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水平干乳期对荷斯坦奶牛生长和繁殖性能的影响

2020-08-12 07:26庞盛林
中国饲料 2020年14期
关键词:体况产奶量周龄

庞盛林,景 利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山西太原 030032)

对牛奶生产记录的调节以及基于泌乳前期、泌乳期及干乳期等因素的遗传力评估对奶牛生产管理并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因为这些变量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管理决策控制的,而不是通过遗传。干乳期的管理是重要的管理策略之一。Gumen等(2005)研究报道,为了最大化下一次奶牛泌乳期的产奶量,50~60 d的干乳期十分必要,但降低干乳期可以提高奶牛产奶量、乳成分、代谢状态和生育能力(Watters等,2009)。干乳期是乳腺休息的必要条件,以便在随后的泌乳过程中最大化泌乳量。Remond等(1992)报道,干乳期小于60 d会减少后续的泌乳量,其中干乳期长度从50~57 d减少到30~34 d,牛奶产量下降10%。但缩短干乳期有几个好处。首先,可以提高奶牛的边际产奶量;其次,方便奶牛更好的转移和营养管理策略。目前,奶牛群体最重要的经济问题之一是繁殖效率低下。因此,繁殖效率的提高可能会提高乳制品特性。因此,降低干乳期时长可能会影响生育效率。本研究旨在确定缩短干乳期是否会影响奶牛生产性能和繁殖状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奶牛分组将25只初产和多胎次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2组,干乳期为60 d组13头,干乳期20 d组12头。分娩后,两个处理组均饲喂相同的商品料和牧草。泌乳后,犊牛转移到另一个圈舍饲喂乳汁。所有的奶牛在早上8点和晚上8点饲喂全混合日粮,同时自由饮水。

1.2 体况评分及产后超声检测分娩后60 d,每周记录体况评分和体重。为了监测滤泡参数,从10~35 d每隔1 d进行一次滤泡活动的超声测量,以确定第一次滤泡的特征。利用两个方向的平均直径,以直角的方式,测量单个冷冻图像中每个卵泡的最大表观面积。经直肠超声扫描每周监测卵泡3次。参考Heravi等(2007)的方法利用记录超声图像的卵泡映射来表征显性卵泡发育。优势卵泡定义为在没有其他大的(>9 mm)生长卵泡情况下,直径为>10 mm的卵泡。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在早上饲喂前,通过尾骨血管穿刺采血,每周采集约15 mL,置于真空管中,一部分保留全血,一部分用于分离血清。全血用于血细胞计数,血清用于生化指标的分析,所有生化指标均用试剂盒法测定。

1.4 统计分析试验数据采用SPSS软件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模型,组间差异用T检验进行比较,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干乳期时间和周龄对奶牛泌乳量和乳成分影响由表1可知,各处理对产后产奶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20 d较60 d干乳期乳蛋白比例显著提高(P<0.05),但60 d较20 d干乳期乳蛋白产量显著提高(P<0.05)。周龄对乳中乳蛋白、乳糖、非脂固形物比例以及乳脂肪产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干乳期时间和周龄对奶牛泌乳量和乳成分的影响无显著交互效应(P > 0.05)。

表1 干乳期时间和周龄对奶牛泌乳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2.2 干乳期时间和周龄对奶牛体况评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由表2可知,两组间体重及体况评分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周龄对分娩后体况评分及分娩前后体重变化具有显著影响(P<0.05)。与20 d干乳期相比,60 d干乳期奶牛血清非酯化脂肪酸浓度显著提高16%(P<0.05)。尽管各处理间产后血清非酯化脂肪酸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周龄对不同处理的产后非酯化脂肪酸浓度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处理之间的产后血清β-羟丁酸浓度与非酯化脂肪酸浓度相似,其中干乳期为60 d奶牛血清β-羟丁酸浓度较干乳期为20 d的显著提高20%(P<0.05)。各处理奶牛产前及产后血糖、尿素氮、尿素含量及谷草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

表2 干乳期时间和周龄对奶牛体况评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3 干乳期时间和周龄对奶牛血液学指标的影响由表3可知,各处理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周龄对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球容积和血小板计数具有显著影响(P<0.05)。

表3 干乳期时间和周龄对奶牛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2.4 干乳期时间和周龄对奶牛血液学指标的影响由表4可知,干乳期长短对产后第一次排卵的天数无显著影响(P>0.05),直到第一次超声检查到第一个直径≥10 mm的卵泡和最大直径的卵泡。各组在产后第10和14天直径≥5 mm卵泡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干乳期为60 d的处理组第一个优势卵泡直径和14 d时第一个优势卵泡直径显著高于干乳期为20 d的处理组(P<0.05)。不同干乳期处理组对奶牛空怀天数、第一次人工授精天数及妊娠配种次数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

表4 干乳期对奶牛卵泡和生殖状态的影响

3 讨论

各处理奶牛产后牛奶产量差异的结果与Rastani等(2005)的研究结果一致。干乳期为60 d的奶牛在分娩前7、20和35 d分别提高98%、78%和0%,但分娩前7 d,在无干乳期奶牛中仅有62%的乳腺上皮细胞表现出分泌活性,而在干乳期为60 d的奶牛中98%的上皮细胞表现出分泌活性(Capuco等,1997)。干乳期缩短后,奶牛产奶量的变化是可变的,表明奶牛的生理、健康和管理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但一些研究人员认为,短时间的干乳期会减少牛、老鼠和人类的泌乳量,这是因为乳腺上皮细胞的周转和分泌能力降低(Annen等,2004)。根据这些报道和本次试验的数据作者认为,干乳期至少为35 d,以实现随后泌乳期的最大奶产量。

Watters等(2008)研究报道,60 d和30 d干乳期对乳成分无显著影响,而在本研究中20 d较60 d干乳期显著提高了乳蛋白比例,但60 d较20 d干乳期乳蛋白产量显著提高。奶牛代谢紊乱与体重损失或体况评分降低有关。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发现,干乳期时长对奶牛体重和体况评分均无显著影响。虽然干乳期为60 d的奶牛产奶量更高,但与干乳期为20 d的奶牛相比,这些奶牛经历了更多的负能量平衡,这与Pezeshki等(2007)的报道一致。

在泌乳开始阶段,特别是在分娩后的前3~5周和2~3个月,甚至在高产奶牛中,采食量不足以满足能量需求(Chilliard等,1998),因为维持身体组织功能和产奶所需的能量超过奶牛从日粮中获得的能量。在这一时期,高产奶牛一般处于负能量平衡状态,其从脂肪组织中提取的长链脂肪酸是这一时期牛的主要能量来源。脂质动员可能是奶牛获得最大产奶量的必要条件,但当脂肪过度动员,并伴有明显的乙酰辅酶A形成时,三羧酸循环不能完全代谢脂肪酸,因此,乙酰辅酶a转化为乙酰乙酸,再由β-羟丁酸脱氢酶还原为β-羟丁酸或自发脱羧为丙酮(Rastani等,2005)。本研究结果显示,干乳期为60 d的奶牛血清β-羟丁酸浓度较干乳期为20 d的奶牛显著提高20%,说明干乳期为60 d的奶牛脂肪动员更大。

4 结论

本研究表明,将干乳期从60 d缩短至20 d对奶牛的泌乳量有负面影响,但牛奶非脂固形物、蛋白质和乳糖含量增加。将奶牛干乳期长度缩短至20 d对体重、体况评分、血清尿素氮、葡萄糖浓度及谷草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血清非酯化脂肪酸、β-羟丁酸浓度及第一个优势卵泡和14 d时第一个优势卵泡直径。

猜你喜欢
体况产奶量周龄
荷斯坦牛泌乳速度指标影响因素分析
白羽绿头鸭生长与产肉性能研究
申鸿七彩雉血液生化指标和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及其相关性分析
申鸿七彩雉血液生化指标的正常参考值研究
中甸犏牛的产犊季节、泌乳期分布及产奶量变化规律
荷斯坦牛产后前7 天日产奶量影响因素分析:南京地区牧场案例分析
种猪系统营养解决方案
根据体况改变日粮饲喂量对妊娠期母竹鼠繁殖性能的影响
如何更好地管理母猪的妊娠期
不同补饲水平对甘肃高山细毛羊繁殖性能及生产性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