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立德树人成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在学科育人中拥有独特优势。小学语文学科育人要紧密结合文本语文元素,融通学生生活实际,充分发挥教师价值引领作用。要处理好学科本位与“全人”发展、选文式育人与学科育人、语文元素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立意在人,使命必达。
一、学科育人问题的提出背景
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人的健康成长应当自觉成为教育工作的最高立意。分科教学是现代学校最为广泛的教学形式,占据学生在校时间的绝大部分,必须用好课堂这个重要阵地,不仅教书,还要育人。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虽然学科育人的理念和实践由来已久,但新时代教育再次强调有其深刻的歷史和现实背景。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习总书记对学校教育工作明确提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1]
2019年1月18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陈宝生部长以《落实落实再落实》为题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改进德育工作,……渗透到每个学科、每个课堂、每个活动、每个班级、校园每个角落。”[2]
透过以上文字,我们深切体会到,新时代教育使命归结到根本就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学校教育是人的教育的主体部分,在立德树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占据着打基础、上底色的重要作用。学校教育的实现路径主要是学科教育,学科教育不仅培养学生学科专业知识,更承载着对学生进行品德素养渗透的重任,但受应试影响,导致对于教书育人使命认识的偏差,目前还存在着学科“智育”和“德育”的分离,学科育人中说教倾向严重、效率低下等问题。新时代有新使命,具体到学校德育实践,就是要深刻理解、坚决贯彻陈部长讲话精神中“改进、渗透、学科、课堂”等关键词,充分发挥学科育人的重要阵地作用,向党和人民交出“如何培养人”的优秀答卷。
二、语文学科育人的独有之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3]
语文学科课程要素基本可以分解成以下三块:一是语言学习,二是承载中华文化与文学,三是教化之功。
我这里好似可以这么分开说,但事实上,它们是紧密联系成为一体的。当我把学习语言这个元素拿出来言说的时候,中华文化与文学以及教化之功就蕴含其中。之所以要把它分成三块,不是可以分,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语文。
但问题的另外一面是,语文学科三种要素合为一体,并非就意味着没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尤其是教化之功这一块,存不存心,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效果大不一样。尽管语文教科书内在地规定了教化方向,但现实中的落实仍然需要用心和留意。必须郑重指出的是,学习语言的工具性目标是语文学科最为关键的本质规定。中华文化与文学以及教化之功,都应当落实在语言工具目标实现的基础之上,如风入林,如盐入水,强调渗透,反对说教。
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基础教育教科书有重大变革,最为显著的就是历史学科、语文学科和道德与法治学科使用统编教材,语文学科沿用多年的一纲多本成为历史。国家这一举措最核心的目标就在于,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坚持立德树人,从学科育人入手,与其他德育手段形成合力,不断提高学校立德树人水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教育人应有的贡献。
小学是人生的初始阶段,是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要及早谋划,打好基础,描正底色,扣好小学生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对于小学生人格和精神层面塑造的关键作用,在实际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树立起对于母语的深切热爱,树立起对于民族文化的强烈自信,传承中华文明最深沉的经典力量,感受革命先贤的奋斗历程和献身壮举,在心灵上烙下“中国人”最鲜明的文明印记。
三、小学语文学科育人的基本路径
小学语文学科育人从属于学科育人这个大的范畴。要切实体现学科特点,并借助学科特点,在实现学科基本任务的同时落实学科育人的重要目标。课堂、教材、教学、学生和教师等构成学科教学的基本环境,从这里出发,小学语文学科育人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路径。
(一)在言语运用实践中实现教师主导下的价值引领
语文教材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但小学生对语文教材的感受往往会受阅历和心智发展的局限而呈现出想当然的幼稚境地。这是正常的,也是可贵的。唯其赤子之心,纯正率真,最可珍惜。
学习《一块奶酪》(三年级上),学生们会对蚂蚁队长的馋嘴表现出极大的理解,甚至支持。这是他们把自己代入到故事情节后的自然表达。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理解,奶酪多香啊,那么大一块,身为队长多吃一点也理所当然,这样的观点成为主流。
这时候,教师及时引导,身为队长,思考问题应当从什么角度出发?是自己,还是团队?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洞察并巧妙引领,接下来文本写队长命令一只小蚂蚁吃掉奶酪屑就变得虚假和没有说服力。
小学生显然难以自己这样多角度思考;换位思考,也只是把自己换成蚂蚁队长,但教师可以。教师一定要及时站出来,在更高层面上,做出价值引领:团队的价值最后成为蚂蚁队长面对诱人奶酪把持住自己的最高价值依归。
语文学习要培养运用语言展开思维的能力,要培养借助文本学习言说的能力,但一个牢牢记住学科育人使命的语文教师,会在实现以上语文任务的同时,把育人使命渗透其中,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一块奶酪》上述的教学环节,就是在充分的言语运用和言语思辨训练中达成了学科育人的使命。
(二)结合语文元素,融贯育人使命
一般而言,语文元素侧重于知识建构,似乎与学科育人相去甚远。但其实不然。其最关键的原因在于,语文元素仍然是与语言息息关联的,既然关联到语言,那就必然关系到人的思想。人是会思想的芦苇,而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推敲了语言,思维直接受益。
比如说学习生字“疆”,学生在书写的时候往往把左边“弓”字里的一个“土”字丢掉,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观察,分析字形,明白字义:右边的两个“田”上下中间都有一横,那就是彼此的边界,左边的一张弓,就是说有战士守卫祖国边疆,“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让”,教师拿色笔在弓字里面加上一个“土”,一个精巧别致、理趣情趣水乳交融的教学片段就生成了。
再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講融情于景,讲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在这样高度体现文学之美的单元,如何落实学科育人的使命呢?
首先是在朗读中透过景致描写体会情感,而情感是什么?情感是一定价值观的主观体验。张继的《枫桥夜泊》抒发游子的愁思,结句中的“夜半钟声到客船”,仿佛当头棒喝,令人心生警醒,让人从个人的愁苦之中解脱升华,这夜半钟声抵达的难道仅仅是张继的那一叶小舟吗?《枫桥夜泊》千古传诵,抵达了多少迷思中的人心啊!
再次,要在比较中凸显人文情怀。巴金《鸟的天堂》,静态写景表现大榕树的旺盛生命力,不由自主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动态写景是群鸟飞舞,在描写鸟儿快乐的同时,表达作者对生命的热爱。有了这样的认知,在借助《鸟的天堂》落实静态和动态语文元素的同时,不就可以同时落实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等育人目标吗?而这样的目标实现,没有丝毫说教,它跟语文元素的落实水乳交融。
(三)深入研读教材,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搭建心灵交融的桥梁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最大的亮点就是双线组元的编排体系。哪双线?一是语文素养,二是人文精神。值得指出的是,所谓双线是方便我们更好把握教材特点,教科书的双线统一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必须透过言语表达的形式感悟向学生传达人文精神。所以,双线组元必须归结到学习者的自主建构上,落实在学生言语素养和精神拔节上。实际操作又要根据不同年段重点表现出不同的学科育人路径。
比如说,第一学段语文素养的侧重点是识字写字,初步理解句意。语文课上就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字形、体会笔画,逐步学会汉字的书写,在实际书写过程中,感受汉字的美好,涵养对汉字的情感。单篇课文的阅读,要善于抓住具体的句子来体会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比如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文章意思浅显,但蕴含其中的毛主席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以及人民群众热爱领袖、知恩图报的人文精神是不易感受到的。教学的时候,老师们就应当充分激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自己生活中口渴难耐的体验来想象文中沙洲坝老百姓缺水的艰难生活,引导学生填补文中空白:井挖好了,乡亲们再不用跑很远挑水,大家伙会纷纷说些什么呢?在这个言语训练的过程中,紧扣教材情节,活用教材言语方式、言语材料,使理解和表达、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鲜活的落实。这无疑是一个好的教学设计。
再比如四年级上册《牛和鹅》,这个单元的人文精神落脚点在于如何看待身边的事物,“角度”是一个关键词。教学过程中,教师从生活中的牛和鹅,到文学中的牛和鹅,在营造了丰富的文化氛围后揭示文中的“牛和鹅”:“我”怎么看待牛和鹅,金奎叔又怎么看待,“我”后来又怎么看待,牛还是牛,鹅还是鹅,这个世界中什么变了?进而得出世界没有变,而是“我”看待世界的角度变了,牛不可欺,鹅不可怕。这一单元语文素养的要求是学会批注以及体会细节的表现力。这两点语文素养是可以结合到一起落实的。而人文精神又可以在语文素养的落实过程中,通过学生的相互启发、思维碰撞渐次达成。结合细节,读懂批注,初学写作批注就成为通向人文精神塑造的最好选择。
(四)习作教学要立足有意思走向有意义
写作教学是语文学习中最为重要也是最困难的组成部分,同样要贴近学生心灵,立足有意思,走向有意义,落实好学科育人的要求。
文章不是无情物。阅读教学要感受作者情感,写作教学要学习表达情感。情感是一个人价值观最为核心的元素,是小学语文学科育人实践中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但小学生的情感表达通常表现为感性认识大于理性认识,形象思维优于理性思维。统编教材尊重小学生的表达特点,顺应小学生的表达方向,旗帜鲜明地把想象作文上升到与写实作文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样的编排意图需要我们语文老师深切体察,有效落实。这里面最有效的路径之一就是努力把文章写得有意思。小学生的有意思表达是常态,是最可贵的赤子之心。但一定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要忘记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尊重学生的表达,并不等同于放任学生,要在关键点及时作出指引。
比如四年级上册习作教学“我和过一天”。有学生写和猪八戒过一天,他们一起去田里偷西瓜,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停留在偷西瓜不够正能量这样的道德说教上,就会错失一篇好作文的成长。因为在这个故事里面,小学生自己并没有从道德层面来看待,他仅仅就是觉得好玩,是从童书里“猪八戒吃西瓜”转换而来的写作灵感。生活中也有不少类似的小学生“偷”事件,但绝大多数不能归结到道德层面。那么面对这样明显不够正能量但又很好玩的有意思作文,教师该如何巧妙引领呢?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师:我们正吃得津津有味呢,那农民突然来了,揪住猪八戒的大耳朵要去报告警察。这时候,猪八戒会怎么说才能救下自己呢?
生1:它会说,偷瓜不能算偷,瓜又不值钱。
生2:那不对,不管值不值钱,偷就是不对。依我看,猪八戒应当说,别吵别吵,我这就是先尝尝,果然好吃,正准备给你钱呢。
师:猪八戒哪有钱啊!
生3:有的啊。老师啊,那个猪八戒最喜欢藏钱。它就伸手从耳朵里掏啊掏,掏出了一块银子,往农民手上一扔,说:“看啊,我这不是给你钱了吗?”农民接过钱,就眉开眼笑地走了。
经过这样的引领,学生就不会简单停留在事情的表面,而是进一步思考,自圆其说,把事情从有意思向有意义方向转化。我们追求有意义,但小学生作文却往往是从有意思开始的。这是重要特点,也是我们小学语文学科育人的一个抓手。
我在说小学生作文从有意思到有意义转化的时候,特别希望大家弄明白一件事,就是要特别尊重小学生眼中的有意思,不要人为拔高。比如说,小学生写馋嘴,又想减肥,这里面是不是就没有正能量?绝对不至于。喜欢吃,那是热爱生活的表现;想减肥,那是爱美的表现。这两样,哪一样不正能量了?最伟大的正能量也并非就一定是板起面孔高高在上,道在屎溺,话糙理不糙。
四、小学语文学科育人实践中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教育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是教育的产物。人是可以接受教育的,人也是必须接受教育的。进入新时代,立德树人已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对教育的殷切期望,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4]小学语文学科育人实践要注意处理好如下几对关系。
(一)学科本位与“全人”成长的关系
人是一个整体,不会因为我们分科教学而被分成语文的张三,数学的张三,而是不同学科共同服务于张三这个受教育主体人格的、精神的、知识的自主建构。
学科育人的主张,在根本来说,就是承认人是一个立体的存在,学科育人的基本立意是发挥以学科固有特质促进人精神发育的独有之功。语文学科的育人之功必须统一在整体的育人旗帜之下。
立德树人是全国教育一盘棋,小学语文学科育人是其局部。学校德育工作是一盘棋,小学语文学科育人是其部分。小学语文课堂上发生的育人既有其相对独立性,也应有与外部环境、其他学科以及学生生活遥相呼应的自觉性。大语文的思想应当一以贯之,语文的外延应当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习作教学固然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体验,阅读教学也高度依赖学生丰富的课外阅读做支撑。我们做小学语文学科育人,不要忘记在此之外还有一个宏阔的世界,不要忘记我们所教导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二)選文式育人与学科育人个别与整体的关系
没有一篇课文是孤立的,没有一次成长是偶然的。阅读教学必须“瞻前顾后”,习作教学必须“左顾右盼”。新时代统编语文教科书学科育人是整体建构的,每一节语文课与外在的现实生活也总是息息相关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宏观总要求之下也有分年段分类别的下位目标。所以,统编版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先生每到一地,总很关心老师们教哪个年级,如果是教三年级,他会再问一句,一二年级的教科书了不了解,四五六年级的教科书又有哪些语文要素和人文精神目标设定。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在乎老师们有没有整体把握全部教科书的意识,有没有真正知道自己所教学的这一年段、这一单元在整体框架中的具体位置。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一叶障目之下,统编教科书的宏伟立意恐怕会大打折扣。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人文元素是家国情怀,语文元素是借助资料体会情感和学习编列提纲。在这一单元,先是《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再后是《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和略读课文《小岛》,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等,古典诗歌,近代文言,现代军旅生活,想象未来,一个单元就有如此宏阔的视界。我们自然不能一篇一篇教过了事,一定要前后勾连起来,给学生一个整体上的把握,感受华夏民族亘古不变的爱国情怀,启发小学生从小树立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龚自珍写作《己亥杂诗》的那个“己亥”是1839年,正是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也恰逢己亥年(2019年)。三个甲子过去,弹指一挥间,今天的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龚自珍泉下有知一定会欣然赋笔再来一组《己亥杂诗》歌颂盛世。由古而今,由今而未来,这样的学习,这样的育人,才会有大的境界。
(三)语文元素与人文精神是有机统一的,不可生硬割裂
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人文精神,这是语文学科育人最重要的出发点和重要目标。但也往往因为这个特点,很多语文课被老师们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语文的人文精神元素被贴标签式的“灌输”给学生,成为长期以来被人诟病的语文“顽疾”。
叶圣陶先生在《答曹承德》中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认为‘道与‘文是不可分割的……。无论说‘以道为主‘以文为主或者‘道与文并重,都是把‘道与‘文割裂开来,既不符合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不可分割的实际,也不符合培养读写能力的教学实际。”[5]
小学语文学科育人的目标要在生动的言语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得到实现。漠视固然不对,贴标签硬上也不对。“教师不应只把思想教育的着力点放在最后得到的结论上,而要能带领学生经历获得这个结论的过程,让学生乐于接受。”[6]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学科教学要充分发挥文字有情的特点,入耳、润心、厚德,情动辞发,披文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在水乳交融中抵达教育的彼岸。
五、总结:用语文教人,使命必达
教育就是与孩子的天性合作,把一个自在的人教得自觉起来。而所谓自觉,又意味着教育主体的觉醒。学科育人旨在让教学回归育人本位,实现人全面和谐的发展。温儒敏先生说:“语文统编教材的编写原则和思路,主要是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利用语文学科善于熏陶感染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很自然地实现在语文教材设计中的整体渗透,发挥语文教材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7]
窦桂梅老师有句话广为流传:“我是教语文的,我是教人学语文的,我是用语文教人的。”在这句含义深刻的话里面,语文跟人是密切关联的。“我是教语文的”,这是对于语文学科任务的界定;“我是教人学语文的”,这是对语文教师教学方法的要求;“我是用语文教人的”,这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尊重人,为了人,概言之就是,在语文学科任务上立足,在服务于人生上立意。[8]小学语文学科育人,风头正劲,道阻且长,期待你我携手前进,书写新时代教育华章。
用语文教人,使命必达。
注释:
[1]戴八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七)》,《中国德育》,2019年第4期,第9页。
[2]《陈宝生部长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教育科学论坛》,2019年第9期,第5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页。
[4]张力:《纵论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民教育》,2013年第1期,第11页。
[5]于龙:《现代语文课程话语考论》,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09页。
[6]陈先云:《“文道统一”原则下教材选编特点及教学建议》,《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9年第10期,第9页。
[7]温儒敏:《坚持立德树人,立足核心素养——用好统编本语文教材的两个前提》,《语文建设》,2019年第14期,第6页。
[8]孙大武:《小学语文应当有大境界》,《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7年第12期,第6页。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