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椽巨笔
最近,一名公務员向笔者诉苦,说是领导性格过于豪放,而自己相对腼腆,思路永远跟不上领导的快“嘴岔子”。汇报工作时总被领导直接打断,继而被领导强制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
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朋友在一起读书,一个人看到另一人的衣服被烛火烧着了一点,对方毫无察觉。便对对方说,有件事要告诉你,但告诉你又怕你着急生气;不告诉你又不够朋友。绕了很大的圈子,才慢吞吞地说出实情,这时火已经烧到了袖口,费了好大劲才扑灭。
这个故事真实度不可考,但传达出的意思是很明确的:说事要先说主要的意思,使对方尽快抓住精要,其他再视情况,根据需要决定是否细说。
上述公务员诉苦时,我明显感觉到,他不太会“说话”,铺垫了很多,才进入主题,这也是领导经常打断他的很大一个原因。他没有掌握一种汇报工作的技巧——“倒悬”,即把交谈的中心或结论置于开头,再回过头来交代事情的发端和经过。这也是撰写调研报告、提出意见建议时常见的方法。
对机关工作而言,在口头报告、书面文稿中,以及在一些重要场合发言、演讲、答问时,不妨将倒悬法用得更高级,为演讲和回答增色。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演讲、答问等具有论证性的场合。先亮出自己的观点,阐明立场,给人以坚定、明确的印象,然后再进行论证。摆事实、讲道理,一步步让对方信服,形成严密的论证过程。
例如:多年前,一名市领导接受记者采访,谈该市一项对地方性法规有所突破的改革,是否还要继续推进。此前,有几名学者对其与地方性法规的冲突问题提出质疑。市领导一上来就指出,改革得到群众认可,必须坚持深化。接着再展开说明,尽管与地方性法规有冲突,但当地人大又专门出台了规定,为改革提供了法规保障。接下来,他开始介绍当地对法规的衔接问题还有哪些考虑和安排。表示目前,改革还存在智力支持不够等短板,希望邀请上述专家前来座谈。
试想,这么多要传达的内容,假如不是先定调,再阐述,记者和公众可能会长时间云里雾里,不得其解。“倒悬”法会避免误解,使听、说双方的思想脉络较易合拍。
在重要场合,如向主要领导进行情况汇报时,先把了解到的具体情况摆出来,再叙说过程,可使领导迅速掌握情况要点,有利于对政策进行调整和优化。
比如:领导派秘书调研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情况。秘书调研回来后,首先介绍了调研了解的成果,特别是问题。如调研了解到,新社会阶层人士覆盖面广、对党和政府认同度高,有接受进一步教育培训的意愿。但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县级层面缺乏有力的指导、新社会阶层人员和职业分散、流动大造成管理难,部分优待政策落实不到位、相关人员自我认同度不高等。接着,秘书再讲述调研基本情况,如此次调研时间、天数,如何注重收集问题。这种叙述法,会使听者尽快了解到干货,领导边听边多次发问。
在一些场合,演讲、答问、发言者往往用一两句话,置于开头部分,而后分别从几个方面去说明这个要旨。需要说明的是:这几方面可以是正面表述,也可以是从反面说明。
例如,在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的仪式上,钱学森开头就说,在这一隆重场合,自己的心情并不很激动。这是对其现在心情的总括。出语不凡,颇有悬念,使读者马上想了解其中奥秘。
接着,钱学森从三个方面说明自己曾经有过的激动:那是在学术上超过了在美国的老师时,是在加入中国共产党时,是在成为劳动人民的先进分子时。由于有了这三次激动,现在倒不怎么激动了。先总括、后分述的倒悬法,为讲话增添了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