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课如何培养学生“四能”

2020-08-11 07:33孟繁荣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四能创新

孟繁荣

[摘要]练习课究竟练习什么,怎么练,练到何種程度,达到何种目的,是否有方可循,这应该是每一位数学教育人必须思考的问题。练习课不能成为低效率的“炒冷饭课”,更不能成为高思维的“强化课”。练习课应通过自主唤醒,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要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分析与评价的习惯,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练习课堂;四能;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6-0065-02

课程改革多年,随着实践探索的深入,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出现了诸多变化,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而,有一类课型,于万变中始终未变,课程改革中似乎也少有触及,这类课型枯燥乏味,饱受诟病,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理论教育人都避之不谈。没错,它就是我们公开课中见之甚少的练习课。练习课究竟练习什么,怎么练,练到何种程度,达到何种目的,是否有方可循。

客观来看,练习课因知识内容的重复和教学形式的单一,无形中对教学提高了要求。诸多公开课上只追求形式的花哨和设计的巧妙,而忽视了教学的本质,常常“一练到底”,置学生的心理需求于不顾。显然,这与“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明显不符。那么,练习课究竟应该怎么上?如何在练习课中培养学生的“四能”呢?近日,笔者有幸和诸多教师观摩了江西商城小学施乐旺老师的一节练习课,课堂上学生主动地提出、发现、分析问题和应用所学知识。大家反响强烈,一致认为这样的练习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所学知识的价值,是一节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有价值的练习课。下面以施乐旺老师的练习课为例,谈谈练习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四能”。

一、自主唤醒,培养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

练习课不同于新授课,练习课上的知识点学生一般已有所知晓。因此,练习中应该让学生主动地迁移旧知,自觉地发现并提出疑问,而不是机械重复地灌输,为练而练。

[案例1]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公式

师(出示一张A4纸):老师这里有一张A4纸,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1:这张长方形纸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

师:这个问题谁能解决?

生2:还缺少长和宽的数据,只要知道长和宽各是多少就能求了。

(教师给出长和宽的数值,学生说算法)

师:看到长方形,最容易联想到哪个图形?(正方形)怎么想到正方形的?

生3:因为正方形也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

师:谁有本事在A4纸上动手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学生演示如何折最大的正方形)

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生4:20厘米。

师:有没有可能是30厘米?

生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其实就是长方形的宽。

师:表达得很清楚。那你们会求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吗?面积呢?

(学生说算法)

教师提问的艺术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而不是以一个问题的解决为最终目的。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A4纸,通过提问“看到A4纸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复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再“由长方形想到了什么图形?”引出正方形以及正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几何关系。在简单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训练中学生加深了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知强化对周长和面积概念的理解,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学会思考,加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何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分析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课堂上应该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在发现、质疑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的所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体会思考和分析的乐趣。

[案例2]长方形面积和周长的关系

学生给出有两种对折方法(如图1)后,师生互动交流。

师: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吗?

生1:相等。

师:为什么?

生2:虽然它们形状不同,但对折后的长方形都是原来长方形A4纸面积的一半。

师:对折后的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那它们的周长会不会也相等呢?

生3:不相等。

师:为什么?

生4:因为这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不相同,长加宽的和不相等,所以周长肯定不相等。

师:我们一起来验证。

(请两位学生板演,分别计算出周长是70厘米和80厘米)

师:这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确实不相等。根据刚才的分析和计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5: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不相等。

师:是不是所有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都不相等呢?

生6:不是。

师: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师:根据这个结论,你还能做一个大胆的猜测吗?

生7: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师:了不起!不过,这只是我们的猜想,有什么办法验证这个猜想呢?

(学生说出“可以举例子”)

师:既然已经有了目标,那我们就行动起来吧!大家先独立思考,把思考的成果写下来,然后同桌交流讨论。

师:大家刚才举的例子都说明了什么?

生8: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课堂教学不一定非要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标,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在施老师的练习课上尤为突出。通过对长方形A4纸的两次对折,学生在分析这两个不同的长方形的面积时,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对折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的面积关系,进而得出面积相等的结论。教师再提出“面积相等,周长是否也相等?”的问题,迫使学生用数据计算,使学生初步养成数据分析观念。最后通过探究“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经历猜想、制订方案、举例验证、数据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意识到数据中蕴含着信息,初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整个过程紧紧扣住“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和“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两个结论,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旨在培养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分析问题,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到了实处。

三、发散思维,丰富解决问题的方法

练习课应该成为创新的课堂,而创新的基础就是已有知识。如果说知识是创新的基础,那么思维便是创新的动力,这其中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意识的显著特点,是创造力的重要指标。利用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才会对内容理解深刻,掌握全面。

[案例3]多种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师:如果在这张A4纸的右上角剪去一个小正方形(如图2),你能求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2

学生独立计算后得出两种算法:(1) 30+20+20+10+10+10=100(厘米);(2)(30+20) x2=100(厘米)。

师:你们觉得第(2)种算法有道理吗?这不是在算原来长方形的周长吗?

生1:有道理。它是将这两条短的线进行平移,将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这样就相当于求原来长方形的周长。

(教师借助课件演示,肯定学生的想法)

师:那这个图形的面积还是原来长方形的面积吗?

生2:不是,面积变小了。

师:你会计算它的面积吗?

师(在学生想出一种方法后):你还能想到什么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如图3、图4、图5)

本节课,施老师引领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通过不停地追问,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发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练习课不应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而应在课堂中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会思维的乐趣,养成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形成,创新能力、创造能力才会不断生根、发芽。

(责编黄春香)

猜你喜欢
四能创新
着眼细节,促进学生“四能”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 “四能” 的途径
强调“三重联系” 发展“四基”“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