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富路上

2020-08-11 09:41
农民文摘 2020年8期
关键词:荔枝

“樱桃公主”返乡“玩”出农业新花样

嫌父亲做法“太土”,女儿“上手”搞农业

5 年多前,在山东政法学院读了4 年法学的李孟,正全力备战考研和司法考试,想当一名律师。知道女儿学习压力大,李胜春就喊她回乡下玩几天减压。

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东风区西太平村,李胜春侍弄葡萄大棚是把“好手”。1990 年,李孟出生在佳木斯,但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生活在山东烟台市区,甚至没见过插秧,“五谷不分”、与“农”无缘。

“头几天挺新鲜,但看着我爸种葡萄太累了,关键是太‘土’了!”李孟最不理解的是,老李竟拿着2 万多元四处求人,在电视台、楼宇、收费站等传统平台给葡萄采摘园打广告。

老李的“土”不止如此。整个园区50 座大棚,20 多个雇工没有一个懂电脑,开工资全靠手工记账,还总算错账……

在小李看来,只要在电脑和手机上轻按几下,通过朋友圈和公众号就可以扩大营销,省去很多广告成本,管理也更高效。

“你个读书娃娃,懂个啥?”老李觉得女儿从没种过地,上来就“瞎指挥”,有点天马行空。

然而,李孟的一次网络营销让老李“开了眼”。“搞免费认养葡萄树和绿色菜园直供,一个活动就净赚了7 万多元,没花一分钱广告费。”李孟个头不高、嗓门不小,语速很快,话匣子一拉开,旁人很难插上话。

她拿出666 棵葡萄树,只要是佳木斯市民,在朋友圈连续转发三天并截屏,就可以签认养协议,给树命名,并免费采摘这棵树上的当季葡萄。接着,李孟又拆了三座大棚,规划了80块菜地,客户购买后可以自己种或代种,每周三由她免费配送。

李孟查看樱桃长势

“我当时刚来这里,没客户流,这个引流方式迅速积累了大量客户和资金,大家也都知道了‘小李孟’!”身兼工人、客服、配送员和法务顾问的她,一下子“火”了。

真要扎根黑土,父女意见相左“杠上了”

玩归玩,但当李孟决心扎根黑土时,老李却不干了。“农业太辛苦,她也就是干几天新鲜,怕没长劲儿,再说当农民,这大学就等于白供了!”老李心里盘算。

为让闺女知难而退,老李没少想招儿:每天早晨5 点开始遛园锄草,晚上5 点才能下班,有时还得干重体力活;园区里没有网络,日复一日、生活枯燥乏味……

“没多久,就晒得跟个‘小土豆’似的!”风吹日晒没让李孟退缩,既是心疼父亲这些年的辛苦,更是因为看到了现代农业的“钱景”——有赚头、有干头、有奔头。

眼看女儿扎住了根儿,老李也撒开了手:“让年轻人折腾去吧,也许真能把这地种出花来!”

真在寒地种出大樱桃,闺蜜辞职来加盟

但李孟没有种花。成长地烟台的大樱桃甜又美,这里能不能种呢?

“价格高也赚钱,但咱这天寒地冻,怕养不活啊!”2015 年,刚在佳木斯市近郊的红利现代农业园承包7个大棚准备大干一场,李孟就被园区好心的技术工人泼了一盆冷水。

“闯劲儿”可不是“蛮干”。李孟把心一横,先后去烟台和大连等主产区“取经”,从选购合适的树种到请专业技师上门“偷师”,她下了“血本”,头几年一直在砸钱,人也瘦了一圈。

终于,2018 年,大棚里樱桃树枝繁叶茂很“争气”,结出的果子比一元硬币还大,而且成功避开了外省主产地集中成熟上市期,卖出了80 元一斤的高价。

李孟的成功,使樱桃商品化种植从大连往北推了1000 多公里!她还结合“偷师”、网上学习和不断实践,创新了一整套剪枝、浇水、温控等寒地樱桃种植农技,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樱桃公主”。

樱桃熟了,闺蜜也来了。她的三个“90 后”大学好友分别从上海、哈尔滨等城市辞职,来到佳木斯一起创业。

“油画专业、摄影专业和英语专业,我们就是没有学农业的!”在上海经营美术工艺品网店的娄珂,谈及自己这次“不务正业”,她说:“农业也可以是一个有趣、有温度、有色彩的产业,‘玩’得转才精彩,年轻时不做点自己喜欢干的事,转眼就老了!”

“四朵金花”决心种出五彩“樱桃梦”,合作成立了“一木工作室”。“一者,本也,农业就是基本;木,根也,就是创业的诚信初心,做农业信任最重要。”杨芸菲本可以成为一名城市里的英语老师,但她不想要那种“城市空巢青年”的机械生活,她说,“玩”是创新的态度,绝不是随意的糊弄。

“新农人”的新“玩法”,父辈们不太懂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原计划春节期间把大棚清雪升温,因雇不到人被迫延后了1 个月才开工。几个丫头为了抢工期给樱桃花人工授粉,一站就是一整天。“有时腰累得不行了,我们每授完一朵就喊一声‘捡2 元钱’给自己鼓劲——这是一粒大樱桃的最高价格。”眼看着樱桃由小变大、由黄变红,她们心里也甜滋滋的。

最难的是“断舍离”。为确保口碑,她们会把各环节不合格产品挑出来,最多时损耗率达10%。李孟说:“粒粒皆辛苦,但为品控必须割爱,不是说不计算成本,而是要更好地计算品牌成本。”

这些新理念,父辈们并不理解。但“四朵金花”坚信,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今天,高品质的农业产品和农业服务才会有好市场,这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有效供给。

“我们是新农人,更是商人。”在李孟眼中,这才是现代农业该有的样子,不久前,因疫情而流动资金紧缺的她,刚刚从银行拿到了50 万元政府稳企稳岗担保贷款,“这对我们涉农小微企业很解渴!”

让青年人通过农业有钱赚,让更多能人返乡,带动更多农民致富,这是“四朵金花”的梦想。今年,她们又创新推出了盆栽油桃等特色产品,计划提供树苗和种植经验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并将种植业延伸到加工和服务链条。

“后来再也没参加过司法考试。”李孟笑着告诉记者,“但在经营中,学的法律知识却都实实在在用上了。”

“欢迎更多小伙伴加入我们的队伍,加入乡村振兴。”远处,炊烟袅袅,李孟拉开自己的车门,准备回城里谈客户,她的“新农经”,已牢牢扎根黑土地播撒开来。

(谢锐佳 邹大鹏)

摘自凤凰网

“西瓜大王”的甜蜜事业

夏日炎炎,走进江西省分宜县凤阳镇的麒麟西瓜种植基地,满地圆溜溜的西瓜引人注目,种植户陈小红正忙着采摘西瓜。

“今天采摘的这些西瓜发往鹰潭,明天早上消费者就能在市场上买到新鲜的西瓜了。”陈小红说,基地的麒麟西瓜种植主要分为“夏瓜”和“秋瓜”两季,当前正是“夏瓜”上市季节,每天都有很多货车来田间地头装运西瓜。

今年49 岁的陈小红早年在外跑货运,在一次拖运麒麟西瓜时发现,货车一到市场便被抢购一空,而且价格是普通西瓜的几倍。这让陈小红对种植麒麟西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到广东学习麒麟西瓜种植技术。

为了把这一产业引入家乡带领村民致富,2003 年陈小红回到分宜县试种了一亩麒麟西瓜,当年纯利润就达到了4000 元。尝到甜头的陈小红主动将自己学到的种植技术教给村民,并利用多年跑货运积攒的资源帮村民联系销路,当地种植西瓜的农户逐渐增多。

随着种植面积扩大,2008 年陈小红组织种植户成立了红阳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并通过“基地+农户”的模式与农户签订了种植、购销合同,除了为农户提供西瓜种植农资,免费为农户提供技术帮扶,还保障销路,形成产、供、销完整的产业链。

“有了规模,要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势,还要注重质量和品牌。”陈小红告诉记者,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他申请注册了“凤扬”牌麒麟西瓜商标,并不断钻研学习种植技术,提升西瓜品质,在2012 年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打开了全国市场的大门。

当地很多村民通过种麒麟西瓜脱贫致富,生活越过越甜,陈小红也成了村民心中的“西瓜大王”。

如今,在分宜县像陈小红一样的西瓜种植大户还有很多。经过多年发展,西瓜种植已成为分宜县的四大扶贫产业之一,全县西瓜种植面积已超过6.2 万亩。据统计,在分宜县已有2900 余户贫困户以土地流转、就业务工、入股分红等形式,通过扶贫产业增收。

“当前正是‘夏瓜’采摘期,每天都有贫困户来基地务工,一天能收入120 元,年底还有分红。”陈小红告诉记者,基地共吸纳贫困户58 户。

(郭杰文)

摘自中国政府网

湖南:减药、减肥、减污成种田“新时尚”

“90 后”新农人段照和段誉既是一对堂兄弟,也是种粮合伙人。在位于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欧江岔镇的基地里,兄弟俩连续3 年拿出几十亩水稻,进行农药减量试验,力求找到绿色和高产的最佳平衡点。

2017 年,湖南省开始实施“农机三减量行动”,通过推广使用植保无人机、精量施肥机和生物制肥机,促进农业生产减药、减肥和减污。在湖南的田间地头,这已然成为一股种田新时尚。

“我们在5 月11 日打了第一次农药,6 月5 日打了第二次。”段照告诉记者,试验依赖的重要工具就是植保无人机和手机App,并且他们还对试验田块的稻谷进行专收专储。兄弟俩对比分析发现,减药10%是最佳数据,不仅能给每亩水稻降低7 元的用药成本,还因为避免了过量农药对禾苗的伤害,让产量也能提高20 斤左右。“等到下个月试验做完,我们就准备把摸索出来的这套种植方式推广开来。”段照说。

在20公里外的龙光桥镇米香村,益阳农田谋士农资配送有限公司的机手张小辉正在进行“打点”操作——利用无人机的电子地图标出稻田的大致范围。“平整成形的田块打4 个点,不规则的田块每个角都要打。”张小辉介绍,每次“打点”都要占到他整个作业时间的一半,打好点的稻田,每次施药量可以比人工喷雾减少7%。最近这段时间,正是稻瘟病、稻飞虱和二化螟等水稻常见病虫害的高发期,张小辉早上7点就要开始作业,每天的作业面积在200 亩以上。

汨罗市科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向铁清是水稻精量侧深施肥装置的忠实拥趸,他不仅拿出自己的稻田给制造商进行产品试验,还在机器正式上市后,一口气购买了6 台。“这款机器可以让我每亩水稻减少化肥施用30%。”向铁清告诉记者,过去一季水稻至少要施1 次底肥,2 次追肥,如今则能够“一步到位”。

“想要减肥,就不能流于表面。”湖南中天龙舟农机有限公司工程师宋思明向记者介绍起这款机器的工作原理。与传统通过人工将化肥施用在土壤和禾苗表面不同,这套装置会在秧苗插入田间的同时,“一蔸苗、一滴肥”精准控制肥料使用,从而避免因为化肥挥发流失造成的水质富营养化和土壤重金属活性提高。

在汨罗市白塘镇赶洲村,养鸡场每天产生的粪污曾困扰着农户许德高。去年,他购置了一套生物制肥机,彻底解决了这个难题。

“我养了6 万只鸡,每天要产生好几吨粪污,通过处理后,能够生产2 吨有机肥。”许德高介绍,除了以每吨600 元的价格定期配送给周边的茶园使用外,自家的几百亩果园菜园也基本告别了化肥。“不仅大大减少了污染,种出来的蔬菜水果长势也特别好,土壤肥力也提高了不少。”许德高说。

根据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农机事务中心统计,截至目前,“农机三减量行动”已累计减少常规农药施用量900 吨,减少化肥施用量3.6 万吨,减少畜禽粪便污染量108 万吨。

(周 勉 周 楠)

摘自新华网

种粮“老把式”:从半路种田到职业农民

夏日长,麦收忙。“豫北粮仓”河南滑县的麦田已是满眼金黄,芒种一过,这里迎来了大规模收割。万古镇杜庄村46 岁的种粮大户杜焕永拍下小麦收获的场面发了条朋友圈,同时分享了自己的另一件喜事:当选2020 年安阳市劳动模范,并配文“扎根黄土地,争当排头兵”。

9 年前,在外干建筑工程多年的杜焕永回乡转行干起了农业。“过去是铁犁牛耕,一个壮劳力一天顶多能收1亩小麦。现在开着收割机一天能收120亩。”杜焕永仔仔细细地介绍起自己的农机具,“这是自走式喷雾机,这叫海轮王精量播种机,这台翻转犁能为农户一亩地节省30 块钱的成本。”

如今,杜焕永的农民合作社不仅流转耕地2000 多亩,还托管了5000多亩耕地,服务土地总面积达到3.9万亩,服务农户2200 多户。杜焕永从当初的建筑工人转型成为一名职业农民经理人,合作社大院里停着的几十台“大家伙”是他种好地的底气。

芒种忙,麦上场。平整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联合收割机、秸秆打捆机顺序作业,拖拉机牵引整地,播种机撒下秋季丰收的希望……“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场景正逐渐为农机“会战”所取代。

在白道口镇西河京村,早上6 点多,村口的大喇叭广播又响了。这是村里的“土专家”黄国兴的病虫防治小课堂开课了。哪种病虫害将会发作、如何防治、怎么打药,黄国兴都讲得明明白白。“花上两三天把白道口镇各村走下来,每个村讲上一二十分钟,大家伙儿都跟着受益。”

原是货车司机的黄国兴走南闯北20 多年,2004 年突然决定回乡务农。听说黄国兴要转行,乡亲们不看好:“跑运输收入稳定、工作体面,为啥非要来土里刨食?”黄国兴不听,一头扎进田里。一边加强理论学习,时不时就去县城的农技推广中心逛一逛,请教技术员,领点宣传册;一边在田间地头钻研,做起了小麦播种量、施肥量优化的实验。

黄国兴在田间防治病虫害

靠着这股子好琢磨、不惜力的劲头,黄国兴的田越种越好,2009 年小麦亩产量达到了1300 斤,成了镇里的单产状元,还被聘为滑县农技员和病虫测报员。黄国兴带记者来到自家麦地所在的白马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庄稼活也不是埋头傻干,还得靠科技。过去农户浇水很松散,种地‘望天收’。现在是‘大旱大丰收,小旱小丰收’。”

“示范区内的‘白房子’‘黄格子’是供电房和机井。农户浇地只需刷一下电卡,选定机井编号,水就流向了自家田里。”滑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李宁介绍,仅在10.5 万亩的白马坡示范区内就建有近2000 口灌井、1000 余千米输配电线路、240 余公里生产路、13 万株防护林木……这些是高标准农田得以旱涝保收的基础。

今年1 月初,滑县新型职业农民经验技术交流会如期举行,这是杜焕永和黄国兴合作办会的第五个年头。“大家在会上分享怎样种好麦、多打粮,怎样带动周边农户告别传统种植模式走向现代农业。”两位半路种田的“老把式”明白,抱团发展、规模化经营才能更好地替农户管地卖粮。

(冯碧箫 韩朝阳)

摘自河北新闻网

江西安福:中药材“升值”记

罗霄山脉一片郁郁葱葱,江西安福县绿野药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叶昌炎正在自家的加工厂内翻看着中药材的晾晒情况。不远处,山脚下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内一片繁忙,村民们穿梭在长势良好的中药材间清除杂草。

安福县绿野药材专业合作社种植有黄精、天门冬等中药材,56 户贫困户入股其中。

年逾不惑的严田镇楠桥村村民胡阳根就是其中之一。2012 年的一场大病几乎花光了他家里所有的积蓄,身体羸弱的胡阳根靠种田和养鸡的微薄收入养活自己和一双儿女。

2016 年,胡阳根入股了绿野药材专业合作社,种下4亩左右的黄精。“今年差不多能有5 万元的药材种植收入,大家都说我种的黄精变成了‘黄金’,靠着这些钱还能再把种植面积扩大一些。”想着今年下半年就能有所收获,胡阳根憧憬着未来。

据叶昌炎介绍,种植中药材对环境的要求特别高,土壤、水质、空气中的轻微污染都会对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产生明显影响。

安福县是江西省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近年来,当地通过人工造林、森林抚育、实行天然林禁伐、治理水土流失等方式不断巩固提升生态水平。

“因为我们种植的药材品质优良,不少客户自己找上门来。”叶昌炎说。合作社种植的中药材靠着当地良好生态的优势日益走俏市场,2019年,合作社的销售额达到800 多万元。

随着中药材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叶昌炎惊喜地发现种植基地内的药材产量逐年增加,品质也明显提升。

植保无人机精准实施喷洒作业、业界专家提供专业支持、专利技术强化种植生产……在安福县绿野药材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内,良好生态为中药材提供源源不断生长动力的同时,科学技术也正为中药材种植更精准地“赋能”。

叶昌炎表示,农业与科技有效互补,将更大程度提升农业产值,激发农业发展潜力。目前,安福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2.4 万亩,总产值近亿元。“不少贫困户靠着种植中药材年收入10 万元以上,日子越过越红火。”安福县严田镇干部匡春保说。

(林 浩)

摘自搜狐网

“老把式”刘学忠学种“新庄稼”

20 摄氏度,这是今年麦收时节种麦“老把式”刘学忠感受到的新温度。这温度来自恒温大棚,他去年开始在那学种“新庄稼”——共生的香菇和武昌鱼。这是刘学忠第二次学种“新庄稼”。

54 岁的刘学忠是河北省新河县刘秋口村人,种麦是当地村民主业,长期以来虽费力耕耘却难致富。2014年,这个不到千人的村子还有贫困人口204 人。在那一年,刘学忠第一次学种“新庄稼”——建起了香菇大棚。

刘秋口村村民在食用菌大棚内整理菌棒

当时,新河县已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扶贫工作队进了村。工作队决定帮村民改变单一种粮模式,发展经济作物,先试点种香菇。但推广“新庄稼”并不容易,驻村干部马立辉记得,他找到刘学忠时,被回绝了:“瞎闹,到时候赔掉腚,还不如直接把钱发给俺。”

村民们受过“新庄稼”的伤。村主任刘运才说,2003 年村民筹钱建起20 个蔬菜大棚,可缺乏技术和资金支持,赔了。

扶贫干部反复上门讲扶贫政策和技术支持的办法,还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看到别人改种“新庄稼”挣钱,刘学忠也动了心:“有政策、有帮扶,一样都是人,不妨学一学、试一试。”

2014 年,大棚第二次出现在刘秋口村。这次是80 个,刘学忠决定参与其中。向专家学习香菇种植技术,成了刘学忠每天的功课。一年后,他学会了种菇新技术,每月多了2000多元收入。

2019 年,村里耕地整体流转给了合作社,村民不用下地,每亩地每年有800 元分红。种了几十年麦子的刘学忠告别麦田,这段时间刘学忠又一次学种“新庄稼”,香菇大棚升级为“鱼菇共生”。当扶贫干部讲起这“新庄稼”,老刘说:“你说咋干就咋干!”

挖鱼塘、改建恒温棚、选择适应弱光的鱼苗……刘学忠忙前忙后。当麦田浇压冻水时,武昌鱼苗入了塘,塘上架起香菇菌棒,菌棒上方罩上恒温大棚,“新庄稼”拔节孕穗。

麦子熟了、收了……刘学忠再不用去烈日下的麦地了,他在阴凉的大棚里查看调试温度,检查菌棒,给鱼放氧……“新庄稼”已成刘秋口村的日常,还有村民养起了本地原来没有的非洲雁。

新河县委书记李群江说:“把老产业‘盘活’、因地制宜‘谋新’是新河县脱贫工作一大法宝。”2019 年,新河退出贫困县序列。

眼下,刘秋口村乡亲们正忙着为土特产品扩展新销路。听说直播、小视频能打开市场,刘学忠下载了App,准备再学一次种“新庄稼”。

(王文化 李继伟)

摘自《河北科技报》

山东禹城:从“扶贫羊”到“光伏板”扶到根上了

“德邦代养的‘扶贫羊’又出栏了,这一批要送到外地。”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山东省禹城市张庄镇前王村村民尚振亮耳朵里。

虽然已经卸任前王村党支部书记5 个月了,尚振亮还是忍不住盘算,这批1320 只“扶贫羊”又能给村里的8 户贫困户带来多少收益。

“德邦养羊扶贫项目”是尚振亮2016 年引进村里的产业扶贫项目。而刚刚出栏的这一批“扶贫羊”,是通过“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采取托管代养的方式委托合作社养殖,获得收益用于贫困户分红。

“除了托管代养扶贫模式,我们还有羊舍租赁模式、扶贫贷款模式、粮改饲扶贫模式和吸纳务工模式等共5 种扶贫模式。2016 年以来,利用这5 种模式,截至目前我们已累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近3500 人次实现增收脱贫。”山东德邦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波说。

在距离禹城市约300 公里的临沂市费县,石井镇板桥村村委会主任李保忠觉得,产业扶贫是稳饭碗的大事。

李保忠清楚地记得,板桥村2017年开始参与光伏扶贫项目,那时村里有贫困户273 户、680 人。“咱在村里消息不灵,多亏国网费县供电公司石井供电所所长王海洋找到我,说光伏发电过程安全可靠,安装场地不受资源分布限制,是最适合咱小山村的扶贫产业。”

不久后,小山村的山坡、房顶就“长”出了光伏板,每年板桥村有近30 户贫困户从中受益,每年每户能从中分到3000 元补助金。

“别看一年3000 元不算很多,却对一些贫困家庭来说是稳住‘饭碗’的大事,日常吃喝就有保障了。”李保忠说。

如今,走进费县石井镇的村落,不时就能看到分布在村民房顶上的蓝色光伏板;在石井镇西侧不远的山坡上,蓝色光伏板更是向着太阳蜿蜒几千米。

“扶贫羊”出栏现场

据统计,自2017 年至今,国网费县供电公司新建高低压线路12.45千米,已为光伏扶贫工程进行变电站保护改造4 座,新上公共台区4 个1600 千伏安,费县供电区域内并网扶贫光伏27.02 兆瓦,惠及全县贫困户4592 户、8947 人。

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山东省扶贫开发办还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深入推进产业扶贫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比如,调整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使用方向,对因疫情影响暂时出现经营困难的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可根据其带贫成效等,给予不超过50 万元的一次性生产补贴;积极推动扶贫车间复工复产,对疫情期间正常经营、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各市根据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人数,从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中给予适当补助。

此外,山东2020 年光伏扶贫电站80%的收益,将用于开发村内公益岗位、扶贫专岗等,妥善安置因疫情暂时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

在王建波看来,产业扶贫在稳住贫困户“饭碗”的同时,还给更多人的饭碗里加了肉。“参与产业扶贫之前,我们公司主要做肉羊屠宰,肉羊养殖规模不足1000 只,常因收不到合适的肉羊而闲置部分产能。如今年出栏肉羊10 万只,也算是为丰富肉类综合供给出了点力,给老百姓的饭碗里加了些羊肉。”王建波说。

(叶 婧)

摘自《农村大众》

“活羊经纪人”老白

老白名叫白祥,40 多岁的他生在乌兰察布、长在乌兰察布,从小就和羊打交道,养羊、贩羊干了半辈子。

6 月的乌兰察布依然寒气逼人,土地贫瘠的这里是内蒙古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深度贫困人口一度占内蒙古的46.2%。

凌晨三点,位于阴山脚下的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义发泉村开始“忙活”起来。引擎声、犬吠声、羊羔声……来自四面八方的“羊贩子”正在挨家挨户收羊羔。

早上八点,一车车羊羔陆续运往村里老白家。

“我们这儿买羊卖羊很少直接交易,一般都有个中间人。”老白说,他干这一行时间长,大家知道他有办法、有路子,也信任他,所以都来找他。

老白家很大,前院的一角,焊了三四个铁围栏,一车车羊羔进院就卸在这些围栏里,买卖双方各站一边,围栏里留着歪戴棒球帽的老白和一群羊羔,交易就准备开始了。

这里依然保留着古老的“袖口出价”。顶着呼呼的山风,老白在买卖双方之间奔走,一次次隐秘的握手,或是得意或是不满的表情开始在买卖双方的脸上流露。

46 岁的王燕平曾是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大力帮扶下,他的羊养得越来越好,生活逐渐走上正轨。去年,老白又借给他4 万元买了一辆小货车用于收羊贩羊,今早的第一车羊就是他给老白送来的。

“他们出价太低。”王燕平一脸丧气,逮着羊就往车上扔,一只、两只……就在这时,一只羊羔受了惊,“噌”的一下蹿了出去,一头撞在铁围栏上,抽搐着瘫倒在地,翻着白眼、吐了舌头。

“这羊不行了”“撞得脑出血了”“赶紧放血还能吃肉”……围观的村民七嘴八舌嚷嚷起来。

王燕平的脸一下就黑了。众目睽睽,羊没卖出去,还伤了一只,抹不开面子的王燕平几次想把羊拽起来,都没成功,无奈之下回车上拿了刀。

想要下刀,却又迟疑了,还是舍不得,这一刀下去大几百的钱就没了。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小羊羔把吐出来的舌头收了回去,晃晃悠悠地又站了起来。

白祥在打电话联系生意

“看到没,这就是奇迹!”王燕平咧着嘴笑了,炫耀般扫视着周围的看客们,脸上的褶子都拧在了一起。大家还在议论着,老白的一只大手就已拉住了王燕平。

老白出价了。一言不发的他眯着眼斜盯着王燕平,暗中舞动着“手里乾坤”。

“成交!你的羊我收了!”老白咧嘴笑了。

“义发泉村曾是有名的贫困村,全村241 户中有将近三分之一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义发泉村驻村第一书记白晔星说,“家家户户都养羊,但规模小又分散,很难发展起来。多亏了老白这样的带头人,帮着村民收羊卖羊,大家都开玩笑地叫他‘活羊经纪人’。”

一个“活羊经纪人”带活了全村的羊生意。但很少人知道,老白也有惨痛的经历。

“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老白收羊养羊半辈子,最担心的就是销路。“以前都是把羊送到一些小屠宰场,经常一两个月要不上账。”

最多的一次,一家屠宰场欠了老白七十多万元。“那可不光是我的钱,村里多少人都等着呢。”被逼急的老白在对方办公室一住就是40 天,带着锅在人家办公室炒辣椒,呛得自己都坐不住。

老白一度不想再养羊了,但这干了半辈子的差事是他发家致富的指望,也寄托着全村的希望。直到2017年,老白认识了朱强强,一直悬着的心才安稳下来。

朱强强是乌兰察布市东来顺肉类加工有限公司的采购负责人。2008年,北京市首旅集团在京蒙帮扶提前布局,安排所属北京东来顺集团在乌兰察布建立肉类加工基地,2016 年又在当地投资建设占地100 亩的新厂区,4 条现代化生产线集肉类生产、屠宰、加工、冷藏、供销于一体。

“我们保证钱款一周结清,优先确保当地农牧民的权益。”朱强强说,“和老白认识以后,老白的羊基本上都送到我们这儿了,有时候钱当天就结清了。”

2019 年,东来顺投入超过1.8 亿元,向周边农牧民购买活羊16 万只。

近年来,随着京蒙对口帮扶的力度不断加大,在一批又一批北京挂职干部的引荐下,越来越多的北京企业来到乌兰察布,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帮助当地贫困地区的农牧民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

“去年一年我自己的羊就给他们送去了两千多只,挣得不多,30 多万块吧。”谈起挣钱,老白黝黑的脸上满是得意。“别人一斤多给20 块我也不卖,就给东来顺。”

“好东西不好卖,我们来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北京市挂职干部、乌兰察布市副市长郑晓博说,北京有庞大的消费市场,而乌兰察布是优质的原材料基地,通过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等多种方式,京蒙两地能够长久、可持续地协作发展下去。

2019 年,北京市投入京蒙扶贫协作资金4.3亿元,实施京蒙项目177个,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超过4.6万人。

今年初,一场疫情让各地不少农产品出现滞销,而老白却在家“稳坐钓鱼台”。“羊圈里还有1100 多只羊,有东来顺在,不愁卖。”

“现在高铁通了,两个小时就能到北京。”老白说,他上次去北京还是五年前。“下次一定要去东来顺看看,咱也到北京尝尝自己的羊肉。”

(陈 旭 李 放 勿日汗)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广东惠州:科技助力荔枝“结新果”

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的惠州市,全年气候温暖、日照充足,是岭南特色荔枝的主产地。千百年前,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就在惠州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千古名句。

作为惠州最大的荔枝生产专业镇,镇隆镇在20 世纪80 年代大规模引进桂味、糯米糍等优良品种。经过近40 年的选育培养,当地独特的地形和土壤孕育出桂味特有的清甜爽脆,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

苏东坡赞叹过的荔枝,如今也在高质量上做文章。

果农在采摘荔枝

一直以来,传统荔枝栽培受天气影响大,“大小年”产量差异明显。惠州尝试从技术上攻克“七分靠天、三分靠人”的栽培难题。“以前的荔枝种植就是有果就拿来卖,没有规范管理的概念。”在从事荔枝种植已有34 年的果农叶永安看来,老品种成花成果简单,而桂味、糯米糍等对栽培技术的要求更高。

依托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专家团队在惠州多家果园举办荔枝生产技术培训班,引导果农在“大年”时让果树少挂果,储存养分以平衡产量。惠州在以镇隆镇为代表的主要荔枝产地打造示范标准果园,在这些标准果园内,水肥一体灌溉设施、田头冷库及配套设施的使用,加上挂防虫黄板、放赤眼蜂等综合病虫害防控技术,荔枝栽培更“绿色”。

为了突破传统批发渠道窄、价格低的瓶颈,当地也开始做起电商销售,带动农户增收。仅在镇隆镇,经营电商的农户已经超过400 户。

“线上的价格更高些。”镇隆镇荔枝生产协会会长吴添乐说,这是因为对优质果进行了分筛,降低了劣果率,品质提升是线上销售的第一步。“我们正在探索向‘小而美’的生产销售形式转变。这两年,我们推出的小包装精品荔枝受到市场欢迎。”

5 月30 日早上7 时,一艘载有20 吨惠州荔枝的远洋货轮从深圳蛇口起航,这是惠州出口新加坡130 吨荔枝订单中的首批。今年,惠州荔枝走出国门,收到出口订单1130 吨,陆续销往北美、东亚市场。

依托高品质实现农产品“走出去”,同时也通过出口来促进果园的升级,以此带动整个产业的振兴。广东中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吴宇辉说:“根据不同国家的标准,我们在控制农残、果树管理、专用肥使用等方面都做了精细管理。”

荔枝不仅是美味,也是美景。位于镇隆镇的景丽荔枝专业合作社从2012 年开始推出农旅结合的果场项目,改变了过往单一的荔枝产销模式。据合作社负责人叶兆雄介绍,合作社每年接待的游客接近7 万人次,借助红色旅游、客家文化等资源促进荔枝产业升级,带动革命老区的农民实现就近就业、增收致富。

(杨淑馨 黄 垚)

摘自《安徽科技报》

异地种田,种粮大户喜丰收

芒种时节,来自苏北的种粮大户张辉,收获了在安徽定远种下的头茬小麦。

近期当地持续晴热少雨天气,让这个与庄稼打了多年交道的“老把式”,来不及细品丰收的喜悦,又开始为下茬庄稼该选择水田还是旱作盘算起来。

2019 年,在家乡江苏泗洪从事农业种植的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做出一个让很多人吃惊的选择——去安徽租地,把家庭农场彻底搬过去。

“当时在老家种了109 亩,再想扩大面积,一是拿地比较困难,二是地租也比这边贵将近1 倍。”一次偶然的机会,张辉听回乡的大户们说起,同在长三角的安徽定远,每亩田租金只要四五百元。低廉的田租、集中连片的耕地,在他心里激起不小的涟漪。

对于张辉的想法,爱人程雨并不看好。“离开故土奔赴异乡,这样的选择无异于一次赌博,远不及在家来得踏实。”她觉得太过冒险。

关键时刻,父母的支持为张辉坚定了走出来的信心。“尤其我父亲,特别支持我出来闯闯。租地的钱都是从父母和朋友那东拼西凑的。”张辉笑着说。

然而,当543.9 亩土地流转到手之后,种什么小麦品种,又让他颇费心思。为打消张辉的顾虑,定远县农技人员不但多次登门,还帮忙联系了粮食收购企业,承诺采取订单种植的方式,提供从种子到收购“一条龙”服务。经过再三比较,最终张辉选择了一种名为“宁麦13”的优质弱筋小麦品种。

从那时起,定远县朱集村的地头便多了一个一米八几的壮硕身影。与当地一些种粮大户有所不同,从拖拉机到旋耕机、从铲斗车到无人机,好像跟种地有关的“十八般武艺”,这个异乡来的大个子样样都能拿得起。

当时间进入6 月,张辉的地里已是风吹麦浪、一片金黄。眼看着来安徽种下的头茬小麦即将丰收,他一面急着联系农机,一面又把堂弟和朋友们从200 多公里外的老家喊来帮忙。

“亩产大概800 斤左右吧,根据合同,价格能比同类小麦市场价高出3%。”麦田里,联合收割机轰鸣而过,手拿镰刀的张辉走在田埂边,不时弯腰把散落的麦穗聚拢着割回田里。

农机手在收割小麦

“不能全指望机器,那割不到的不就可惜了吗?每个穗子上都有小麦呢。种田人就是这样,对不对?”张辉说。

对张辉而言,种地是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种田多自在,现在都是机械化作业。风调雨顺的年景,我们种田确实比较快活。”他说。

(汤 阳 戴 威)

摘自《安徽日报农村版》

浙江全面启用养殖场管理码

依托智慧畜牧业云平台,打通养殖全链条,统筹生物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核心指标,动态生成“一场一专码”……最近,浙江省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视频会召开,提出将在全省全面启用养殖场管理码。

据介绍,养殖场通过每日更新存栏、能繁母猪、当日出栏、当日死亡4 类基础数据,叠加生物安全合格率、死亡率、抽检合格率、抗体合格率、生态环境达标排放、畜产品质量安全等核心指标,就能动态对应生成绿码、黄码或者红码,分别提示养殖场低、中、高风险,实现“一码知安全”。如果养殖场指标变了,或者信息不按规定填报更新,养殖场管理码就会随之转色,从而及时反映安全风险。

据统计,养殖场管理码目前已在浙江金华、衢州等试点地区494 个养殖场开展使用。借此,管理部门能实时动态掌握和分析辖区内养殖和安全水平,摸清基本盘;强化生猪死亡、出栏等末端管理,通过常态化运行倒逼检测等工作到场、到点。同时,“绿码”养殖场可以在检疫申报、流通监管、政策扶持等环节一路通行,通过“亮码”直观展现交易双方安全水平。

此外,会上提出,浙江将推动养殖由传统的养殖场向资本、技术、资源集约的“养殖工厂”转变。目前全省已规划建设121 家新建万头猪场,新增产能700 余万头,其中建成40 余家高标准的“楼房猪场”。

(许舜达 方问禹)

摘自《农村信息报》

一颗荔枝助摘贫困帽

“所有的荔枝都已经被预订了。”望着家里大片的荔枝林,高丽娟笑着说。位于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湾塘乡的荔枝地里,已经挂满青绿带红的果子。“今年收成应该不错,产量估计至少5 吨。”

屏边县是云南9 个未摘帽贫困县之一。当地高山坡地多,海拔落差大,再加上日照充足与丰富水资源,是种植荔枝的宝地。

湾塘乡种植的荔枝主要是“妃子笑”。这个品种的荔枝果大核小、肉多味甜,一直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在早些年,受限于技术难题,湾塘乡荔枝种植基本上被外来公司承包,荔枝种植并没有普及至普通农户。

为帮助群众增收创收,屏边县政府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荔枝,通过资金帮扶购买种苗,并以政府购买服务、行业部门技术培训等方式,请技术员指导农户如何种植荔枝。为保证荔枝品质,湾塘乡政府还分发了2000 多台灭虫灯。

“以前家里就种点儿苞谷,刚够吃口饭。”2013 年被划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高丽娟和丈夫罗光清便报名参加荔枝种植技能培训,学习荔枝种植技术。不同于其他水果,荔枝种植需要精细管理,但这对有种植经验的高丽娟夫妇来说并不难。从修枝施肥到疏花疏果,高丽娟两口子学得快,荔枝种植规模很快从开始的300 棵增加到1500 棵,实现脱贫摘帽。

以前高丽娟家住在半山坡的老寨,而果林地在山谷地带,距离远。两口子经常往返就要一个多小时。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2017 年,高丽娟一家搬至沿溪村安置点,距离自家果林不到1 公里。“现在我们俩还能照看得来。”高丽娟说,等到进入为期两周的采果期,两口子根本忙不过来,还要雇人来帮忙。“果子虽然是分批采摘,但量太大。”

“2018 年以前,乡上的荔枝基本上都是销往省内。”湾塘乡党委书记李兴也说,随着越来越多的荔枝树逐渐进入挂果期以及电商发展,湾塘乡荔枝开始逐渐销往外省。

目前,屏边县种植荔枝面积已达到6.6 万亩。据了解,屏边县还积极发展枇杷、香蕉等其他水果产业,及以杉木、砂仁为主的绿色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实现全县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8 万户,做到村村有林木、户户有果树、家家有畜禽。

(彭韵佳)

摘自《河北农民报》

猜你喜欢
荔枝
岭南荔枝红
吃荔枝
荔枝养生药膳
荔枝也是养生好果
Fruit of the South
不只是美味
荔枝红了到灵山
ЛИЧИ: ЭКЗОТИЧЕСКИЙ ТРОПИЧЕСКИЙ ФРУКТ
千里采荔枝的鹤
“阿义”和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