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秋萍,韩振燕,曹 永
(1.江苏开放大学,南京 210036;2.河海大学,南京 211100)
近年来我国处于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8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49亿,占总人口的17.9%。[1]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将达3亿,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老年人口数量之多、发展速度之快让社会面临着“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严峻挑战,人口老龄化消耗了社会资源、消解了经济红利,给社会各系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人口老龄化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必然趋势,解决老龄化问题不仅关系到老年人自身,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提出“积极老龄化”的规划,强调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也提出要使老年人的宝贵学识和丰富经验能老有所用。[2]科学有效地应对养老压力,变压力为动力,在实现“消极老龄化”向“积极老龄化”转变的过程中一个战略性的重要举措就是树立老年资源价值观,扩大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开发与利用老年人力资源,而实现目标的重要因素和推进路径则是老年教育。 本文将从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有效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目标入手,重点研究新时代老年教育调适性发展的关键与策略,探索其发展的新思维、新路径。
对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要解决对“老年人力”的认知,认知和理念的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老年群体的特定属性决定了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礼记·曲礼》中言:“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 传统农业社会将人接受教育的时间定位在20岁之前,他们秉持的是“年轻时学习,成年后工作,年老时休息”的片段式人生观,[3]认为老年人拥有丰富的经验,是社会的“财富”。现代社会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与传统农业社会不同的是靠经验已经无法完全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知识、技能爆炸式的更新,很多老年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适应现代的生活。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老年人的价值逐渐边缘化,老年群体有了创造新价值的内在需求。
现代社会对人成年期以后智能方面研究的成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虽然智能之中的流动性智能,如短期记忆、概念形成、抽象推理、信息处理的速度等方面会有下降,但结晶性智能,如语言能力、算术能力、判断力等却上升,尤其是受教育、学习、经验等社会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智能有的直到高龄依然上升。[4]
近年来,国际上提出的“老年人力资源”论实际上就是肯定了老年人具有继续创造的能力和价值。老年人具有更丰富的生活经验、更广阔的人生阅历、更熟练的技能,这些“退休”生产力完全可以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这样不但可以改善个体人的老年期状态,也改善了社会发展的条件,老年群体的创造性价值是一种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性资源。[5]
但人创造力的形成伴随着人的整个社会化过程,仅仅依靠在青少年时期的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成年后的教育,其中包括老年期的教育,通过完整一生的教育,最大程度地开启人的创造力。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从出生到死亡是一个渐进的、成长的过程,他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以一个主要危机为特征,主张个人在不断克服各个阶段所遭遇的危机中实现自我成长,并暗示了人生最后阶段面对死亡、超越成长的可能性。[6]老年群体并非“特殊群体”,他们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有机构成,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积极性。新老年群体在经济上更加独立,一般拥有独立的住房,普遍享受了国家的养老、医疗以及其他各类社会保障,经济上表现出来的养老主动性、能动性增强。同时,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的能动性还表现在当社会需要时,他们通过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而不是被动等待社会的选择,完全具备了主动适应、自我变化的能力和特征。
终身教育理论认为,只有教育才能永无止境地从智力、情感和想象等方面调动人类的全部能动性。[7]
充分、全面而自主的发展是人的本性要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本性要求越发强烈且个性化发展的特征越发明显。新时代老年群体的能动性也决定和扩大了他们发展性的要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老年群体同样适用,新时代的老年群体对被动、依赖养老的生存性需求减少了,对生活质量、人生价值的要求增加了。他们不再满足于维持基本生活,期待从退休后的孤独、寂寞、失落中回归社会,参与社会生产活动,产生了应对、表现、贡献、影响、超越的特有老年需求。他们追求精神情感的满足,重视身体和心理健康,关注社会参与,努力创造新的个人和家庭生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现代社会随着信息化的注入,知识、技术更新的速度和频率越来越快,老年群体生存与发展的出路和其他年龄层次的人们一样,同样是接受教育。
整个社会是一个群体的集合,群体的构成和更替带来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老年群体的规模、结构和更替是一种客观存在,形式上是一代又一代老年人的替换,实质上却是老年人的变化、社会的变化、老年人与社会互动的变化。[8]老年人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取代的社会价值,因为拥有成熟丰富的经验、智慧和技能,仍然是这个社会整体人力资源的一部分,他们同样追求自我、权利、价值,渴望从边缘化走向主体,全面参与社会发展,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我们要从社会化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角度重视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老年人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老年群体的属性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新时代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老年人力资源有其独特的价值,一是老年人具有成熟、智慧的典型特征,在社会发展中可以起着掌舵、压阵、调节、扶持、指导等作用。[9]二是老年人是长者,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老年人在基层开展工作时可以起到重要的协调、稳定作用。老年资源和生产潜能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无疑对缓解社会和家庭负担、矛盾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全社会要转变老年价值观念,从“财富论”转向“资源论”。而人力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则需要通过培训、再教育扩大原有价值或获得社会所需要的新价值。老年人力资源完全可以通过老年教育实现量的扩张、质的提高,[10]这是新时代对老年教育的新要求,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因素和推进路径。
有需求才会有发展动力,回溯世界老年教育发展,凡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得好的国家或地区,老年教育发展也比较好,二者之间相辅相成。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需要通过以适应老年个体发展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素养培育等老年教育方式,挖掘老年人的潜力,提升能力和信心以胜任新的工作岗位。老年教育的发展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保障,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为老年教育提供了发展的动力。
国外很多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政策和措施值得借鉴。近年来韩国和日本重视老年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出台了各类政策促进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已经渗透到社会服务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的重要劳动力资源,甚至有的领域主要工作者就是老年人,比如出租车司机。老年司机对生命的感悟更深,可以保障乘客的安全,同时司机的工作也不会消耗太多的体力。符合岗位基本要求的老年人只需要进行一些如行业及企业制度与规则、职业规范与素养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即可上岗。这些国家在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过程中,把社会福利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老年教育结合起来,把老年人安置在最适合他们的领域,开创了积极老龄化的先河。
我国当代的老年群体,国家和社会完全可以通过教育体系的完善去适度开发并利用这个群体,转“老年负担”为“老年红利”。目前我国也有很多社会领域期待老年群体的助力,比如“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期望中的人口堆积现象并没有出现。国内很多学者对二孩生育意愿进行了广泛的调研,生育意愿处于较低水平,大城市职业女性则更低。韩振燕教授(2017)通过调查发现,67.89%的城市育龄女性没有生育二孩的意愿,其中46.27%的女性是因为“抚养压力大,教育难”。由此可见,对二孩的抚养压力和教育问题是导致将近半数的育龄女性不生育的重要原因。[11]未来几年国家还会面临“全面二孩”带来的人口增长的社会负担,如入学、入托等。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困境中,我国拥有2亿多人的老年群体完全可以发挥出他们应有的作用,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更加具有责任感,会更好地保护孩子的生命和成长。相关部门完全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开发出新的适老就业岗位,老年人在“退休”后,可以通过老年教育更新育儿新知识、新技能,树立新理念,尽力开发潜能,为家庭和社会发挥余热。
综观世界老年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或地区,均制定了老年教育的法律、政策,以此来保障老年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美国1961年就开始制定老年教育的相关政策,1965年颁布了《老年人法》,明确规定每个州为老人提供资源和服务中老年教育的投入比重。[12]同时,美国还出台了《终身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成人教育法》等法律来保障老年人的学习权利。韩国颁布了《高龄者雇佣促进法》,日本则发布了《高龄社会对策基本法》、《老龄者雇佣安定法》来实现老年人的生产性与发展性的目标,通过多元福利保障立法、终身教育立法直接或间接地推动老年学习的深化和老年教育的改革。[13]
中国的老年教育发展也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支持,迄今全国人大、国务院、中央各部委等颁布的政策及法律法规有十多个均涉及老年教育相关内容,推动了老年教育的发展。《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要(1994—2000年)》中首次提出实现老有所学,以“学”促“为”。[14]《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老年人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发展老年教育,鼓励社会办好各类老年学校”,提出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五个老有”实现目标。[15]《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了“老年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6]描绘了老年教育的发展蓝图,为老年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些文件也都体现了国家对老年教育发展的支持和发展老年教育的决心,为依法实施老年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十多个文件里专门为老年教育发布的正式文件只有《关于做好老年教育工作的通知》和《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其他文件仅是在老龄工作中提到老年教育的一些目标、任务,缺乏明确的发展和考核指标。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一系列教育相关法律,专门针对老年教育的立法缺失使老年教育发展缺少了权威法律的支持和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老年教育的发展。老年教育的发展亟待法制、经费、队伍、舆论、基础性建设等各项保障条件,这些都需要国家加快立法、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和促进其发展和优化。我国要推进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老年教育的深化发展,必须要从制度层面上规划,通过立法对老年教育的地位性质、管理体制、发展规划、资金来源、评估监督等予以明确。[17]
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靠经验已不能完全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老年群体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们从“财富、威望、权威”核心群体变成了“弱势、被救济”的边缘群体。对老年群体的这种弱势印象直接影响了社会对老年群体的定位以及老年群体对自己的定位。基于以上影响,社会普遍认为老年是人生的最后阶段,生命随时将尽,“享受”是最常见的描述和表达。大众的老年观自然是颐养天年为宗旨,社会的整体观念如此,作为个体的老年人自然也会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他们被动地适应社会,对老年期的定位着眼于一个“养”字上。老年观直接影响到老年教育观,老年教育的内容以娱乐、休闲、保健为主,老年知识=福利知识+娱乐知识+保健知识,[18]这些知识几乎成了老年教育的全部内容。
知识经济的现代社会,新时代的老年人具有了创造、能动、发展等群体特征,他们具备了主动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积极性,努力地想要创造人生新的价值,实现老有所为。现今我国处于“未富先老”的快速老龄化阶段,社会负担非常沉重,“老有所为”已不仅仅是老年群体自身的要求,同时也是国家和社会对老年人的希冀,希望他们全面参与社会发展。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全社会要改变对老年群体的养“老”偏见,把他们继续看做是社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但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过程,“利用”则主要体现在让他们参与社会,给他们一份工作,但“开发”却重在培训和教育。“充电”已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也是社会发展对老年人的进一步要求。基于老年人个体发展性的要求,他们自己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去拓展新的生命价值。老年群体是整个社会群体中基本的组成部分,他们与其他群体并无不同,工作和受教育既是他们的要求也是他们的权利。社会老年观的转变,要求老年教育同样与时俱进,老年教育的内容不能再停留在娱乐、休闲、保健,应该扩展为:老年知识=养生保健知识+时事政治知识+科学知识+社会参与知识+文体活动知识。[19]
老年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属性,教育的本质是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所制约的,有其政治方向性。新时代的老年教育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要把提升老年人的道德价值放在首位,要强化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到老年教育全过程。[20]
老年教育要进一步确立系统的老年思想政治教育观,认真研究解决老年群体中的各种思想政治问题,积极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政策、形势、民主与法制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使广大老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1]另外,要认真分析老年群体的学情学力,不断地探索老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根据受教对象的实际情况,就近就地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各类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少一些硬灌输多一些软浸润,把文体娱乐与思想教育、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和培养改革创新意识,形成适应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道德结构和行为规范,为老年人的生存与继续发展打好基础。
在老年教育的价值取向上,社会普遍认为老年教育只要提供一些休闲娱乐、保健类的教学和活动,以丰富老年人的闲暇生活,促进其身心健康为宗旨。事实上在实践层面,也基本如此,老年教育的内容设计以居家养老、保健、休闲、娱乐为主,消闲型的学习内容是老年教育的主流。但我国的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最后一环,是我国教育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教育与普通教育本质上并无不同,同样担负着要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体提升的重任。
新时代的老年教育发展要向“赋权增能”转变,所谓“赋权”要求从法律体系上明确老年人受教育权,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营造尊重老年人拥有受教育权利的社会环境,同时培育和提升老年个体和群体的自身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创设各种条件保障老年人受教育权利的真正实现;“增能”则要求通过学习形成或增强老年人独立生活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最终实现老年人的生活及生存质量的持续改善,社会得到发展。[22]接受老年教育,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老年群体积极参与社会形势下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权利所向。
新时代的老年教育要兼顾延年益寿的“休闲性教育”和社会奉献的“发展性教育”,将二者形成一个统一体。既要满足老人对生存的享受,使老年人的退休生活尽可能的幸福、快乐;又要满足老人对自身发展的需求,既让他们的人生具有“连续性”,让他们成熟的经验、技术、智慧在社会参与中发挥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老年学习,汲取新的营养知识,释放潜能,在创造和发展中得到幸福和满足。
在“赋权增能”的要求下,老年人的综合素质教育非常重要。针对现代老年人的特征以及社会的要求,我们可以设计现代老年人的素质教育模型(图1),模型的交叉组合就是老年教育的内容,是实现老年人力资源价值的必然选择,可以让老年人的潜能得到释放,在个体发展、社会群体融合、社会发展中统一。
老年教育就是将老年人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综合统一的教育,教育成果不是以考试成绩来决定的,而是将人生最后阶段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其群体社会功能在社会整体功能中的作用,[23]减轻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的负担,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
叶忠海教授(2013)把老年教育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准老年期(55—60岁)的退休预备性教育;第二阶段是低龄老年期(60—70岁)的角色转变和潜能开发教育;第三阶段是中龄老年期(70—80岁)的再调整发展教育;第四阶段是高龄老年期(80岁以上)的自我保护和超越教育。[24]按此阶段划分,笔者认为新时代老年教育的“适老衔接教育”可以分为两部分:
1.准老年期的适老衔接预备性教育
该时期准老年人往往进入消极怠工期,对老年期迷惘、不知所措,由于心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人不到退休认知能力就严重下降,退休前就已经有退休后的角色适应问题症状,直接产生了“退休综合征”。准老年期开展适老衔接教育非常重要,我们要引导准老年人正确认识“退休”。通过适老衔接教育引导他们对未来做好规划,让他们知道退休后还可以干什么、怎么干;引导他们重新定位新的社会角色,调整好自我期望,储备好积极的心态,迎接退休的到来,无缝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角色。
同时老年教育对低龄期的老年群体承担着资源和潜能开发的重任。实施人力资源和潜能开发教育的最佳时机也应在准老年期,从宣传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上下工夫,通过教育让他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让准老年人有再次融入社会的勇气,有继续参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的意愿,也让他们有信心自主选择退休后的方向和岗位,既达到个体提升,又促进社会发展。
2.准高龄期的终极调整教育
经历低、中龄老年期后,人生会步入以“养”为主的高龄期。我们同样可以把70—80岁称之为准高龄期,这一阶段,很多继续工作的老年人面临着“第二次退休”。准高龄期的终极调整教育很有必要,此阶段人体各项机能逐渐衰退,且衰退速度加快,老年教育承担着引导他们人生最后一阶段老有所为的方式方法,根据身体状况量力而行,可以持续为社会服务,达到个体健康与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自然这部分的老年教育内容和发展程度与社会对老年不同阶段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息息相关。但准高龄期的调整教育侧重点与准老年期的预备性教育完全不同。此阶段面临着配偶死亡、亲人相继离去、肉体衰退、病痛缠身等巨大变化,很多老人产生了孤独感、绝望感,这个时期老年教育的侧重点应突出在自我保护和超越死亡。以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再次探索生命的意义,整合这一生有价值的东西,给予他们生存的理由,不消沉、不恐惧,以积极的态度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在老年教育的体系中建立完善适老衔接教育的模块和内容,是老年个体发展提升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要求,也是终身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是贯彻终身教育理念,提升全民素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通过老年教育可以增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感,提升他们服务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老年人是成熟和经验的象征,中华民族亦有尊老敬老的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协同整合发展中,老年群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老有所为,让他们继续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将老龄社会的老年人口负担转化为老年人才红利,这是老年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老年教育以此来推进社会的发展,老年教育的发展本身就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