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视角下“以人为本”的数学教学

2020-08-11 14:23周竹群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9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数学教学新课程

周竹群

[摘要]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实施情感人文教育,融洽师生关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引入新知教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个性彰显;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助推全面发展;注重学生随机评价,促使自信成长。

[关键词]新课程;以人为本;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7-0023-02

课程改革走到今天,越来越清楚地表明: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使不同的人在數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细品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与实验稿相比,将原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就将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升到数学教育理念转变的层面。这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与教育规划纲要中把“以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一致的。

在新课程深入实施的今天,课堂教学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下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一、实施情感人文教育,融洽师生关系

多年前,有幸听了本市一位名师的数学课,课堂上被他精湛的教学技艺所折服,更被他流露出的对学生深深的爱所感染。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谈到教学设计意图时,时时处处将学生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和个体差异,注重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评价。后来,我思索发现:他是用自己的课堂,向我们诠释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同时,美国心理学家罗思杰认为:“教育者应该自己充分进入到学生的情感中去,与学生进行彼此毫无分歧和亲密无间的交流。”数学教育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和品德教育的功能,其中情感是沟通的桥梁。所以,在“以人为本”的课堂中,教师要对学生满腔热情,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更要走进他们的内心,在生活、思想上关心他们。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另外,数学教育还担负着育人的功能,因为今天的学习,不仅是为了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信心,还要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学会做人,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引入新知教学

学习是一个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进行新的建构的过程,即学生学习新知时,总是尝试用自己原有的图式去同化新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探究新知铺路搭桥,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他们积极地探究新知。

例如,教学《折线统计图》时,教师这样进行教学:“这些年来,我国科技飞速发展,科技馆成了青少年参观的好去处。(出示图片,略)科技馆的工作人员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分析近几年参观人数的情况,收集了一些数据并进行统计。现在请同学们运用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统计的?”

1:统计表。

2:条形统计图。

师:(出示条形统计图,略)条形统计图统计数据有什么优点?(生答略)

师:其实,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课件演示将条形统计图中的最高处变为一个点,在逐渐变化的过程中,一个新的折线统计图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引入课题)

上述教学,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由统计表到条形统计图,再到折线统计图的学习,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状态,兴趣盎然地探究新知。

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个性彰显

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主体的参与,这实质上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解放学生,使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获得发展。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时间去思考,给学生机会去发挥,给学生舞台去表现,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

例如,教学《折线统计图》时,教师通过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略)并提出问题:“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1)认识点。

师:这里的点有什么作用?谁来说一说?怎么看出来的?(生答略)

师:(规范表述)这个点向下看对应的年份是2004年,向左看对应的人数是4万人,所以这个点表示2004年参观的人数是4万人。谁能再挑一个点说一说?(生答后,师及时给予表扬)

师:(归纳)在折线统计图中,点表示什么?

生:数量多少。(师板书:点——数量多少)

(2)认识线。

师:在这幅统计图中,除了点外,还有什么呢?

生:线。

师:对,真好!仔细看,这幅统计图中每相邻的两个点都是用线段连接起来的,那每相邻两点之间的线段是怎样变化的?(学生不难发现统计图中每相邻两点之间的线段,有的上升,有的下降,还有的平直)

师:上升的线段、下降的线段、平直的线段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生答后,师归纳板书:上升——增加,下降——减少,平——不变)在这幅统计图中,表示增加的线段有几条?它们有没有不同的地方?我们来比较一下吧!

生:陡——快,缓——慢。

师:谁能总结线段的作用?(生答后,师总结板书:线段——增减变化)

(3)感悟特点。

师: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同桌两人一组,结合板书内容试着概括一下。

上述教学,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在一步步的探究中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整个过程,教师只是担任组织者的角色,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始终处于思考的状态,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助推全面发展

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伸出来都有长短”,学生的表现亦是如此。一个班级有几十位学生,由于先天因素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将3个棱長是2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后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探究这道题的解法时,教师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小正方体动手摆一摆,再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列式解答。探究任务布置后,一学生嘀咕:“这么简单,我不用摆就知道是什么图形了!”的确,不同的学生的理解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一位学生拼成了长方体,但迟迟不动笔计算。于是,教师予以引导:“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他轻声地回答:“要知道它的长、宽、高。”教师再问:“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能知道吗?”他思考后拍了拍自己的脑袋,恍然大悟道:“哦,我晓得了!”不一会儿,他就得出了正确的答案。在巡视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题,于是在交流环节,让他们说说自己的解题方法。

1:我先求出长方体的长,为6厘米,宽是2厘米,高也是2厘米,然后根据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求出结果是56平方厘米。

2:我发现将3个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表面积比原来减少了4个正方形的面积,也就是2x2x4=16(平方厘米),于是用3个小正方体表面积的和72减去16,得到的结果也是56平方厘米。

师:(分析解法后)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生答略)今后遇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时,你们可以用摆一摆的方法进行分析,然后利用公式或者规律来计算物体的表面积。也就是说,同学们觉得哪种方法容易理解,就选用哪种方法解题。

上述教学,教师并没有统一要求,而是让学生自由选择解题方法,因为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思考题、拓展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五、注重学生随机评价,促使自信成长

课堂随机评价是对学生激励、引导的过程,是促进学生自我调控、自我发展的过程,因为恰如其分的评价能满足学生的愿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例如,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后,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分母是2、3、4、5的真分数分别有几个?真分数的个数,与它的分母有什么关系?”这道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来;第二个问题,要求学生将从第一个问题中发现的规律概括出来,具有抽象性。问题出示后,一个后进生高高地举起了自己的小手:“老师,我发现真分数的个数就等于分母减1。”当时,教师没想到他能这样回答,其他学生也为他的想法感到惊讶,还有的学生在不停地点头。于是,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真分数的个数=分母一1”并提问:“你们同意他的发现吗?”“同意!”“他总结得好不好?”“好!”教师又给予两个字的表扬:“精辟!”接着,教师中肯地指出他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如果你以后能把字写好一点,上课再认真一点,学习态度再端正一点,老师相信你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这位学生听后,脸上露出自信的微笑。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只要我们秉承“学生至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发言,发自内心地欣赏他们的成长,相信我们的课程改革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责编 杜华)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数学教学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