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明倜 苟丽 刘珊珊 李莎莎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医学部,河南 郑州 450052)
多发性骨髓瘤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率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左右,且缓解率低〔1,2〕。多发性骨髓瘤一经发现就应积极治疗,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其生存期。当前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可采取化疗及骨髓移植等方法。但是化疗副作用大,患者耐受程度低,骨髓移植受供体和经济条件限制,故寻求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近年研究发现三氧化二砷或与化疗联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具有良好的疗效〔3〕。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参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发展〔4,5〕。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α基因表达降低可促使肿瘤形成及发展〔6〕。因此,本研究探讨三氧化二砷联合维生素C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MMP-13、核因子(NF)-κB-p65、C/EBPα表达及预后的影响。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符合多发性骨髓瘤诊断〔7〕的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1例,男37例,女14例;年龄65~78〔平均(72.37±2.46)〕岁;临床分期:Ⅰ期14例,Ⅱ期23例,Ⅲ期14例;其中初发15例,复发36例。对照组51例,男35例,女16例;年龄67~75〔平均(71.84±2.32)〕岁;临床分期:Ⅰ期13例,Ⅱ期25例,Ⅲ期13例;其中初发16例,复发35例。两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骨髓细胞学、免疫球蛋白、血浆蛋白电泳、X线及临床等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②患者年龄≥65岁;③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②精神疾病者;③化疗禁忌者;④合并心肺、肝肾严重异常者。
1.3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化疗方案,按照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治疗方案,其中初发患者选择MP化疗方案,每日注射泼尼松60 mg、左旋苯丙氨酸氮芥(马法兰)6 mg;复治患者选择VAD化疗方案,每日静滴长春新碱1 mg、多柔比星10 mg、地塞米松20~40 mg;均以3 w为1个周期,休息1 w。观察组:采取采用三氧化二砷联合维生素C治疗,具体方案:10%三氧化二砷15 ml/d,维生素C每次1 g、每周2次,4 w为1个疗程。两组疗程均为12 w。
1.4疗效标准 ①完全缓解:患者血液和尿液检查均无M蛋白出现,且通过骨骼X线示浆细胞比例5%以下;②部分缓解:患者血液和尿液中M蛋白含量减少,并且正常浆细胞直径和比例均有所减少;③无效:患者血液和尿液中M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甚至增长。
1.5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①血浆MMP-13水平变化。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两组研究对象静脉血,分离血浆,离心半径10 cm,离心10 min,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MMP-13水平。②NF-κB-p65蛋白阳性表达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研究对象NF-κB-p65蛋白阳性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进行检测,具体方法:于髂后上棘局部麻醉后取骨髓组织,按照免疫组化试剂盒操作步骤检测NF-κB-p65蛋白表达。③C/EBPα mRNA表达。具体方法: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研究对象的骨髓血3 ml,采用TRIzol试剂提取总RNA,采用反转录试剂盒(日本TakaRa)合成cDNA;反应条件:40℃ 20 min、92℃ 10 s;按照RT-PCR试剂盒说明书配置反应体系,共25 μl。反应条件:95℃10 s、58℃ 15 s、72℃ 30 s,共32个循环,采用2-△△CT法测定C/EBPα基因相对表达水平。④预后情况。两组均随访12个月,统计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期(OS)。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t及χ2检验。
2.1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n=51〕
2.2两组治疗前后血浆MMP-13水平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血浆MMP-13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t=0.635,P=4.696);两组治疗后血浆MMP-1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t=18.270,P=0.017;对照组:t=10.805,P=0.024);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浆MMP-1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10.549,P=0.019)。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NF-κB-p65蛋白表达阳性率比较 两组治疗前NF-κB-p65蛋白表达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χ2=0.048,P=5.622);两组治疗后NF-κB-p65蛋白表达阳性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χ2=28.990,P=0.347,对照组:χ2=11.492,P=0.035);观察组治疗后NF-κB-p65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830,P=0.022)。见表2。
2.4两组治疗前后C/EBPα mRNA表达比较 两组治疗前C/EBPα mRNA表达比较无明显差异(t=0.757,P=7.659);两组治疗后C/EBPα mRNA表达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观察组:t=24.277,P=0.011;对照组:t=8/913,P=0.038);观察组治疗后C/EBPα 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t=8.570,P=0.016)。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MMP-13、NF-κB-p65蛋白及C/EBPα mRNA表达比较
2.5两组预后比较 经过随访,观察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FS和OS明显长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PFS和OS比较个月)
多发性骨髓瘤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血液肿瘤疾病〔8,9〕。目前,国内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采取传统的化疗方案仍可发挥重要作用,但其疗效并不十分理想〔10~12〕。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方法尤为重要。
肿瘤血管形成与肿瘤细胞的生长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肿瘤细胞通过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引发周围组织的血管形成,另一方面,形成的血管对肿瘤的生长提供营养与氧气支持,二者互相依赖,互为因果〔13〕。血管新生在多发性骨髓瘤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三氧化二砷可通过间接或直接途径抑制血管生成〔14〕。三氧化二砷一方面可以通过促进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干扰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而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15〕。另一方面,有研究表明三氧化二砷可抑制白血病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从而诱导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可引起相关肿瘤坏死和血管生成减少〔16〕。此外,三氧化二砷还可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17〕。维生素C一般作为抗氧化剂使用,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成为氧化剂,尤其是在由促进活性氧(ROS)产生的物质存在时。研究报道显示,维生素C可增强三氧化二砷对耐药的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杀伤作用〔18〕。本研究表明,三氧化二砷联合维生素C可提高疗效及延长生存时间。
近年研究表明多发性骨髓瘤中MMP-13主要由骨髓瘤细胞合成分泌,并且是参与溶骨性骨质破坏的一种重要破骨细胞活化因子〔19〕。且相关研究发现,MMP-13水平变化在恶性肿瘤的溶骨性骨转移发挥重要作用〔20〕。本研究表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三氧化二砷联合维生素C应用可下调血浆MMP-13水平。NF-κB通路可由黏附分子、生长因子、趋化因子、细胞因子及其他等激活,主要由p50/p65二聚体参与。研究表明,大部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存在NF-κB-p65过表达现象〔21〕。NF-κB-p65通过激活的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有利于通过提高血管生成和转移、生长、存活及黏附而致病〔22〕。此外,骨髓基质细胞中NF-κB通路激活有助于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23〕。本研究表明,三氧化二砷联合维生素C可降低NF-κB-p65蛋白表达。C/EBPα基因高表达可促进对抑癌基因p21的转录,进一步抑制细胞分裂。C/EBPα基因表达上调能够削弱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侵袭能力,从而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24〕。本研究表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应用三氧化二砷联合维生素C可上调C/EBPα基因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