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蓉
摘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在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肩负着教育和培养德智体关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为此,我们必须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准确的、科学的价值定位,即用求真的态度吸引青年学生、用友善的情感感染青年学生、用问题的解决说服青年学生、用开拓创新的精神引领青年学生,使青年学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奋发有为。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定位
DOI:10.15938/j.cnki.iper.2020.03.014
中圖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3-0068-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中国人民长期的努力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高度概括和精准定位。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肩负着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任。只有把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提高到适应国家、社会、时代发展的高度,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得到巩固,才能使当代青年学生明确历史使命、树立伟大理想、练就过硬本领。尤其是在当前,国际范围内的全球化浪潮逐渐深入、科技变化日新月异、信息化高速发展,给人类的认知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提出了全新课题。而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如发展不平衡、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这些都给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发展带来了压力与挑战。如何使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对挑战、从容发声显得尤为紧迫与重要。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教师精心引导和大力栽培。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明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定位,真正使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更加深入、更加透彻的理解与认知,使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的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鉴于此,我们从“求真、友善、务实、创新”四个方面来阐述分析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科学价值定位。
一、求真: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真理吸引青年学生
真,从哲学层面上理解,是指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求真,哲学意义即是指获得真知、探求真理。自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来,就以其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的理论品质著称。这种理论品质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丧失,反而历久弥新。在当前各种社会思潮激烈交锋交融的过程中,高校思政课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渠道,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强大力量吸引青年学生,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与实践价值,使青年学生从内心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第一,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质体现在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和人民性,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根本指导思想的原因。而当代部分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或是仅仅止步于中学阶段的一般性知识观点层面,或是停留于某些网络平台散布的各种偏激性观点层面,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的认知不全面、不深刻,甚至不正确。这直接导致一些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一系列曲解与误读,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没有任何用处”“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伪科学”等。具体表现在,一些青年学生把思政课当作复习课、睡觉课、聊天课、网络课。上述问题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明确掌握青年学生的兴奋点、知识结构、心理需求,结合其实际情况来深刻讲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和人民性。一要给青年学生阐明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且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类思维运动变化的本质及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青年学生的专业背景、学科特点,列举相关事例进行教学。二要给青年学生阐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具体表现在它推动无产阶级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得到发展。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社会主义运动的革命实践,列举相关事例进行教学。三要给青年学生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具体表现在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说,是人们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行教学。四要给青年学生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具体表现在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为人民利益而斗争。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当代中国共产党重视维护青少年利益,关心和帮助青少年成长的相关事例进行教学。同时,为了从宏观上使青年学生更加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思政课教师还需要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作透彻的对比和评析。通过这些理论对比,一方面,说明这些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根源、主要内容、阶级本质;另一方面,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原因及具体表现。把抽象的理论与鲜活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全面透彻地向青年学生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以此吸引青年学生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方法,而不是现成的结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它为人们提供的是立场、观点、原则和方法,而不是适应各个国家、地区发展的现成经验或结论。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意义。通过列举大量现实案例来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立场、方法和原则。如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可以先阐述公有制、计划经济主要是马克思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原则,不能在实践中僵化、教条地把公有制、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完全等同。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吸取了建国初期的经验教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通过对比中国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的建设等领域的深刻变化,向青年学生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给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立场、原则和方法。马克思提出:“他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由此充分体现了马克思本人崇尚科学的精神与品质,同时也要求后人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他的学说。通过这些深入浅出的讲解,突显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向青年学生传达一种科学的精神、正确的理念和崇高的信仰,使青年学生把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成为影响青年学生一生的重要法宝。
二、友善:用和谐的师生关系感染青年学生
善,是指亲近、温暖、和睦。友善即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通过和谐相处所建立的融洽关系。它既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之一,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之一。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要求我们用和谐、温暖的师生关系感染青年学生,帮助青年学生不断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适应和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第一,教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网络化日益发达的新时代背景下,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利用先進的网络手段来推动思政课创新发展,一时间涌现出大量的网络教学平台和在线课程。但是,无论现在的网络教学模式多么丰富多彩,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在今天还是处于一种无法被取代的地位。因为网络信息纷繁复杂,青年学生由于年龄、阅历、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等因素无法明辨真伪,这时就需要依靠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直接、清晰地向青年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定义、理论品质和基本原理。这就给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理论来对待,更要把马克思主义上升为自己的一种信仰和追求。虽然信仰是个人层面的情感归宿,但是“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科学和信仰是统一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想通过自己的课堂讲授,让青年学生去信仰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做到自己先信仰马克思主义。如果一个思政课教师不信仰马克思主义,每天都处于被动教学的不良状态,为了“完成规定任务而完成”,就会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使本就对马克思主义存在误解和否定的部分青年学生更加不认同马克思主义。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人格魅力。具体表现在教学中,就是深刻讲解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客观规律、科学真理的学说。如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创新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成为推动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科学行动指南,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活力与实践张力。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拓宽学术视野,熟悉和掌握理论热点、难点、焦点,把全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认真对待每一次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社会实践,以个人魅力和忠诚信仰深刻影响青年学生的人格塑造,使其不断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知,进而信仰马克思主义、追求共产主义。
第二,用和谐的师生关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和关注大自然。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和谐、友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建立这种和睦、融洽的关系,使教师成为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不仅可以给青年学生解答马克思主义专业难题,还可以指导青年学生规划大学生涯、职业生涯以及解答他们的情感困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使他们学会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关注大自然。虽然高校思政课教师每年都在重复讲授同一门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但这不是简单的、一般的重复,而是根据每年变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的创新性教学。由于每年高校思政课教师所面对得学生都是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班级,这些学生有着迥然不同的学科背景、知识需求和理想目标。再加之,绝大多数高校思政课都采用大班授课制,这无形中增添了教学难度、互动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思政课教师如果想尽快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要尽快熟悉所授班级学生的专业特点、知识结构、整体学风等情况。在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选取一些和本专业学生相关的案例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如给理工科学生开设思政课时,可以适当结合他们的专业理论及实训操作;给音乐、体育、美术等相关专业学生开设思政课时,可以结合他们的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开展传唱经典、国画鉴赏和制作微视频、微动漫等活动,使学生在发挥专业特长的同时,加深对思政课所授全部内容的理解。这样青年学生对思政课教师产生了亲近感,拉近了教师与青年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教师与青年学生之间建立了友善、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这种情感的建立,不断培养青年学生与人为善、与社会为善、与大自然为善的价值理念,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在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和调查实践中,从而达到其思想觉悟的提高和升华。
三、务实:用问题的解决说服青年学生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实际问题和实际矛盾。务实即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部内容都是以问题为导向、以矛盾为焦点,具有实事求是的特点,重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的完美结合。这一价值定位本身也是理论学习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归宿。马克思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就马克思主义重视解决实际问题也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积极致力于‘改变世界。”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具体要求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我们现在正在做和将要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着眼于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这一论述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要以我国当前的新时代背景为依据,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以此来说服青年学生。
第一,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青年学生自身的实际问题。青年学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要使他们担负起新时代的重任,就必须教育和培养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使青年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原则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现实割裂开来,抽象的普遍化的理论失去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解释,也将失去鲜活的生命力。”这里,现实问题首要含义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人生规划上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将理论与青年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帮助青年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尤其是在当今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电脑和手机网络,从便捷的QQ、微信、微博等平台获得海量信息,这使得“90后”、“00后”青年学生无论从心理素质和价值观念,还是从生活方式和接受程度来说都较之以前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针对当前青年学生实际遇到的新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原则和方法做出实用、令人信服的解答,让青年学生真正感觉到马克思主义不是“大而空、空而泛”的说教,而是能解决他们现实问题的真理。如可以让青年学生通过制定学业规划、职业规划来理解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还可以让青年学生讲述改革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带来的利益和好处,使其全面理解深化改革的必要性;还可以让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使其明确新时代对青年学生的新要求,进而增强自信、奋发有为。
第二,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在经历了早期的改革后,现在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国家和社会面临的是越来越棘手和复杂的新问题、新矛盾。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还要注重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与解答。如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要点,真正做到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还要紧密结合2019年全国两会以及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给青年学生布置一些专题作业,如“两会好声音”“直击社会热点问题”“辩证看与务实办”“社会难点问题,你怎么看”“如何传承五四精神、做新时代好青年”等,让青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取一些社会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分析和解答。同时,思政课教师通过引导青年学生关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新发展理念等社会热点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我国现存的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以及正在发生的重大事情,进而客观评析我国发展的现状和前景。这样做不仅增强了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还有效地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四、创新:用创新发展的精神引领青年学生
新,是指新的时代、新的机遇、新的情况、新的发展。创新是指根据中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如何保持稳定增长、政治如何推动民主化和法治化、文化如何增强软实力、社会如何保持安定和谐、生态如何实现平衡而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发展中,以创新创造的精神引领青年学生书写人生华美篇章。
第一,坚持用新视角、新眼光看待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要向青年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还要重点培养青年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如部分青年学生会向思政课教师提出一个困惑,那就是“马克思主义提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是不是已经不再适应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现状”。为了正确回答这一问题,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告诉青年学生用新视角、新眼光来看待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即这些新变化仅仅是资本主义国家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作出的局部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对于这一点,思政课教师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例进行解释说明,用许多鲜明的数据、图表、案例、视频,把全球金融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状与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现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现状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行比较和分析,以达到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这样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爱国、爱人民、爱中华民族、爱社会主义的情操,唤醒他们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和决心。
第二,在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创新性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高校思政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与载体。虽然目前高校十分重视思政课在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实践等方面的创新,但是要真正达到让青年一代接受并信仰马克思主义,依然是一个紧迫的、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向青年学生展示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对于生产力与生产關系的辩证统一关系问题,首先要阐明生产力的概念是人类在长期的物质生产实践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然后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的论断,也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目前的新时代背景、现实国情、环境问题对“生产力要素”的创新性解释。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问题,可以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与现实,全面解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论概括。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全新认识与把握。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及时把这一重要思想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注重培养青年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引领青年学生立志为祖国富强、民族复兴贡献全部青春力量。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确新时代的教育使命和责任担当,始终坚持“求真、友善、务实、创新”的价值定位,即求真是教学的灵魂,友善是教学的情感,务实是教学的原则,从而最终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的教学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