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议论文的非论证部分

2020-08-11 07:38王诚远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7期
关键词:佛系抒情论点

王诚远

议论文,是高考重点考查的文体,也是中学生应该规范掌握的文体。在高考作文要求中,从“文体不限”到“文体自选”的变化,也体现了作文文体特征鲜明的具体要求。

在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中,常出现的问题就是文体杂糅,即议论文特征不明显。关于议论文的一般要求,老师们讲得已经很多了。在此,笔者想谈一谈议论文的非论证部分的写作。

无论哪一篇议论文,都不可能纯粹由概念、判断、推理等议论成分构成。我们判定某一篇文章属于议论文,也只能从总体上考察,这篇文章是否运用了议论的表现手法。而在议论的展开过程中,往往揉合着说明、记叙、描写、抒情……我们把这些部分统称为“非论证部分”。

非论证部分在议论文中绝非无足轻重,它在导出论点、援引论据、增强表达效果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有时甚至关乎文章的成败。但如果把握不好,不但影响论证效果,甚至还会模糊写作的文体特征,因此必须认真加以研究。

一、说明成分

议论文中最常用的非论证成分就是说明。对某一事物展开议论,必然要对这一事物的性质、范围以及涉及的概念、背景和有关问题加以解释。如果在这些基本常识上还一片模糊,议论也就寸步难行。例如《佛系青年只是自我调侃》一文,文章一开篇就对所要论述的对象——“佛系”,给予了简明扼要的说明:

“佛系”一词最早出现在2014年,日本媒体把喜欢独自待着,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节奏,不想在谈恋爱上浪费时间的男性称为“佛系男子”。但2017年底在中国火爆网络的“佛系”,显然含义更广。

只有恰当运用这样的说明文字,对概念进行清晰解说,才能为进一步展开论述创造条件。我们在写作诸如“致敬‘逆行者”“秉持工匠精神”“‘谣言漫谈”“一幅漫画,阅尽人生”等这一类文章时,不妨首先对“逆行者”“工匠精神”“谣言”“漫画”等的内涵作简明的诠释,然后再转入议论,这样文章写作就顺理成章,更有说服力。

当然,这种解释说明必须是科学、准确的。如果解释含混不清,只会增加读者理解上的困难。

二、记叙成分

在议论文中,为了引出论点或列举作为论据的事例,都要运用叙述。例如笔者的一篇下水议论文《如此警示,可以休矣》,我在开头部分这样写道: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讲的是一个女子轻生,跳入了市中心一个公园的湖中自尽了。家属将公园管理部门告上法庭,理由是管理方未尽到安全防护责任。后来,公园湖边就多了几块告示牌:“湖水危险,游人止步”。……

在这一段叙述文字之后,便引出了全篇的论点:“没有意义的警示,应该停止。”再如议论文《识得,更要忍得》,为了证明论点“提高人生境界,我们应该学会忍受”,作者选择了拒绝高官厚禄,归隐富春江的东汉严子陵,饥肠辘辘时不食无主之梨的元代许衡,坚持抗元斗争,最终绝食而死、以身殉国的南宋谢枋得等三个人物为例,论证人要经得起富贵的诱惑,忍受住饥贫的考验,扛得住强权暴力的威逼。这几个人物的立身行事,都是通过叙述介绍出来的。

议论文中的记叙部分,与记叙文中的记叙不同,应力求简洁明快、扼要概括,不必像记叙文里的记叙那样追求形象、完整和生动。过于细腻冗长的记叙,不仅无助于论证,而且还会冲淡议论的主题。

三、描写成分

很多人错误地以为,议论文中就不应该有描写成分,如果进行了描写,就是文体杂糅。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议论文有时为了使文章更形象生动,也需要在论述过程中加进生动的描写。议论文中合理加入描写成分,可以增强文章的论证效果。当然,描写的分寸也是议论文写作中难以把握的。

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中,有一段声讨八大罪状的文字,风趣、峭拔的比喻为文章倍增光彩。他用了“懒婆娘的裏脚,又长又臭”,比喻党八股的空话连篇;以“对牛弹琴”比喻“无的放矢、不看对象”;用“老鸦声调”“瘦得难看”“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小瘪三”来比喻党八股的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用“开中药铺”比喻党八股的罗列现象、形式主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交错使用,文章形象而又深刻。

在一篇优秀的学生习作《当“利”谋杀了“名”》中,作文对一些现象的描绘格外传神:

当“利”谋杀了“名”,并穿上“名”的外衣招摇过市,黑色幽默就开始上演。人们会在欢呼高歌赞美称颂后,凄然地看着悲凉的结局浮出水面,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名人故里之争便是例证。观音菩萨若知道人间为了GDP争做她的家乡而狼烟四起,怕是手中的玉净瓶也握不稳了吧。想象一下吧,好几个观音故里打着名胜的招牌,用珠光宝气谄媚不已的观音娘娘来招徕旅游生意,何尝不是一种荒诞讽刺的黑色幽默!

作者用描写的笔法来表述事实材料,比如用“珠光宝气谄媚不已的观音娘娘”这令人忍俊不禁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厌恶之情,非常精彩,感染力和说服力也都很强。如果我们用呆板的文字叙述事实,表达效果将大打折扣。

议论中的描写成分,目的是为了增强议论文的表达效果,切不可片面追求文采。古人说:“论贵是而不务华。(王充《论衡》)”又说:“论不可使辞胜于理。(清·刘熙载《艺概·文概》)”这些论断都很有道理。

所以,议论中描写手法的使用,应该出于对表达效果的追求,而不是为了炫技,还要与文章的整体风格相协调,所以对写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四、抒情成分

一篇好的议论文,不仅要以理服人,而且还要以情感人。现在的考场议论文,要求表达出“你”对一件事的看法,主观性增强,甚至可以写成书信、演讲稿等多种样式,抒情手法的使用就更加廣泛,作用也更为突出。议论文中的抒情方式大约有以下三种:

一是在议论的基础上抒情。如学生习作《众志成城,共待春来》的结尾,作者饱含深情地写道:

我仿佛已经看到武汉的街头重新开始熙来攘往;早点铺子里,有热干面在散发诱人的香味;武大的樱花树下有小孩在嬉笑……众志成城,美好,就在前方!

这种抒情方式,既是议论的收束,又留给读者意味深长的韵味。

二是在议论展开前就渲染出感情气氛。例如《生活告诉我……》在导出论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之前,有一节抒情:

生活,好似这幅画卷。它需要人们用细腻的笔触,为它勾画出清晰美丽的轮廓,为它涂染上绚丽多彩的颜色。同时,生活又给人以启迪,让人们去思索,去悟出人生的哲理。

这饱含激情的开篇,为论点的导出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是把议论与抒情糅合在一起。这种方式使情与理水乳交融,格外深沉感人。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对马克思一生卓绝贡献的阐述和概括,始终饱含着无限敬仰的战友衷情。

这种议论与抒情糅合在一起的写作方式,是很多优秀议论文的共同手法,既展示了作者的个人才情,又能在说理的同时,给人以情绪的感染。

如学生习作《山河今有恙,民族当自强》:

仔细想来,“多难兴邦”这四个字真正的意义在于:多难不一定能兴邦,但是熬过去的难一定能兴邦!不过还好,尽管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纵使路阻且长,长路漫漫,因为这些优秀的基因,可贵的品质,伟大的精神,每一次,我们都会迎来国气连枝,河清海晏。这一次,也是!

当然,议论文中的抒情成分,只能起辅助作用,是为议论服务的,切忌以情害议。

文无定法。只要我们用心体悟,遵循规律,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写出优秀的议论文。

[作者通联:河北廊坊市第七中学]

猜你喜欢
佛系抒情论点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法系妈&佛系爸
会抒情的灰绿
“佛系”掩盖了什么?
佛系
佛系青年(双语加油站)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约会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议论文如何分解分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