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冬军
摘 要: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发展,体育场地、设施、专业人才的缺乏,一直是困扰一线城市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难题。上海等一线城市体育资源存在既“缺”又“闲”的矛盾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空间,挖掘资源、服务民生,政府部门也在不断采取新的措施与办法。本研究主要结合都市建筑、现代化网络、开放性社区等视角,拓展群众体育的发展“时空”性,实现群众体育需求与都市化发展的匹配度,探索上海都市化发展背景下,上海体育立体化城市构建的方法与路径。
关键词:上海都市化 体育立体化城市 群众体育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8(a)--03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北上广为首的一线发达城市,城市化发展迅速,逐步由城市化向都市化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上海的建设要“解放思想,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引领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上海市委市政府2018年1月4日公布的关于上海城市规划总体方案中明确了上海城市的性质: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随着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上海城市的城市面貌、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均发生巨大变化。
然后,都市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物质层面、经济层面的发展与群众体育文化需求、精神需求层面的错位与不匹配日益凸显。在上海都市化、国际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关注城市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需求,从制度、空间、文化等方面满足群众的体育需求,构建国际化群众体育立体化城市显得尤为重要。
1 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与群众体育发展的“共存”关系
1.1 上海大都市建设推动城市体育发展
所谓都市化,是指由乡镇逐渐变迁而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大规模非农人口聚集中心,体育城市的发展与都市起源也有一定关联性。“都市”一说源起于《汉书·食货志》,其中记载了有关我国历史上众多农业与工商业的关系及货物流通和都市演化问题,在当今社会都市通常被解读为规模较大、资源较广、人口密集的国家中心城市,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集聚之地[1]。随着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开始工业化进程,工业化的进程促进了市场与商品交易,市场经济逐步活跃,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与经济基础。西方著名体育城市不断崛起,许多西方著名城市都形成了历史较为悠久的体育氛围及著名体育赛事 [2]。从西方大都市的建设与发展的成果来看,在城市都市化进程中,从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等诸多方面,均对城市的群众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与推动作用,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推动着一个城市体育的发展进程与规模。
1.2 群众体育发展助力上海大都市建设
一个城市的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等方面的发展程度也是衡量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指标,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是提升一个城市在国际化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从目前城市体育发展比较著名的东京、伦敦、纽约、巴黎、洛杉矶等城市来看,它们不仅在体育综合竞争力方面占据世界著名体育城市榜单前排位置,同时也位于全球顶级国际化大都市的前列。上海都市化进程中,促进了城市物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进而推动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同样,城市群众体育的高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两者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
2 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与群众体育发展的“冲突”表现
2.1 群众体育空间不足
完善的城市体育场所和体育基础设施是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基本保障,也是让更多市民走出家门,走出办公室,开展体育锻炼的必备条件之一。随着都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上海公共体育空间和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已经日益显现。据相关统计,目前上海人均体育设施面积仅为1.83平方米,低于江苏、广东、北京等省市,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体育设施面积30平方米相比差距十分巨大[3]。此外,上海目前群众体育场地设施中还出现布局不合理,有效供给不均衡等现象。大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宇拔地而起,人员高密度聚集,虽然大部分楼宇都配套了公共体育场所和体育设施,但是人均体育活动空间依然欠缺,使用效率不高。现代公共场所建筑物中,能步行的楼梯大多被现代化电梯所替代,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例如快递、带跑腿、“最后一公里”等便民化服务,使得群众生活化体育锻炼环境不断减少。
2.2 群众体育人才断层
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背景下,我国近年来已经不断加强了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上海作为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体育专业管理人才、体育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体育人才队伍不断扩大,体育人才数量相对充足。然而,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城市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更新。上海群众体育复合型人才的数量有待增加,上海亟需能够适应新时期大都市背景下体育发展新常态、体育产业新形态、体育科技新业态的各类复合型体育人才。现存群众体育人才在专业复合度、年龄跨度等方面存在断层、断节等现象。
2.3 群众体育需求多元
保障居民体育锻炼的权利,促进居民身心健康是推进 “健康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基础。现代城市居民,由于工作、生活的节奏较快、休闲娱乐时间较少,缺乏体育运动与锻炼,已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重要原因。根据世卫组织2013年曾经发布的研究数据显示,缺乏体育锻炼已成为全球第四大死亡风险因素,每年全世界有高达 320万的人口因缺乏锻炼而导致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这一趋势近年来一直呈现迅速增长态势。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体育锻炼意识也在逐步增强和提高。但是,由于时间、空间、年龄层次等因素,群众体育锻炼需求的多元化日益凸顯,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与群众体育制度不完善、体育设施供给不充分、体育服务供给不均衡的问题不断升级。
2.4 群众体育合力不足
上海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已经十分重视城市体育的均衡发展,在学校体育、竞技体育、职工体育、老年体育、残疾人体育等方面,政府和社会在各个领域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和特色,但是在不同体育系统和环节间的融合发展、合力发展有所欠缺。未来,在上海国际化都市化进程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投入”和“产出”比,将会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将各个领域、各个系统、各个行业的体育资源进行互通互补,对各个年龄层次、各个群体的体育服务进行精准施测,如何将政府和社会的体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如何将5G网络、区块链技术、VI、AI技术与城市群众体育紧密结合,并实际应用,真正实现“多体互联”,发挥合力,将是都市化群众体育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3 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与群众体育发展的“协调”机制
3.1 群众体育时空拓展
在上海大都市城市规划中,应将体育基础设施作为市民“刚需”进行整体规划,为群众体育设施在城市规划中留有“一席之地”。此外,在楼宇等城市建筑物群的设计建设过程中,应该通过空间体育功能性、体育元素性设计,延展群众体育活动的空间。在上海都市化城市建设的大环境下,城市土地规划和建设的紧张趋势日益加剧,本来可用于建设体育设施的用地已经非常有限,并且其中大部分体育用地,已经用于规划和建设大型体育场馆。对于市民体育健身需求旺盛的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尤为紧张。通过体育空间与其他类型建筑空间的相互嵌入与融合,才能逐步缓解中心城区体育空间不足的问题。因此,在拓展群众健身公共空间时,需关注市民体育健身空间与城市其他类型公共空间的结合,在类型公共空间中有效注入体育元素,实现体育功能。例如,将群众体育需求与城市绿化带、社区公园相结合,实现景观打造与体育空间拓展“共赢”;与学校体育场地相结合,提高学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与城市文化场馆相结合,在居民进行文化学习之际,实现健身功能,做到文体不分家;与城市道路、广场、水域等空间结合,打造全方位全民健身公共空间[4]。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快户外建筑设施的体育化改造,实现体育设施规划与城市地上地下交通的有效衔接。城市新建社区、楼宇等需要强化体育设施配套,体育设施装备研发部门,加快研制简单方便的体育器材与装备,积极打造办公室健身房、家庭健身房、口袋健身房。注重将体育设施与市民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和柔性植入。
3.2 群众体育服务拓展
应对上海在都市化发展中群众体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在体育服务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拓展与提升,提高基于服务的精准度。例如,在群众体育服务便捷度方面,加强体育配送的覆盖面,大力推动青年体育、白领体育、楼宇体育、互联网体育、居家体育运动等群众体育锻炼新范式的推广,着力解决市民体育锻炼时间、空间紧缺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居民体育锻炼的便捷度与舒适度。在服务内容上,关注不同群体的体育锻炼需求,在政府投入、赛事组织、活动安排等方面,分类分级进行针对性安排,做到基准施策,切实满足都市进程中,城市居民的体育需求。
3.3 群众体育人才优化
上海都市化建设过程中,应大力引进和培养适应都市化发展的体育服务人才,根据都市化群众体育发展特征,在上海建筑空间体育元素延伸、体育公共场所体育服务推广、体育锻炼生活化布局等方面加大人才投入力度,提高人才储备量、优化人才配置、提升人才质量。继续加强与体育科研院所、体育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体育科研的合作力度,提高科研成果转化,切实提高都市化背景下群众体育供给的有效性。
3.4 群众体育文化拓展
体育文化产业是体育文化的实质以及精神的衍生产物。体育文化产业同属具有经济属性以及文化属性,促进群众体育文化发展,对城市经济增长、塑造城市形象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5]。根据上海城市的特点,结合上海文化品牌,积极构建 “海派”体育文化产业项目,通过体育文化品牌促进市民参与群众的热情与热度。利用上海高度发达的文化交流、体育赛事、文化艺术节、博览会以及相关的学术会议,扩大上海体育文化品牌影响力,提升上海群众体育的软实力,最终提高上海群众体育事业与上海国际都市化发展步伐的匹配度和适应性。
3.5 群众体育服务效率
为了提升都市化进程中群众体育服务效率,上海市已经开展了“15分钟体育生态圈”、社区体育配送、楼宇体育等方面的建设,在城市体育设施布局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极其有限的体育时空下,群众体育服务的效率显得十分重要。群众体育服务效率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化工程,从体育场馆到公共体育设施、从体育硬件配套到体育软服务,从城市体育规划到建筑物体育元素融入,从政府引导到社会参与,只有多方面的有机融合,合理配置才能发挥体育服务的最大效能,提升群众体育服务的效率,满足都市化群众体育多样化的体育需求。
4 结语
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是解决人类生存空间结构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上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经之路。在都市化发展过程中,兼顾体育城市建设目标,提升群众体育发展质量,也是国际都市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通过群众体育立体化城市的构建,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注入体育元素,在楼宇、公共场所建设的过程中兼顾居民体育锻炼需求,开发现代化体育服务网络终端、进一步整合体育资源,能够有效缓解现代都市发展过程中体育场地短缺等问题。通过体育配送、楼宇体育、白领体育、互联网体育的发展,能够有效解决市民锻炼时间不足、锻炼热情不高、锻炼成本高等问题,并且有效提高了社会体育服务的效率。通过建立“闲置”体育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制度,促进封闭体育资源向开放体育资源的转化。结合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契机,建立社区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群众体育立体化城市的构建,实现“多体互联”“多位互动”才能真正让生活融入体育,让体育融入生活。
参考文献
王宏江,倪京帅.都市文化视域下的海派体育文化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0(02).
戴健,焦长庚.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构建的内在逻辑与优化路径——基于上海体育名城建设的分析[J].体育学研究,2019,6(03).
郑国华.体育助力上海城市文化品牌建设[J].科学发展,2020,1(01).
向文毅.全民健身公共空间拓展研究[J].运动,2018,8(15).
李川.國际化大都市建设视阈下城市形象构建与体育文化发展研究[J].新西部,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