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问题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我国乡村文化振兴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农民主体性地位缺失,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匮乏以及发展动力不足。面临这些问题,我们要大力发展优秀乡村文化,保持当地文化特色;加大经费投入,开展文化精准扶贫;融合社会资源,增强乡村文化的开发能力,以实现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最终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关键词: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实施路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始终把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放在党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推进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协调发展,构建美丽乡村,所以乡村文化振兴是整个战略实施的重点之一。新时代我国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与进步,但由于还存在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我国广大农村的文化建设水平总体趋于低下,农民得到的精神文化享受较少,所以大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势在必行,让全体人民共同享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的丰硕成果,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新时代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性
(一)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经济增长速度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人均生产总值却比较靠后,且出现了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尤其是落后的农村地区还需大力发展。中国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是我国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真正要实现国家的富强,就必须花大力气大手笔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农村地区进行扶持与开发。我国一直重视三农问题,对农村的经济文化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入新时代,结合农村建设中新问题的出现以及短板和不足,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要着力点,加强乡村文化建设首先有利于增强乡村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先进的乡村文化建设能使农民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性文化思维来打破传统家族文化观念的限制和因循守旧的保守思维,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摈弃落后封建的思想观念;其次,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先进的乡村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农民的精神面貌,丰富精神生活,提高农民综合素养,为乡村的快速发展提供更直接更快速的动力,让农民自己为农村发展设计实践,自己创造,自己享受,真正做到振兴民族,生活幸福。这样才能逐渐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所以,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其目标就是要实现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以在乡村振兴的实现过程中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和活力。
(二)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经济社会建设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文化越繁荣发展越能促进国家的发展,同时也是国家繁荣发展水平的一个体现。我国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只有让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算做到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面临着城乡发展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城市文化建设持续繁荣发展,各类新兴文化,创意文化层出不穷,各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也紧跟人民的需求而不断增加;反观乡村文化建设,依然存在内驱动力不足,经费短缺、发展缓慢、文化资源利用开发不足等问题,只有实施乡村文化振兴,不断挖掘开发乡村文化资源,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才能带动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才能实现构建美丽乡村的目标,才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
二、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实施的困境分析
(一)城市文化冲击大,农民主体性地位缺失
首先,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仍是以城市需求为主导,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城市文化的很大冲击。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模式不断优化,尤其是以网络为阵地的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拉大了城乡文化之间的差距,乡村文化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宣传和充分地发展。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以及各种网络传媒的信息的影响,城市文化中低俗糟粕的部分文化也悄悄流入了农村地区,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遭到冲击甚至消失。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性上也出现了脱节,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和生活压力加大,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已经有很少部分人愿意去学习继承慢节奏的传统技艺,尤其是一些非遗文化的传承出現了断层,年轻人更愿意接受的是城市的快餐文化,这更加大了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差距,使乡村文化失去了主导地位。其次,乡村文化建设受城市文化输入的影响,农民的主体性地位缺失。受城乡二元制影响下,我国的城乡差距在经济文化生活上差距逐渐拉大,城市需求与农村需求也出现了较大代沟,但我国的文化建设中仍以城市消费性文化为主,虽然近年来反映比如“精准扶贫”“第一书记”等乡村题材的文艺作品数量有所增加,也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和喜爱,但文化市场上仍然以都市题材的文艺作品为主,农民被动性地接受外来城市文化的熏陶,主观上成为“城市人”,但现实的反差更容易造成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颇,不利于构建新农村乡风文明。
(二)经费管理利用不充分,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匮乏
完善的硬件设施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但前提是经费给够给足并利用到位。一方面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来说比较滞后,难以提供乡村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基础设施,这使得乡村文化的发展缺乏了动力和支撑。另一方面文化事业的发展投资大,收益慢,不具有一般投资品的特点,更多的是一项服务型事业,所以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社会力量都不够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对乡村文化的基础设施投入上,基层政府资金给予不足,资金利用度不到位,甚至把资金涌向别处。2019年中央财政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安排达到了225亿元,比2018年增加了17亿元,其中对贫困地区文化事业建设予以倾斜支持,专门安排资金16.9亿元。但由于农村地域广阔,资金实际流入减少以及利用不到位,从而影响乡村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这不仅导致很多硬件基础设施无法建成,还造成有相当一部分地区乡镇文化站的机构、编制、经费等问题得不到解决,导致基层文化队伍不稳,人民的文化创作热情度不高,一些村镇建了文化站,但活动的开展次数,参与的人数都远远不足。
(三)创造力缺乏,乡村文化发展动力不足
文化需要不断创造和创新才有生命力,才能衍生出新的内容和形式。文化又是一种隐性消费,需要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和创作团队。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着文化创造力度不够,自办文化缺乏动力的问题。首先,边远农村由于封闭闭塞,与外界交流甚少,导致一些封建迷信思想活动遍地滋生,人们另可信服传说,也不相信科学,从而思想呆板、落后,不接受新鲜事物,文化氛围死气沉沉,缺乏动力加以创造。其次,文化建设领导队伍素质不高,缺乏远见和理念,注重眼前利益和功绩,多搞形象工程,而没有注重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的基层领导认为文化建设不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于是把文化建设摆在无可厚重的位置,只做应付。有的地区经济物质条件落后,只能把重心先放在经济建设上。再次,随着农村年轻劳动力不断转向城市,使得乡村文化建设缺乏有活力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参与,从而缺乏新意与生命力。最后,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有限,社会资金融入较少,长期扶持项目较少,社会组织参与较少,这让贫困地区尤其是边远山区无法把文化建设向前推进。
三、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实施的路径选择
(一)大力发展优秀乡村文化,保持当地文化特色
优秀乡村文化是当地农民创造的文化精品,是值得保护和发扬的文化形式。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下,我们尤其要注重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间的相互关系,避免主观人为地随意改造和遗弃。首先,发挥政府的核心领导作用,从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和文化特色出发,发挥出优秀乡村文化的潜质。要做好这一点,就要发挥政府的主观能动性,全力维护传统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次,增强农民的自主性,要意识到保护和传承优秀乡村文化是每一位公民的社会责任,作为农民自己,传承和保护自身的优秀文化本身就意味着是一种使命。这也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宣传,带领当地人民参与其中。比如在地震遗址映秀,政府投资建了专卖羌族饰品的小商品街,具有羌族特色的房屋,雕塑,很好地宣传和保护了羌族文化传统,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最后,还应利用好网絡平台进行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播,增强知名度和影响力,应抓住当今社会各种直播和短视频迅速发展的机遇,传承优秀乡村传统文化,传播最美乡村风貌。
(二)加大经费投入,开展乡村文化精准扶贫
经费问题一直是困扰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所处地理位置,人口情况都不一样,这又为乡村文化的建设设置了一道障碍。中央政府的拨款实际流到基层的少之又少,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修建和相关器材的完善都得不到解决。在资金利用上,有的领导处理不当,造成浪费的现象也大有存在。面对这些情况,首先要加大政府的财政支出,继续完善基础设施的修建。当地政府要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比如成都市新繁镇依靠当地传统的泡菜、家具企业,发展了家居文化,饮食文化,并完善了很多基础设施,像文化站的修建,多种文化活动的开展。其次,提高资金利用率。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怎样利用好资金是一个关键步骤,尤其是在资金困乏,经济落后,人才短缺的山区,把每一分钱用在实处,用在最需要的领域。在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的地区,最关键的就是汉字和科技的普及,所以首要的就是教育事业。在经济状况较好的地区,要把资金投放到最有价值,且能实现当地文化产业可持续性发展。
(三)融合社会资源,增强乡村文化的开发能力
文化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文化的活力与生命力。我国广大乡村中文化的创造能力和延续能力不足,社会力量融入不充分。所以要把乡村文化长期性地开展下去,就必须要引入社会资源。一是要引进社会优秀人才,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和潜力,创造多题材的内容丰富的文艺作品,以供农民朋友提升文化品位。其次还要设计科学合理的发展理念,转变当地人们的观念,以正确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二是要引进文化企业,打造文化产业。把民间艺术文化推广到市场,把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资源、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资源予以整合和利用,打造集旅游、商业、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三是结合当地实际,创造生态人文。这主要是利用当地有利的地理资源和人文特色,在发展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的同时,体现出生态人文的特色。例如成都市新繁镇就打造了一个生态园,产景相融,既解决了农民增收问题,又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创造了一个生态环保的文化氛围,增强了文化的再生性和可持续性,为今后的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发展提供了参考的理念。
综上所述,我国乡村文化振兴在实施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进步和成效,但也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把党和国家的政策落实到位,同时加强社会资源的整合,坚持科学发展,才能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实现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李明,陈其胜,张军.“四位一体”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建构[J].湖南社会科学,2019(6).
[3]龙文军,张莹,王佳星.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解释与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19(12).
[4]崔海兴,郑风田. “三农”视角下的农村文化建设:问题与出路[J]. 现 代 农 业 科 学.2009,2(2).
[5]新华社.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专栏[N].人民日报,2018-09-27 (13).
[6]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
作者简介
邓可(1990.03—),女,汉族,法学硕士,工作单位:四川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