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文晓 陈 瑜 颜晓强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22)
随着对经典现代主义建筑理论所提倡的国际式建筑的反思,创作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个性化建筑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思潮。通过对建筑身处的特定地域文化、特定基地环境以及特定使用主体、特定技术经济条件等相关因素的差异性的分析,在设计中做出适当反馈,成为一种常用的设计思路。在文化多元化、需求个性化的时代背景下这种设计的成果往往具有多元要素的复合的特点。在设计实践中,“少”往往被认为是现代设计的金科玉律,密斯·凡·德罗 “少就是多”的金句更是被广为传颂。而“多”容易使设计陷入繁杂与无序,往往令人畏惧。然而正如生物界中双性生殖增加了基因重组率,使得物种具有更强的适应自然选择的能力,文化上不同文化的碰撞往往缔造出灿烂的文明,科学上不同学科的交叉可以开创新的研究领域、推动科学的进步,多元复合的设计思路也为创作出富有魅力的建筑作品提供了新机会。
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以下简称中大院)正是一个典型的以多元复合为特点的建筑设计实践。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如图1所示)是国资委直属的国家级干部培训基地,主要为中央直属大型国有企业及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等金融管理机构培训高级经济干部。它既是高等学府,也是科研机构、政府机构,具有多元身份和复杂的功能要求。大连是一座具有鲜明多元文化背景的城市。城市最早由沙皇俄国规划,后来又经过日本占领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规模建设时期等,改革开放后更成为著名的沿海开放城市。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时期的历史印记都深刻烙印在大连的城市风貌中。中大院之“多”,多在文化背景多元,多在身份多元,多在功能多元。
设计敢于做加法,挑战多元要素,反馈多元诉求。这一多元复合的设计探索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繁杂和无序,设计成果赢得众多奖项和各方赞誉。究其原因,要义在于合理处理“多”与“少”的辩证关系。能在多中求少,能够以简驭繁。
简单元素利于组合为新的形式语言体系。重要的西方传统建筑多以石材建造,往往有大面积的平整表面,而重点的细节部分则体现的是雕刻的逻辑(见图2)。中国古建筑大都以木材为主材建造,很难搭建大面积的平整表面,建筑细节体现的是木结构搭建的逻辑(见图3)。比如斗拱,或直楞窗。中大院设计中正是反复出现大面积平整表面与搭建逻辑细节的对比(见图4)。而这种对比又是十分符合在现代构成意义上的美学要求。从而以最少的形式语言表达了中西建筑文化特征。早期建筑由于技术条件限制无法搭建大跨度空间,建筑的门窗洞口往往比较小,随着技术的进步,大跨度空间的实现才成为可能,这也使大跨度的建筑形式具有了代表现代技术的文化涵义。项目设计中把小跨度的竖条窗和大跨度构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表达了传统和现代融合的多重文化涵义(见图5)[1]。
45°斜角的实体墙面是中大院建筑设计中反复出现的形式元素。形式源于商学院特色的马蹄形教室的平面布局要求(见图6)。设计尝试把这一元素扩展到众多空间,比如中央大厅、报告厅、普通平教室,甚至表面肌理都引入45°切角元素(见图7~图9)。在很好地适合了多种空间功能要求的同时也带来十分特别、具有标志性的空间体验。
政府方对项目明确提出了希望有中轴对称的布局,能够具有庄重典雅的校园氛围。学院作为学术机构也有表达学术的自由和开放精神的诉求,作为学员生活的地方则希望校园具有亲切宜人的园林化环境。设计以“有机合院”的简单概念整合多重轴线关系以及不同氛围的校园空间(见图10)[2]。 “有机合院”布局模式兼具院落布局与分散布局的优点,具有多层级多中心的特点。不同形式的院落以大院落为中心,各级院落有机融合、层层递进。各个院落的形式、主题、朝向、围合程度等方面各不相同。校园交通流线融合穿插在各层级院落之间,在较小的校园内形成丰富的空间体验。
由中大院的实践经验可知,多元要素的引进对设计来说不一定就是洪水猛兽。关键是把握好多与少的辩证关系以及多样统一的形式美规律。“异中求同,多中求少,繁中寻简,以少胜多,以简驭繁”有利于形成更加明确的主从、对比、韵律、比例、尺度、均衡等美学关系,是处理好多与少辩证关系的有效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