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海岩 编辑/苏二
夏海岩
上海市中医医院肾病科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内科、肾脏病专科工作近30年。擅长慢性肾炎(蛋白尿、血尿)、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尿路感染、泌尿系统结石(非手术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尿失禁及肾虚等亚健康人群。
夏季在中医理论中分为夏(立夏至大暑节气)与长夏(夏至至处暑节气)两个季节。从今年6月21日夏至开始,是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所以湿为长夏之气,长夏多湿病。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又称湿邪,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
盛夏时节,气温高、湿度大,给人以闷热难受的感觉。在自然界多雨或潮湿的环境下,因汗出湿衣,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致外湿,使正气虚弱、体质湿盛的人发生疾病。
脾主运化,有运化水湿的功能,或因暴饮暴食,或饮食不当,进食过多油腻、甜食,吃了过多的生冷食品,或过度劳累、思虑过多,体虚消化不良,导致脾不能正常地运化,使水湿内停,致内湿。
外湿和内湿是既独立又相互影响,虽有不同,但两者的临床表现有共同特点:湿在上,自觉头重如裹,昏蒙眩晕;湿在中,则胸腹闷胀,食欲不振,口淡无味,口甜、口腻;湿在下,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混浊,妇女带下稠浊。
湿邪引起不适,食物祛湿为辅,只有治疗才能祛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治疗。芳香化湿:苍术、藿香、佩兰等。利水渗湿:薏米仁、茯苓、冬瓜皮等。健脾化湿:生白术、炒山药、白扁豆等。苦温燥湿:制半夏、制南星、陈皮等。达到药到湿除的目的,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让人适意地度过“湿答答”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