 年达到高峰,文献数量达到了18 篇,然后逐步降温,近两年趋于稳定,可视化结构图如图1 所示。
图1 84 篇优秀论文发布年度趋势图
从研究机构分析来看,84 篇高水平论文中的81 篇来源于技术院校,另外3 篇分别来源于厦门大学、苏州大学和职业教育研究学会;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以3 篇论文并列发文量首位。从图1 可以看出,两者文化融合高水平研究从2007 年兴起,在2013 年达到高峰,目前处于平稳阶段。
校企双方作为“大国工匠”培养的双主体,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在《教育概论》中阐述:校企文化都属于社会亚文化,文化组织功能相近。如果能够利用双方文化组织功能相近的优势,深化文化融合,将有利于双方制定较为一致的目标定位与行动路线,从而加强更深入的全面合作。为深化文化融合,学者们首先从企业和学校两个维度研究了文化融合对于校企双方的积极意义。
(1)从学校层面。校企文化融合有利于升级人才培养规格、培养与产业融合升级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2]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提升国民素质;[3-5]有利于学校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服务地方产业升级转型与成果转化;[6-7]有利于创新专业发展、凸显办学特色;[3,6]两者融合有利于学校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8]有利于构建校企深度融合机制。[9]
(2)从企业层面。有利于企业新入职员工能够快速的适应企业,为企业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10]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文化素质与综合素养;[8,11]校企文化融合主要是寻找深度文化认同,深度文化融合有利于双方协同创新,促进企业技术升级以及设备设施等资源共享,促进企业快速发展。[12]
崔愿玲[1]认为目前校企文化融合存在三大问题:(1)双方认识不统一。校园文化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传承,偏重自身文化体系建设,如校园文化社团建设。企业文化偏重企业管理与企业精神。两者虽然有共同点,但是偏重大有不同。(2)融合建设分工不明确。在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在文化融合的重要性方面达成共识,但在融合建设过程中,职责不明确,企业往往寄希望借助于学校力量达成总体目标,但学校缺乏有效手段。(3)缺乏融合载体。学生在学校期间,接受校园文化教育,在企业学习期间,接受企业文化教育。两者的差异性,如在校期间超强的人文关怀与企业惩罚机制,导致学生在企业期间存在管理难的问题。
杨金栓[13]从文化融合校企双方认识差异、建设主体缺失、内容特殊缺乏和最终目标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指出不少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短、缺少文化沉淀,管理上简单的借鉴了本科院校的劣势,在此劣势下,没有考虑到职业院校鲜明的职业性特点。
柴清风[14]等认为校企文化融合存在四大问题:职业教育主体对文化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技能存在差距、教学设备设施不足、学校文化没有体现职业要求。张瑞霞[15]指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忽略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对接的现状。孙健[9]等学者研究得到校企文化融合存在校企文化割裂与缺乏全体人员参与的研究结论。李良[16]等学者指出了当前文化“媚俗化”的严重倾向,缺乏对人文、理性和高雅的追求。
针对校企文化融合存在的困难,及教育部工学结合与深化产教融合的要求,诸多职教专家对校企文化融合路径与策略进行了针对性研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3.1 学校主动引入企业文化进校园
由于学校在教育环节中的专职属性,在校企文化融合过程中,学校需要发挥主体能动性,从以下几个环节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1)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将企业文化中的职业素养环节融入课堂,[9]在课堂教学中植入企业文化,大力推进“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17](2)将企业文化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各个专业根据专业情况,精选企业项目案例,编写适合本专业的特色教材。[18](3)邀请企业专家,组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委员会,将企业岗位能力标准引入专业人才培养标准。[3](4)注重教学团队建设,聘请企业技术能手与管理人员,通过人员引进,将企业文化植入课堂,引入校园。[19]
1.3.2 搭建融合平台、鼓励企业将企业文化带入校园
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另一主体,越来越多的企业走进校园,同时将企业文化带入了校园。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参与建设、将企业管理文化、产品质量监控文化融入学生管理制度,构建文化融合“大染坊”。[20]在共建实训基地(学校),即企业生产基地(企业),同时开展学校与企业的文化教育,营造企业氛围。[21]鼓励合作企业技术能手、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开展技术讲座与专题汇报,对在校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熏陶。[22]
1.3.3 充分利用学生企业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职业精神”
(1)在专业合作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暑期社会实践,使学生有机会深入工作现场,与企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沟通交流,现场体验企业管理文化与生产管理,能够近距离感知感悟企业文化。[23](2)充分利用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这一教学过程,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利用企业制度规划学生、企业文化熏陶学生、用企业优秀员工事迹激励学生,通过耳濡目染,使企业文化在学生学习阶段“化入”内心。[24]
1.3.4 建立融合机制、强化校企文化融合组织管理
校企双方属于相互独立的主体,没有隶属关系,为促进文化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必须建立适应需求的文化融合机制,强化组织管理。(1)建立文化融合研究机构,通过研究机构平台,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智力资源,从顶层设计到制度创新,从理论和制度两个维度保证正确的发展方向。[20](2)以现代学徒制建设为契机,建立新型企业冠名学院(双主体)、深度产教融合学院,将其作为文化融合的“粘合剂”,[20]同时作为文化融合的一个重要实现载体和实验平台。(3)校企合作注重文化融合顶层设计,投入专项工作经费,为工作开展注入活力。[25]4)融合机制不仅仅是管理机制,还应包括引导机制、整合机制、保障机制。[15]
在研究与推进校企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全国高职院校也涌现出部分优秀案例。
刘繁荣[26]等学者介绍了江西旅商学院与百胜集团合作过程中双方文化融合实践经验,在合作过程中,搭建了完善的校企合作支撑平台,平台项目包括“双师型”团队建设、共建校内实训基地、课程与课程体系建设、百胜奖学金等,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梳理,从“理念层-制度层-物质层”三个层次对校企文化融合进行了实践探索。
高振发[27]介绍了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以教师企业实践为抓手,推进校企文化融合的实践探索。该专业从2008 年开始,制定政策激励专业教师深入酒店实践学习,通过专业教师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并从学生、教师和专业教学三个角度分析了该措施的积极影响。
吴戈[28]在《高职校企文化渗透融合的探索及实践》一文中,阐述了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文化融合中的具体方法与措施。该校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在日常教学与资源建设中,注重将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渗透到高职学校文化建设,提出了诸多实战措施,取得了积极进展。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为促进校企文化融合,搭建了融合平台,为各专业提供融合载体,从制度到行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培育专业特色。[29]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地方文化与石化行业文化特点,在学生实习、实训条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针对性改革,以此促进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17]
从核心文献梳理来看,校企文化融合成果主要集中在2012-2015 年4 年期间,职业院校在此期间主要工作是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与验收,2018-2019 年核心期刊年均发文2 篇/年。目前,职业教育已经进入新的阶段,特别是国务院在2019 年1月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并开展了新时期的“双特高”院校与专业建设,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的发展目标,校企文化融合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开展相应的理论研究与探索。从检索上看,仅有郭盛煌[30]2019 年10 月发表题为《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校企融合发展的问题与出路》的一篇文章,文章以新时期校企融合发展为背景,强调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性,指出校企文化融合要注重寻找共通、人性化与柔性化的推进原则。职教新形势下的校企文化融合理论与实践成果有待进一步显现。
梳理文献发现,许多校企文化融合研究成果均为解决校企合作中面临的困难而产生的。如学生在学校期间,接受的是宽容的校园文化教育,去企业实习后,不适应企业较为严格的管理文化与生产现场管理,为此,学校通过各种手段与措施,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使学生提前了解和适应企业文化。这种为解决实际困难诞生的成果较为松散,缺乏系统性,研究成果说服力与权威性有待增强。同时研究方法多采用实际工作经验总结、调查问卷与访谈等方法,创新略显不足。
校企文化融合研究起步于2005 年,2007 年诞生第一篇核心期刊论文。文献显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解决校企融合面临困难所产生的具体方法与措施;研究人员身份背景多为一线教师、专业教研室主任、少量职业教育研究专业人员。研究是自下而上,缺乏顶层设计。从产业发展到教育部职业教育管理视角出发的融合研究尚不多见,缺乏针对深层次的制度保障机制、财政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研究。
由于基于中国国情的校企文化融合研究历史较短,目前成果主要集中在校企合作执行层面的微观措施,具有数量少、重量级成果缺乏、无顶层设计等特征。研究团队通过对文献梳理分析,展望校企文化融合研究有三大趋势。(1)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和职业院校“双特高”建设的推进,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新时期背景下的校企文化融合建设也将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成果将随之诞生。(2)校企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与体制机制建设即将完善。职业教育从国家层面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的发展目标,文化融合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一环与关键环节,必将引起各个方面、全方位的关注与重视,前期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与体制机制建设等缺失环节也将得以弥补。(3)研究内容与成果不断涌现,研究朝深层次与系统性方向发展,将建立完善的研究体系,产生系统性重量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