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蓉
(上海老年大学 研究室,上海 200011)
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老年教育规划(2016—2020年)》提出:“以扩大老年教育供给为重点,以创新老年教育体制机制为关键,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为目的,整合社会资源、激发社会活力,提升老年教育现代化水平。”[1]为落实这一要求,进一步扩大老年教育供给,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老年教育需求与老年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提升老年人的学习品质,自2016年起,上海市率先开展了老年教育社会学习点建设的实践探索,旨在通过鼓励多元社会主体参与老年教育,增加老年人学习场所,满足更多老年人的学习需求。社会学习点建设相关工作由上海市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小组办”)负责整体规划、分层推进,2016年开始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如期保质保量完成了“十三五”规划所提出的相关目标。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是政府主导老年教育的有益补充,增加了参与主体的多元性,丰富了老年教育的形式内容,在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的时代背景下,多元社会主体参与使老年教育从单一的政府承担转变到以社会多种主体承担。本文所说的社会力量(多元社会主体),包括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从社会治理角度看,社会组织参与老年教育有利于提升老年教育的服务能力和学习资源水平。
当前,中国老龄化趋势进展迅速,按照国家人口统计局最新统计,2018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67亿,占总人口的11.9%,比2017年上涨0.5%。预计到202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2.48亿,占总人口的17.17%。2050年前后将稳定在3亿—4亿左右。上海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2019年,全市老龄人口占比19.58%,已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广泛而深远,现有老年教育机构的数量、规模、基础设施、办学经费、教学手段、办学水平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和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的需要。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2017年的统计数据,在经历30多年发展后,全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在校学员约814万,入学率仅占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的3.49%。老龄人口增长幅度远大于老年大学学额增长幅度,这种“剪刀差”还将进一步扩大。
在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老年教育的办学模式主要是政府投资型,即办学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近年来,我国老年教育突破了原有格局,“已经形成了政府投资办、企业投资办、社会团体组织投资办、个人投资办等多渠道、多层次的办学格局,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教育体系,标志着我国老年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2]
《上海市老年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总结“十二五”上海老年教育成果与经验基础上,进一步要求“提升老年教育服务能力、提升老年教育社会活力、提升老年教育学习品质”,[3]提出了“老年人学习场所倍增项目”,即要培育建设300个老年教育社会学习点、500个居村委学习示范点、新增100个养教结合学习点和100个养教结合标准化学习点(以下简称“三类学习点”)。[4]
体制机制问题是解决老年教育各项问题的关键,叶忠海教授认为,要“创新发展体制,以多种模式融合社会资源”,“创新发展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5]在相关体制和机制论述中,专门提到了“上海经验”。上海市教委终身教育处和市小组办从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方面多措并举,确保《规划》相关要求落到实处。
以《上海市老年教育“十三五”规划》的原则为主要政策依据。《规划》明确提出,发展老年教育要秉持“在学习中养老”的理念,将对学习的倡导变为发展老年教育的实际行动。《规划》所指出的“三个提升”(“提升老年教育服务能力;坚持社会多方参与,提升老年教育发展的社会活力;倡导“在学习中养老”的理念,提升老年教育学习品质,让更多老年人享受高质量教育服务”[6])的要求,是社会学习点建设的政策依据。老年教育发展的参与人数、机构总数、学习组织数量、学习资源等四个“翻一番”,[7]是社会学习点建设的具体依据。市级层面老年教育重要文件的明确要求,建立了社会学习点建设的宏观政策扶持机制。
上海市的社会学习点建设开创了标准引领机制,即委托专业机构制定建设标准并以之为指引。2017年,上海市教育评估协会根据上海市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小组办”)的委托,研究制定了《上海市多元社会主体参与老年教育评估认证标准》,在试点的基础上,将“评估认证标准”调整为《上海市老年教育社会学习点建设指导标准》。这一标准从办学主体、办学条件、组织制度、学习活动等四方面提出了13项认可观察点,为调研多元社会组织参与老年教育的情况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参照依据。明确了社会学习点的主体条件是:具有教育培训资质的各类机构;具有参与老年教育条件的各企、事业单位及民非、协会等经社团登记的机构或其他社会组织;承担社会责任,坚持公益性原则。在较广泛范围内明确了社会学习点建设的参与主体。
制定详细流程并以之为导向。2018年,市小组办先后制订了《上海市老年教育三类学习点建设工作调研方案》《上海市老年教育“三类学习点”建设工作流程》等一系列文件,对老年教育社会学习点建设的实施流程、建设要求等作了具体规定。明确了社会学习点建设的工作流程包括组织发动阶段、申报遴选阶段、中期调研阶段、年末认定阶段。
以调研为基础,分区域进行现场指导。市小组办从2016年试点开始,每年都组织专家开展两轮对各区新申报的社会学习点按比例抽取开展实地调研。这样既能使市小组办做到心中有数,也有利于对各区和各社会学习点的现场指导,使基层了解建设要求和方向。
社会学习点建设采用以市小组办为龙头、以区小组办为依托的实施方式,全市16个区的区小组办在区级政策制订和实施、标准落实和体系建设、工作协调与推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以来,各区小组办纷纷出台政策性措施,完善建设运作机制,保障社会学习点建设有序有效进行。一是工作市、区对接机制:全市大部分区对照《规划》《标准》和《实施意见》,结合本区实际,制定区域推进社会学习点建设的相关文件,把理念思想、任务指标、建设流程、方法措施细化到社会机构,保证“倍增计划”在数量上能提前完成。二是质量建设对标机制:(1)组织培训。各区小组办紧扣三项建设《标准》,精心组织,落实落细各项具体实务,通过多种形式培训,准确把握《标准》要求。(2)重视过程。宝山区领导亲自指导,将三类学习点建设纳入区老年教育年度工作计划,按进度要求推进工作,体现了“稳扎稳打、步步推进、项目落地、扶持有力”的特点,增添了参与老年教育的社会组织的信任感。(3)针对指导。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区小组办重视街镇老年学校的功能发挥,重视老年学校对社会学习点创建的指导帮助,校点联动已经成为一大亮点。三是中心工作衔接机制。许多区自觉地将社会学习点建设与区域街镇的为老服务事业、社区治理项目、道德文明建设、学习型社区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等中心工作有机衔接,无缝对接,实事实办,大大增添了学习点的建设魅力。
分阶段实施,注重稳步推进。社会学习点作为新生事物,许多概念需要逐步厘清,各项举措也需经实践检验不断创新和完善。市小组办提出了分阶段稳步推进的要求,初期制订了《上海市老年教育社会学习点评估标准》,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上海市老年教育社会学习点建设标准》。五年规划要求完成300个社会学习点的建设任务,将这一任务分解为三个阶段:一年试点;三年完成总任务数;第五年做提炼和增量。每一阶段都召开有相应侧重点的专项工作推进会,不仅邀请了市教委分管主任亲自参加,各级老年教育管理部门的主任、联络员等也都参加了相关的培训、研讨会议,上下结合,建设工作分步推进,指标任务和要求明晰。这样的安排立足区县实际和老年教育发展的实际。随着任务的逐步完成,各级老年教育管理部门和参与老年教育的社会机构也加深了对老年教育的认识,产生了许多创新的做法,最终完成了预期目标。
引入评估,促进建设。以评促建设,以评促提高,是全市不少区小组办推进社会学习点建设采取的有效举措。由第三方评估组织或由本区老年教育专家对社会学习点开展的年初申报遴选、年中调研指导、年末评估验收形成系列,既符合市小组办规定的工作流程,又在区域内营造了“你追我赶创示范、保质保量争先进”的良好氛围。闵行区、崇明区、黄浦区、奉贤区、徐汇区等小组办组织开展对社会学习点申办单位的区级评估或年审,通过专家实地评审和指导,区小组办能够掌握社会学习点开展老年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及时总结巩固优点,解决存在问题,以评促建,加强对学习点工作的指导、规范,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学习点建设工作的有效性。
1.各级领导重视,扎实推进创建工作
区级小组办、政府相关行政部门和相关老年教育机构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社会组织参与老年教育。
在建设过程中,多数区教育、民政相关部门和区小组办都能按照要求认真落实社会学习点创建工作,这些区召开专项会议布置督促,行文落实本区相关工作要求,在推动社会学习点创建基础上撰写区级工作汇报和汇编本区各社会学习点申报材料,区教育、民政、小组办领导与学习点主要负责人共同出席调研汇报会并精心准备了汇报材料。
徐汇区教育局颁布了《关于建设徐汇区老年教育社会学习点的实施意见》,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对社会学习点建设的宗旨、申报、审核及评估标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同时,为进一步鼓励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参与老年教育,将“开展社会公益服务”作为对民办教育单位进行信用等级评估的重要加分项,纳入了民办机构的信用平台。静安区对接市小组办工作要求,出台了《关于建设静安区终身教育社会学习点的实施意见》,为社会学习点的建设工作在组织制度上提供保障。
2.出台政策,予以经费扶持
“老年教育具有公益性,体现为消费上一定的非排他性和有限的非竞争性,以及供给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性和义务性”。[8]老年教育公益性在社会学习点建设标准中非常明确,对社会组织或企业来说,经费扶持成为了老年教育社会学习点建设的必要条件。市小组办和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制订了《关于对已挂牌社会学习点进行扶持奖励的工作方案》和《关于对已挂牌市级老年教育社会学习点进行扶持奖励的实施通知》,并对通过验收评估后挂牌的104个学习点进行了奖励,每个机构奖励1万元,直接由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下拨至各机构账户。各区县也非常重视本区的经费筹措,通过不同渠道为社会学习点老年教育项目的发展提供相关支持。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1)直接予以经费补贴。徐汇区学习办根据每个学习点的招生情况给与适当补贴,以保证学习点能够持续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区政府拨付150万社会学习点建设专项经费,建立健全了“政府统筹、教育主管、社区扶持、社会参与”的社会学习点管理体制。区学习办还为每个学习点购买了场地险,以保障老年人在校学习期间的安全。崇明区学习办通过多方协调,争取到了部分三类学习点建设经费,分两批下达各学习点,全年共计下拨92万元用于三类学习点建设。静安区在专项拨付社会学习点建设经费的同时,制定了《社会学习点合作协议书》,用于保证经费下拨及使用流程的标准化。
(2)予以项目购买服务。松江区佘山镇老年学校与镇内的九曲创意工坊以购买服务模式签订合作协议,明确权利义务。按照“公益为主,适度补贴”的原则,对办学过程中发生的经费实施“一班一结,按实结算”的办法,确保学习点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不影响正常运行。
(3)予以实施项目奖励。黄浦区小组办以协议的形式和学习点签约,明确工作内容和经费使用范围、经费使用要求。按每个街道社区学校2万编制预算,用于奖励社会学习点优质课程,该经费由社区学院预算,根据各个学习点提供的项目及执行的情况,经评估机构评估后给予发放。宝山区对各类学习点都给予资金支持,其中对每个社会学习点给予1万元资金扶持。采取“依据协议方式购买服务,根据考核结果拨付奖励经费”,将项目实施效果与经费支持挂钩,保证了资金的使用效能。
3.创新思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创建老年教育社会学习点需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多区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建立社会组织参与老年教育的长效机制。从社会学习点的培育选拔到运行机制的建立,从激励扶持举措到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落实到位,奠定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基础。大多区都采用了分级培育、分层推进的工作方法,筛选出区级学习点,再培育出市级学习点。在机制创新上各区都有一些比较好的做法。
(1)黄浦区着力形成各类社会实体协同参与的“三社协同”社会学习点建设机制。由黄浦区社区学院、上海黄浦区茶文化协会、上海老上海茶馆有限公司三家不同类型的社会实体,协同参与黄浦区茶文化协会老年教育社会学习点的建设工作,以便能获得更多的专业指导、资源配给以及经费支持,保障社会学习点建设的长远发展。
(2)崇明区、黄浦区、奉贤区、徐汇区等对社会学习点进行了区级评审,崇明区还组织了专题培训。通过专家实地评审和指导,区小组办能够掌握学习点开展老年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及时总结巩固优点,解决存在问题,以评促建,加强对学习点工作的指导、规范,进一步提升学习点建设工作的有效性。
(3)徐汇区在社会学习点建设中形成创新建设的六个“有”理念,即政府支持有力度、课程建设有特色、过程管理有监督、经费支持有保障、推进合作有项目、宣传发动有广度。将“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提升老年教育服务质量”的工作目标落到实处,同时,成立了“老年教育社会学习点办学联盟”,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彰显特色”的宗旨,促进社会学习点之间抱团式发展,让社会学习点各项工作通过大联盟的平台自我管理、自我运作,打造区域内老年教育社会学习点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了社会学习点工作“政府统筹、联盟运作、协同治理”的管理新模式。
4.对照标准,注重落实
一些区在创建过程中注意规范社会学习点运作,对照“标准”推进工作。
(1)松江区建设学习点以“标准”为基础,在各个推进阶段把控不同工作要求,突出形成五个“重点”,即“组织发动重落实、申报遴选重择优、中期培育重指导、创建过程重服务、年末认定重特色”。一是制定细化标准。区小组办根据《上海市多元社会主体参与老年教育评估认证标准》的13项观察指标,制定了区级实施意见,对上述认证标准与观察指标进行进一步分解细化,各学习点也制定了相关的执行标准。二是开展“标准”的培训。区小组办对每个街道镇老年学校的专管员进行了培训,解读《上海市多元社会主体参与老年教育评估认证标准》与区实施指标。
(2)嘉定区依据“履行社会责任,突出社会性和公益性要求”选择社会学习点。以“标准”为指导,按设施、课程、教师等方面的条件,有针对性地遴选社会学习点,在此基础上组织专题培训,提高社会学习点办学水准。
5.打造品牌,提升品质
一些区注重打造学习点品牌效应,提升老年教育学习品质。有些区选择有一定特色、符合市民学习需求的社会资源,将这些社会资源培育成老年教育社会学习点。这些社会主体有开展老年教育的办学意愿,在场所、课程、师资方面相对成熟。在开展社区的老年教育活动中提供社区教育公益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举办、开展和参与各种社区老年教育活动,成为公办老年教育办学网络的有力补充。如嘉定区探索整合区域内文化,形成具有“教化嘉定”特色的社会学习点建设,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双拥艺术培训基地,让更多老年人享受高质量教育服务,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与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
各区社会组织参与老年教育的时间普遍都不长,除了一些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外,多数都是刚刚入门,其中一些办学成效突出、比较规范的社会学习点背后,都有区级老年大学、街镇老年学校、成人学校发挥着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制定区创建工作安排,遴选推荐学习点,帮助学习点制订教学计划、制定规章制度、组织教学与各项专业服务工作。2018年,普陀区老年大学为社会学习点提供了系列专业支持服务,参与了专家遴选,明确专人进行现场走访、逐家指导、参与材料撰写、活动展示等。
1.提炼出一定的服务理念
松江同舟社会学习点在工作中坚持三性三度,即“公益性、整合性、趣味性”和“学习热度、学习温度、学习深度”,积极探索社会学习点服务社会的工作模式和实现途径,努力为老年教育作贡献。
不少社会学习点还在实践中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的老年教育服务理念,有多家社会学习点在建设初期进行了老年人学习需求的专项调研,从健康保健、休闲娱乐、实用技能、家庭与人际、社会与政治、自我实现与生命意义等多维度开展需求调研,通过发放问卷、走访实地考察、交流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获取老年居民在教育养老方面的需求,并依据调研结果,结合区域特色,科学地设计和调整所提供教育服务的内容。如徐汇区青果巷子传统文化促进中心提出公益导师年轻化、公益课程体系化、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四化理念。
2.社会组织积极主动参与老年教育,发挥优势,形成特色
社会组织响应政府要求,发挥优势对接老年人需求。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不少社会组织参与到老年教育中。其提供的教育服务有如下类型:
(1)以自身主营业务优势项目参与。如虹口区的上海精武体育总会“精武武术”“精武体育”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着公益性的原则,精武体育总会利用自身独特的教育资源为社区居民中对传统武术技艺感兴趣的老年人开设普适性的武术课程和活动,在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同时,亦能增进邻里关系,促进社区和谐,为上海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贡献力量。
(2)以民非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参与老年教育。这种类型比较多见。徐汇区博学科技进修学校是一家专业从事青少年英语培训的民非办学机构,教学设施设备齐全,规章制度完善。拥有300m2各种不同面积、功能的教室,能够满足不同类型课程的需求。针对老年人的学习需求,该学校聘请了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热忱为老年人服务的教师,开设了旅游英语、形象设计与化妆、插花、朗诵和工笔画五个班级,坚持快乐教育的原则,在教好知识的基础上全方位为老年学员提供服务。
(3)以场地、教育服务等资源参与老年学习。普陀区当户书画院是一家在文化系统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多年从事中国书画的创作、研究、交流等相关服务。2016年就曾和浙江省遂昌县文化馆、普陀区老年大学和普陀区石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主办过《五美遂昌》老年画展。2020年与石泉社区学校合作开设了山水粉墨画研究讲座、书法研究班、国画基础班等课程,凝聚了一批老年书画爱好者,积极为老年人提供灵活多样的教育服务。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与探索,上海市老年教育社会学习点创建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中国老年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上海市在“十三五”期间提出了实现老年教育参与人数和比例双提升的要求,计划“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广泛、社会参与、资源融通、灵活多样、优质均衡、充满活力的现代老年教育体系,实现参与老年教育的人口达到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40%”。这一目标对老年教育的覆盖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有的老年教育机构在服务能力和容量上都有限,多元社会主体参与使老年教育在服务人群的数量上有了明显提升,扩大了老年教育的覆盖面,仅2019年一年,享受社会学习点老年教育服务的老年人就达93万人次以上,超过了上海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的18.7%。
表1 上海市老年教育社会学习点统计表
部分社会学习点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既有短训讲座、系统课程,也有网络学习、团队学习、体验式学习、参观学习等,优化和创新了老年教育的模式。
宝山区在社会学习点建设中体现创新特色,学习形式除了参观、讲座、培训外,还拓展了主题巡演、非遗传承、线上渠道、线下服务、手工体验等。
松江区春申君祠社会学习点立足传统文化,打造以“体验、学习、回顾”于一体为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志愿化、形象化、品牌化”的“四化”工程,结合区域特色,提升老年教育质量,丰富学习内涵,打造老年教育学习品牌。
普陀区凤翼社区公益发展中心是一个“慈善性”“公益性”民办机构,相关政府部门以购买服务的形式支持其发挥作用,该中心在服务模式上开展送课程、资源、活动、信息、志愿者进养老机构的“五送服务”,承担了区内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多种学习活动。
金山区山阳镇老年社会学习点在办学中勤于思考,探索内容有:一是探索学习内容的特色;二是探索社会学习点的支持机制,包括教学工作指导机制、助学志愿者参与机制、资源整合机制等;三是探索政府经费支持的必要性及路径。
黄浦区注重提炼老年教育社会学习点管理经验,在2017年提出“六基创新”(基于经验的创新、基于现实的创新、基于科学的创新、基于管理的创新、基于平台的创新、基于成效的创新)的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如着力形成不同类型的社会实体协同参与的“三社协同”社会学习点建设机制,组织对社会学习点进行了区级评审,以评促建,将“六基创新”做到实处。
闵行区上海翰林匾额博物馆每周两小时的中国匾额、茶文化、木珠药理等文化讲座,目前已举办了27次;浦东新区的小伙伴教育培训公司推出禅绕画教学,以独立绘制禅绕曼陀罗为教学目标,讲授二十余种禅绕画的基本元素及作画技法。
浦东艺术宝贝社会学习点开发了倾听老人故事、爆米花剧团演出服务等课程,提升了老年人的幸福力、沟通力等,促进了老年人形成健康快乐心态,体现了老年教育的满足精神文化需求、艺术审美、益智健体、人际交往、创意创新、价值体现等六大功能,思路和举措都具有极大创新性。
宝山区陶瓷科艺馆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方式,设有展示、体验、讲座、课程等四类学习形式,为很多养老机构送教上门,学习课程有体系、学习内容有特色、学习形式多样化,受到了广泛欢迎。
上海市老年教育社会学习点作为新生事物,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产生了很多好的做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类学习点中的社会学习点属于新生事物,各社区在建设老年教育社会学习点过程中都非常重视顶层设计和政府支持,一方面对接“十三五”规划和市教委、小组办等相关文件的要求进行整体规划;另一方面,结合本区的情况,作了调查研究。同时,徐汇区、虹口区等将社会学习点建设作为政府实事项目,用文件的形式予以发布。
社会学习点建设工作的推进需要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的不断创新。一是服务平台创新,如静安区建立了社会学习点招生和宣传的APP平台。二是招生路径的创新,很多区把招生纳入了老年大学的招生中。三是合作方式的创新,这是政府和社会机构的创新,部分区采用协议的方式约定,用政府购买方式支持,用第三方评估的方式对社会机构的老年教育相关工作进行评价与导向。四是建设路径的创新。将老年教育社会学习点建设工作和其他工作相结合,提升社会学习点建设的能效。如闵行区将社会学习点建设和邻里中心相关工作相结合,综合开展社会学习点建设。
各区在建设过程中,加强宣传,积极倡导全民参与和认同老年教育社会学习点建设。既通过各类平台的宣传让老百姓了解社会学习点的开展情况,又注意通过各类媒介调动社会机构的积极性和认同,提升社会学习点建设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从老年教育发展本身的管理特点来看,老年教育具有“社会的参与性与政府的扶持性”[9]的重要特点,因此,“老年教育有着更多的社会公益色彩,社会各方面和教育机构必须积极参与到老年教育事业中来”。[10]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体现了老年教育的责任担当。社会学习点建设的提出,是把企业等社会力量的责任担当、为老服务的情怀与企业发展需求结合在一起。企业、社会教育机构等之所以积极参与老年教育,首先是将其看作是一种责任,也有对老年人的情怀。还有一些机构是看到了社会市场的需求,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当前由于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老年教育资源稀缺,“一座难求”已成为老年教育领域引人注目的热点问题,其中资源稀缺是重要原因之一。老年教育的资源稀缺包括课程的稀缺、教学方式的稀缺、场地的稀缺。社会学习点在参与老年教育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些优势的课程,创造了新型的服务模式和学习方式。不同机构从路径、方式上,把优势项目和老年人的需求相对接。很多社会机构主动调研老年人的学习需求,选择老年人所需要的课程,以自身优势参与老年教育,形成精品课程,体现课程的对接;着力寻找公共服务机构比较缺少的项目作补充来错位发展。这种参与,是解决老年教育资源稀缺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体现了老年人的需求、公共教育机构的资源稀缺、社会学习点的优势三者结合。
社会学习点通过几年的建设逐步形成了有特色、可推广的服务模式,如送资源进养老院、以场地资源参与拓展老年教育的学习形式、“体验、学习、回顾”于一体的教学模式等。
老年教育社会学习点的建设,在作为新生事物出现之初是适应老年教育服务对象激增的一种形势需要。从长久看,这是社会转型的必然,一种开放性的社会治理结构必然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这也是社会组织的契机,能完善自身、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身的终极价值;这还是老年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不仅是得到了“量”与“质”的提升,也获得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创新发展,真正实现了与社会发展合拍,成为社会文明进步、和谐发展的历史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