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环境下巢湖市民俗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探索

2020-08-10 10:06马正奇
管理学家 2020年6期
关键词:民俗旅游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发展

马正奇

[摘 要] 巢湖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以其独特的民俗旅游资源吸引国内外游客。目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进程的不断加快,文旅融合发展迅速,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兴巢富民的新亮点。但是,巢湖市民俗旅游经济的发展陷入困境,如民俗旅游资源未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民俗旅游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生态不配套以及民俗文化的庸俗化和商业味道过浓等。巢湖市民俗旅游经济的发展要想摆脱困境,需要正确看待民俗文化的演变,构建特色民俗旅游综合体,树立全域旅游理念,打造全域、全时、全产业链旅游格局,秉持文化生态发展观,促进民俗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整合周边民俗旅游资源,打造“环巢湖民俗旅游圈”。

[关键词] 巢湖市 民俗旅游 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志码:A

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促進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民俗文化是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特色资源,加强文旅深度融合,可以为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增强民俗文化影响力、传播力,扩大再生产,唤醒人们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巢湖市在保护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挖掘、发展乡村民俗旅游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一、民俗文化和旅游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一)民俗文化的概念

民俗文化又叫民间风俗或民间习俗,是人们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精神或物质的文化现象,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或传承的生活文化”[1]。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如礼仪、服饰、饮食、居住、禁忌等民俗文化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二)旅游经济的概念

旅游经济是指旅游活动运用商品交换方式所引起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矛盾运动,并由此导致的各种经济现象和关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总和[2]。

(三)民俗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

当前,旅游业在我国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旅游经济在GDP中所占频数越来越大,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民俗文化和旅游经济关系密切。在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共同作用下的经济活动形成旅游经济。文化也是一种商品,包涵于“需求”与“供给”对象之中,有“消费”的特性。游客经过旅游来实现自己精神的需求,既引发了文化消费的经济活动,又促进文化再生产。民俗文化是文化商品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迎合了游客对民俗文化这种商品的消费需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基于此,国务院在2016年12月26日出台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强调,强力推进“旅游+”战略,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并于2019年8月12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国办发[ 2019] 41号),标志着“旅游+文化”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在国内陆陆续续发展起来。

旅游经济和民俗文化协同发展、相得益彰。旅游活动加快了民俗文化的再生产和传播速度,加强了居民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意识。民俗文化向旅游经济提供了新的消费产品。旅客到旅游目的地旅游,领略了民俗文化所在地的风俗习惯和人文历史,体验了在饮食、服饰、出行、节日庆典等各方面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口耳相承,拓宽了民俗文化传承途径。民俗文化促进了旅游的发展。可以把民俗文化和旅游经济分别比喻成“诗歌”和“远方”,这样,诗与远方结合在一起才是民俗文化旅游的价值所在。目前,民俗旅游已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如特色民俗村、民俗旅游演艺、民俗节庆、民俗旅游商品、民俗文化旅游景点、民俗公园、民俗旅游综合体等,实现了民俗文化和旅游经济相融共生、共同发展。

二、巢湖市民俗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一)巢湖市民俗旅游特色

1.巢湖市人文地理方面优势

巢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全国唯一一座以湖为名的城市。巢湖市居皖之中,古称南巢、居巢,秦时设居巢县,唐朝设立巢县,1984年1月,撤巢县设立县级巢湖市,1999年7月,撤市设立居巢区,2011年8月,撤区设县级巢湖市,是安徽省合肥市代管的县级市。其西南滨巢湖周边分别与合肥市肥东县、滁州市全椒县、马鞍山市含山县、合肥市庐江县、芜湖市无为市接壤。处于长三角腹地、“合芜宁”金三角中心,是皖江开发的中心地带也是省会合肥新兴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位于29°47′—31°16′N,115°45′—117°44′E,市域面积2046万平方公里,有31个民族,户籍人口92万,现有少数民族30个,主要有回族、蒙古族、朝鲜族、苗族、壮族、独龙族等。市辖11个镇,1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183个村、社区。境内有居巢经济开发区、安徽巢湖经济开发区、合巢产业新城、旗山新区(在建)4个经济开发区以及皖维集团和7410兵工厂等,有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安徽组织干部学院、安徽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巢湖学院等多所高校。

巢湖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安徽省重点旅游开发区和安徽省著名的风景旅游疗养区,素有“湖天胜境、皖中明珠”之称。滨湖旅游观光大道将景点串珠成链,形成皖中最长的旅游长廊。湖光、奇花、温泉、溶洞被称为巢湖旅游之“四绝”。自然旅游景点有姥山岛(国家4A级景区)、银屏牡丹、王乔古洞、紫微洞(国家4A级景区)、仙人洞、龟山、大秀山、双井洞、金钉子地质遗址、神墩和大城墩遗址等著名景点;人文景观有中庙风景旅游区、半汤温泉度假疗养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银屏山仙人洞风景区(国家4A级景区)、鼓山寺风景区、三将军故居、汉代古墓、亚父范增墓、银山智人化石遗址、水下古城遗址、相隐寺、文峰塔、龟山塔、望湖塔、湖滨大道等。

巢湖森林覆盖率30.1%,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5%,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宜居生态示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示范城市、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全国农村生活污水全面治理示范县(市)、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市)、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市),是全国著名的温泉之乡和全国养老产业最具投资价值城市,入选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城市。巢湖市在安徽省乃至全国,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区位优势可以说是得天独厚,拥有重要战略位置、和谐的人文环境、雄厚的资源优势。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是海内外游客向往的地方,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巢湖市民俗文化特色

巢湖是“三古”之地。堪称古人类的起源地、古文明的发祥地和古战场的必争地。已发掘的银山智人遗址证明,人类祖先30万年前就已在此繁衍生息。作为人类原始巢居的发明者有巢氏,已成为公认的中华人文始祖。中华第一人文始祖有巢氏、银山智人、“成汤放桀于南巢”佐证了巢湖5000年历史。古有大谋略家范增,近有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三将军”。

巢湖文字记载的历史有3000余年,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逐渐形成了以划龙舟为代表的民间赛事活动,以巢湖民歌和庐剧为代表的地方特色曲艺、以半汤温泉传说、涂山歌谣和巢湖面塑为代表的民间文学艺术等民俗品牌文化,一直以来,多种民俗活动相继举行。如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或“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开湖祭祀,柘皋夏至节、千年闹花灯、中庙渔火音乐节、端午龙舟节、三瓜公社民俗活动等。

特别是在巢湖市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交流,文化的融合交流,使民族的民俗融合发展、借鉴吸收,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由汉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苗族、壮族、独龙族等共同创作演出的巢湖门歌。

柘皋夏至节盛行于明朝初年,是巢湖农耕文化的一个缩影,深深烙上了巢湖文化的印记。此时,农事大定,豌豆、蚕豆成熟,大麦、小麦登场,油菜归仓。“过夏至”成为农民紧张劳动后的休整,借此机会来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其中,“祭拜耕牛仪式”,体现了对耕牛在农耕季节所发挥重大作用的认可和尊重,体现了对牧牛者的敬重,能让游客们深切体会到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

柘皋人还喜欢在夏至这天举行划龙舟比赛活动,丰富了柘皋这座千年古镇的民俗文化,唱响了地域旅游文化品牌。从2020年3月26日开始每年举办印象三瓜系列活动之乡村电影节、乡村音乐节、乡村摄影展等系列活动,在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吸纳不同地区营养元素。使传统与时尚完美结合,充分展示了新时代民俗文化的新气象。

3.民俗文化促进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民俗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可以带来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发展地方经济的一支生力军。巢湖市注重发挥民俗文化的促进效应,各乡镇街道为了促进民俗旅游经济的发展,陆续采取一系列挖掘、弘扬、繁荣民俗文化的举措,来培育本土文化、传播地方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巢湖市于2012年5月成立巢湖中华有巢文化学术研讨会,以最大限度地挖掘民俗文化的內涵、提升民俗文化旅游品味。

民俗文化旅游是巢湖市发展旅游业的一个新的支撑点。资料显示,过去3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及旅游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16年全市接待游客61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23.5亿元,增长27.1%,国内游客接待量506万人次,增长22.8%[3];2017年全年游客接待量720万人次,同比增长18.2%,旅游总收入31亿元,同比增长32.1%[4]。2018年,巢湖市共接待游客950万人次,同比增长32%;旅游综合收入40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的农村旅游发展快速[5]。

巢湖市把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产业充分衔接来发展乡村旅游,建成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打造了农家风情游、生态乡村民俗旅游、古村休闲观光游等特色精品乡村旅游项目和线路,建成市级星级农家乐36家。其中,洪家瞳“九龙攒珠”式建筑风格,是江淮民居的典型代表,入选国家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8年,黄麓镇洪家疃村、烔炀镇中李村入选“安徽最美乡村旅游线路图”,同年安巢经开区汤山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6]。2019年,柘皋镇北闸老街、烔炀镇烔炀老街和黄麓镇张疃村入选了国家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共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6个,重点示范村2个。

截止2019年,巢湖市获得“安徽省森林村庄”称号的有73个村,有2个镇入选“安徽省森林城镇”名录。2020年巢湖市又有8个中心村纳入“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名单。2019年国庆假期乡村旅游日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成为黄金周旅游市场的重要增长点。在全域旅游发展大背景下,巢湖乡村旅游成为今年国庆黄金周旅游市场的最大新宠,美丽乡村、农家乐、特色采摘园、民宿等人气火爆。乡村旅游也给农家乐带来人气,百花塘乡村大世界等农家乐每天接待游客2000多人次,实现收入近20万元[7]。目前,乡村民俗旅游已是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之一,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乡村振兴战略环境下巢湖市民俗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巢湖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是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可是,全域旅游理念未能尽善尽美,民俗文化资源未能被最大限度地挖掘,没有很好地培训民俗文化传承人,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不能科学地权衡经济效益和文化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等,都已制约着乡村民俗旅游经济的发展。

1.民俗旅游资源未能被最大限度地挖掘

民俗文化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最大限度地挖掘其价值能发展经济,激发民众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借助传承、传播,发挥文化价值引导功能。当今,需要民俗文化为服务于经济建设,依靠民俗文化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反之,促进民俗文化传承、发展需要发展经济来促进,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但是,巢湖市共有国家A级风景区12个,其中4A级景区3个,旅游景区景点30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个,省级非遗项目2个,合肥市级20项,中国传统村落4处,省级旅游优秀乡镇4个,省级旅游示范村9个,省十大红色旅游景点1处,拥有星级标准宾馆4家,旅行社30家,星级农家乐36家,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处,大型城市公园4个。其多数是塔、寺、庙、墓、亭各具特色,岛、泉、林、洞彰显其秀,美丽传奇名闻遐迩,名胜古迹底蕴深厚等众多历史文化景点,以致民众热衷于挖掘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址景观。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这些历史文化遗址景观、自然景观的挖掘程度对比,开发利用程度显得寒酸。

由于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程度不够等,忽略了对民俗文化传承人的培训,以致人才奇缺。如具有巢湖地区特色曲艺“巢湖门歌”艺人年龄普遍偏大,出现了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

2.发展民俗旅游经济和保护文化生态不配套

在乡村振兴战略环境下,发展农村旅游经济能快速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自然生态环境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和民族的未来,我们不能用牺牲自然生态环境的代价来发展经济,如果没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做支撑,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简直就是空谈。游客要体验是特色的风土人情,追求的是安静的田园生活。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时,一定要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充分挖掘乡村民俗、乡土文化等内涵,搞好乡村的设计远景规划。

以前,巢湖市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强,设计规划欠佳。随着发展理念的转变,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时,做到统筹好人文景观和特殊地理环境。巢湖市矿山资源丰富,采矿以及矿产品加工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自然生态环境也遭到破坏。近年来,巢湖市果断关停200多座矿山,并对矿山进行生态修复。曾经满山葱绿、植被茂密的昂集山,经过多年的开采,自然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2013年,昂集山矿山生态修复被列为国家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通过削坡、平整、挂网喷播及植树绿化等方式综合治理,自然生态环境已被修复。修复了原先废弃的猫子山自然生态,使其成为新旅游景点。平顶山—马家山治理区位于巢湖城市规划区,被誉为天然的地质博物馆。巢湖市依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利用地质遗迹资源和区位优势,在巢湖北岸打造出具有地质遗迹特色的旅游景区。巢湖市已编制了矿山生态修复专项规划,依次修复矿山生态。截止2019年6月14日,巢湖市已投入1.26亿元资金,组织实施环巢湖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北郊矿山治理工程、散兵社区一带废弃矿山环境治理工程12个项目,542公顷山体植被恢复,治理废弃宕口总面积达67%,修复生态成绩斐然。

2019年上半年,巢湖市造林绿化8813亩,退化林修复3458亩,新增城市绿化3.4万平方米。2012年之前乡镇旅游开发没有前瞻性,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干扰村民生产生活秩序,经过多年的打造,按照自然生态恢复、人工造绿、植入现代高端旅游思路,种植上百种花卉。但是,统筹兼顾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发展乡村旅游不是说到能做到的。如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违规开发自然生态保护区,包括巢湖市在内的各地方政府不作为、乱作为,随便压缩自然生态保护区范围,威胁到自然生态环境,使保护区及周边乡镇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3.民俗文化的庸俗化和商业味道过浓

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当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尊重土著居民的生活习俗。民俗旅游资源融入时代元素招揽游客无可厚非,但是,少数企业未顾及文化内涵,纯属商业性炒作,导致淳朴的民俗文化被歪曲。更有甚者为迎合游客,本来优秀的民俗文化被虚伪化、庸俗化、同质化,甚至胡乱编造本地并没有的民俗,将独具特色的居民聚居区建成现代建筑等,冲击民族特色。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本该传递正能量的功能被削弱,淡化了热情好客、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等价值理念,有时出现敲诈勒索、坑蒙拐骗的现象。

同质化是指乡村民俗旅游产品出现雷同等现象。当前,民俗旅游存在恶性竞争、模式单一化、产品初级化等问题,不外乎通过“农家乐”形式来发展乡村民俗旅游,开发旅游资源 。旅客是欣赏自然景观休憩时的附属品是常有的事。居住着汉族、回族、蒙古族、朝鮮族、苗族、壮族、独龙族等31个民族的巢湖市,在景区规划、旅游产品开发时,充分考虑民族特色,增强乡村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三、巢湖市民俗旅游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建议

巢湖市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妥善处理好经济效益和文化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不可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而破坏民俗文化,才能实现民俗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正确看待民俗文化的演变,构建特色民俗旅游综合体

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文化方式。以农耕或者游牧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诞生了许多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于是现在的农村或游牧聚集地的民间风格能完整地保留下来。因此,乡村民俗是民俗学一直以来都关注的重点环节。许多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在农村里被保留着,广大的农村是民俗学的素材所在地,民俗学研究的重点是农村。可是,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转型期发生了深刻变化,给民俗文化带来的演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巢湖市也不例外。要辩证地对待民俗文化的演变,要充分保护、挖掘传统民俗文化,要发掘新时代、新文化,发挥传统优秀民俗文化的社会效益,打造当代民俗文化共同体,让传统民俗文化赋予时代要求。在发展民俗旅游时,巢湖市要高度重视对乡村传统民俗的保护,培养高素质的民俗文化传承人,发挥优秀民俗的促进作用,构建地域特色的民俗旅游示范村,实现乡村振兴。要以科学的态度审视民俗文化,将优秀乡村民俗融入现代文化元素,实施优秀乡村民俗入城,创新性地发展民俗文化,构建民俗旅游综合体。

(二)树立全域旅游理念,打造全域全时全产业链旅游格局

只有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促进创新发展、融合发展,才能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文旅部副部长李金早曾经说,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创新旅游发展战略,变革旅游发展模式,加快旅游发展阶段演进,推动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8]。

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在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出现“全域旅游”这一词,“全域旅游”成为中国政府网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的12个新词之一,有关部门陆续制定了促进全域旅游政策文件。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 2018] 15号)是指导全国各地发展全域旅游的纲领性文件。国内的旅游经济在全域旅游理念指导下发展迅速。

革新旅游发展理念,破除旧的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协同各行业、各领域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业升级转型等是全域旅游的核心任务。巢湖市作为地方性旅游的城市,发展民俗旅游经济,传统旅游理念一定要改革,要全程优化旅游服务、建设基础设施全体系、加快重构旅游产业全链条,强力推进旅游业升级转型,打造全域全时全产业链“大旅游”格局。就是要实现“旅游+民俗+N”的发展模式,推进民俗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发挥民俗的经济效益,融合巢湖市优美的自然景观、浓郁的乡土风情、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创新民俗旅游产品,传承民俗文化,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秉持文化生态发展观,促进民俗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发展要依靠环境和资源。一定要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决不能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民俗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秉持文化生态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的视野,在打造民俗旅游综合体和研发民俗旅游产品时,都要统筹好坚持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关系。巢湖市在发展民俗旅游经济时,要做好经济建设规划目标的设计。在设计规划目标时要平衡好民俗旅游资源挖掘与传承之间的关系、民俗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把生态教育融入到民俗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自然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发展高质量的民俗旅游齐头并进。在统筹好文化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研发民俗旅游产品。

目前,巢湖市运用大旅游市场营销策略,提高了知名度,游客数量逐年增长,经济效益可观。可是,大量游客的涌入会冲击巢湖市的文化和自然生态,巢湖本地民俗文化被大量的外来文化超越,鲜明的地域性特色和民族性难以完全保留;商业化过浓使民俗庸俗化,本性丢失;批量化生产使民俗旅游产品的艺术价值荡然无存。应本着弘扬民族文化和尊重民俗的宗旨来开发民族旅游资源,商业味道过浓时,就会失去民俗文化原始性,使部分具有文化特征和民俗精神的资源散发出庸俗化和商业化的味道。只有秉持文化生态的发展观来发展民俗旅游,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整合周边民俗旅游资源,打造“环巢湖民俗旅游圈”

环巢湖旅游区域旅游整合开发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整合民俗旅游资源,共同打造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区域性民俗旅游圈,对提高巢湖市旅游竞争力,实现民俗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区域民俗旅游合作已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形式。在滨水旅游和城郊旅游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打造的“环巢湖民俗旅游圈”刻不容缓。安徽旅游一直呼唤旅游中心城市的出现,来輻射周边、营造中部崛起的发展态势。环巢湖民俗旅游圈整合区域的民俗旅游资源,有利于实现巢湖市民俗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注:未标明出处的数字是根据巢湖市政府网站公布的有关资料整理而来。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2.

[2]普国安,王静. 旅游经济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6:3.

[3]巢湖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S].2017-5-16.

[4]巢湖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S].2018-5-16.

[5]巢湖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S].2019年5月16日.

[6]赵意浓.巢湖两村庄入选“安徽最美乡村旅游路线图”[N].巢湖晨刊,2018-09-08(09).

[7]钱蕾蕾.巢湖市国庆假期接待游客19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9亿元[N].巢湖资讯.2019-10-10.

[8]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为[EB/OL].(2016-02-06)[2019-09-15].http://travel.people.com.cn/nl/2016/0206/c41570-28116596.html.

猜你喜欢
民俗旅游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发展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西安市智慧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