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昊韵
摘 要:突发公共事件是影响民生的重要事件,审计部门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本文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审计进行分析,剖析突发公共事件审计意义,并对突发公共事件审计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审计;突发公共事件;建议措施
对于公共突发事件的审计工作不仅是审计部门的工作职责,也是保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本文主要探讨突发公共事件的审计意义及方法,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审计提出建议。
1 突发公共事件理论概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根据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一般突发事件、较大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特别重大突发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特征有:时间上突然爆发、主观难以预料、存在必然原因、导致严重后果、需紧急处理(陆亚娜,2014)。突发公共事件的突发性是指事件爆发之前没有预兆,不能准确预知其发生时间、地点和方式;突发事件通常成因复杂,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交织,没有具体发展模式和轨迹,从而导致无法预测的生命财产损失,后续修复重建成本高,对社会财富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2 突发公共事件审计的意义
2.1 突发公共事件和审计
突发公共事件对于人民的影响重大,是审计部门不可忽视的审计内容。审计的主要职责是对这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部门的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检查,主要关注资金、项目运行的情况。一方面,揭示相关部门在履行应尽的责任时存在的风险,另一方面,针对不当行为的原因分析其相关监督、激励和信息披露等机制存在的风险。审计部门提供的审计意见能促进有关部门及时有效地履行职责,从而完善应对突发事件体系的建设。
2.2 突发公共事件审计的意义
应急保障审计是审计機构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中所发生的经济活动以及反映活动的经济资料进行审查,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作出评价的经济监督活动。(邹晶,2009)目前部分审计机关重点关注突发事件的影响,但对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审计相对较少。
由于突发公共事件涉及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并且国际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开展相关审计工作是必要且重要的。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投入大量资源,下拨大量资金落实一系列措施。这些资金的使用效果如何,有没有实施有效及时的措施,都需要审计部门开展独立且专业的审计工作来进行评价。此外,对于突发事件应对的审计,还有预防、揭示和抵御未来可能发生的此类风险的作用。
3 如何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审计
3.1 风险导向型审计
由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审计内容较为复杂,审计机关在对具体业务进行审计时,应采取风险导向审计,具体步骤如下:
1.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实施分析性程序,评价突发公共事件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对其带来的危害进行相应的评估。
2.评价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能力。熟悉对突发公共事件相关应对部门,调查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风险的能力。各部门的对应方式都是依据法律法规来制定的,审计人员可参照国际标准,结合各部门的职能制定相关战略规划,对各部门的应对方式和效率进行控制测试。同时,对应对能力进行评估。
3.根据各部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短板来确定审计重点,强化现场检查、核对和分析工作。在必要时可以聘请行业内的相关专家,例如医生、律师等人员参与到审计工作中,可以提高审计效率。
4.重点关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资金管理与使用,法律法规制度的健全性,突发公共事件的决策情况。检查突发公共事件与其他审计不同,各项资金物资使用目的高度一致,就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针对相关设施、政策是否到位,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执行的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可以采取座谈和发放调查问卷形式,还可以采取网络监测的方式,利用网络直报系统监测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效果。
3.2 合作型审计
对于突发公共事件,审计部门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可以在与其他审计机关进行平行审计、协调审计等合作方式。可以多个地方的审计机关组成联合审计组开展审计工作,并出具联合审计报告,此类报告的权威性更强,针对范围更广。对审计机关而言,可以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的专项审计,还可以在日常审计中关注突发公共事件部分的内容。此外,也可以只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个子项进行审计。
4 对突发公共事件审计的建议
4.1 建立事前审计意识
传统审计工作大多属于事后审计,难以在突发公共事件预防阶段发挥审计作用。突发公共事件审计对事前审计意识提出更高要求,应覆盖防控全过程,开展预防审计活动。审计部门应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前审计的研究,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审计准则,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优先审查与突发公共事件相关合同,评估突发公共事件事前审计规划落实情况。
4.2 明确突发公共事件审计标准
审计部门可以特定事件设定多维度评价标准,对相关部门的资金使用效果加强关注,对实际使用资金的有关部门开展资金分配、拨付、使用、偿还和绩效情况评价审计,同时加强对涉及突发公共事件的核心行业优惠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有助于提高相关部门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
审计人员可以由重点关注程序转向关注结果,资金用在哪里的,怎么用的,用出了怎样的效果,针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影响的相应措施,检查其目标完成情况,分析评价相关程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价其是否达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终目标,从而对相关部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方面的成果进行审计评价。
4.3 创新审计方法
突发公共事件审计不同于传统审计业务,其复杂性、时间紧迫性都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审计中,审计机关培养审计人员信息化能力,提高技术部门信息技术基础建设,加强审计机关内部部门之间数据共享,创新审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审计工作的进度与效果。
4.4 及时披露阶段性审计信息
在突发公共事件审计中,首先,审计部门应积极披露阶段性的审计结果,及时指出相关部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存在的问题,避免造成更大损失;其次,审计部门应及时对社会公众披露信息,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保障社会公众权益。在确保审计信息准确、及时的前提条件下,审计信息披露的方式可以因时制宜,采取更为灵活的信息发布形式代替原有的审计公告形式。例如可以通过媒体专访和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将关键审计信息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事后再提交完整的审计报告。灵活的审计信息披露方式可以提高审计信息使用效率,若相关部门能及时利用审计信息,妥善处理报告的问题,可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让公众及时获取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审计部门积极展开展与突发事件相关的审计研究,可以为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陆亚娜.政府与第三部门协调应对突发事件的制度设计[J].中国行政管理,2014(12):71-73.
[2]郑石桥.论突发公共事件审计预案[J].财会月刊,2020(19):97-100.
[3]邹晶,欧阳程,傅明.应急保障审计体系构建思考[J].财会通讯,2009(28):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