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鹏程 王文渊
【摘要】社会服务能力是衡量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和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指标。文章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来围绕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求规划调整专业、创新社会服务激励和保障机制、分类实施成果转化推广、多措并举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扩大社会服务区域、拓展社会服务内容、优化社会服务形式等方面所进行的改革实践及成效,探析地方高职院校提升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为其他高职院校提升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区域产业;区域社会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0)13-0063-04
开展有高职特色的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和社会责任,在经济发展转型、产业升级与高职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的过程中,已成为衡量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专业办学水平与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赋有区域特色的地方性高职院校理应充分发挥自身在智力、知识与技术资源上的优势,致力服务地方社会,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地方三农、改善本地民生。然而,目前地方高职院校受所处区域政策、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在社会服务方面存在能力不足、动力不强、有效性不大等困境。因此,地方高职院校破解困局、解开症结,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推动特色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在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方面所开展的一些改革探索及取得的成效进行阐述,以期为其他高职院校推动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供参考。
一、当前地方性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规划设置与区域产业布局和社会发展需求失调
大部分地方性高职院校往往是由原来几所地方性中专学校合并而成,由于缺乏地域优势,为了拓展生源和利用学校闲余师资,紧跟社会热门,在专业设置上趋同“多而全”,导致专业设置与布局严重滞后于地方社会发展。
2.政校行企缺乏协调,彼此关联度不大
多数地方性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政府、学校、行业与企业之间虽有联系但缺乏协调,虽有合作但联结力不强。当地政府致力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对高职院办学的指导和协调较少,学校与行业企业间难以构建长远的合作共享机制,合作平台搭建不牢,彼此融合度不深、利益关联度不大,社会服务出现孤掌难鸣的局面。
3.高职院校服务意识相对淡薄,自身的服务能力不强
总的来说,地方性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相对落后,教师普遍缺乏行业企业实践经验,与社会的接轨度不高;同时,学校提供给教师社会服务的时间、设施和经费上的不足,使得教师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不足。
4.社会服务引导激励措施相对乏力,保障机制体制不健全
地方政府和高职院校对师生开展社会服务所给予的政策、资金和硬件支持缺乏,激励措施相对乏力、保障机制相对缺失,难以有效引导和激发师生社会服务的激情与活力。
5.社会服务内容简单、形式单一,服务范围有限
目前大多数地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仅局限于承担行业培训、劳动力再就业培训、志愿者服务等内容相对简单、形式单一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活动,较少触及区域产业、社会的深层需求,社会服务范围有限,持续性不强。
二、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在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上的实践与成效
1.专业设计规划调整强调靶向同心,精准对接区域产业社会转型升级的需求变化
地方性高职院校是地方区域产业的智库和人才培养的摇篮。永州地处毗邻广东、靠近港澳的地理区位。学校从当地政府制定《永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工业发展规划》开始就谋划专业规划,主动对接政府产业转移办,深入企业调研,厘清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产业结构规划及布局,围绕生物医药、优势农产品加工、养老服务等行业,优先规划和调整行业一致的专业布局。通过走做强做优区域产业群专业、做精做实支撑产业链发展的思路,学校已成为湘南产业转移区内人才培养与输出的首选院校。学校的药学、护理和现代农业技术等专业也因此成为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并入选省级一流特色专业群。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靶心”的专业设计与调整,既满足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也协同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彰显了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社会能力与社会价值。
2.实行政校联动,推进高职院校服务平台的搭建和社会服务的开展
当地政府对地方高职院校的认可、政策的支持与投入是高职院校施展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保证,更是高职院校培植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催化剂,而高职院校主动协同推进社会服务是促进其服务能力提升的前提。2015年当地政府实施的以增强高等教育服务区域中小微企业发展能力为目的的校地合作专项行动,拉开了高职院校主动开展社会服务的序幕,由政府牵线、学校与园区内的32家中小微企业对接,按教师自主申请、学校精选,分行业、分领域组建技术服务团队与企业“联姻”,学校4家研究所也搬迁到政府免费提供配套设施和服务的园区内,成立园区企业技术服务中心,实现园区内联合办公。“联姻”四年来,协同时代阳光药业、异蛇科技实业等十余家园区企业联合攻关解决生产技术难题18项,创新工艺11项,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达4亿元以上。同时,学校四年来还承接了由政府购买的公共文化、医疗卫生、公益宣传等20余项社会服务项目。在政府和学校的共同推进下,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和社會发展中的智库作用凸显,社会服务能力快速提升。
3.创新完善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释放学校师生参与社会服务的活力
在顶层设计上,学校快速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方针,将社会服务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程,单独成立产业办负责社会服务管理。一方面,借高校职称自主评审权率先将教师的社会服务绩效纳入晋职的优先指标,并与年度评优、评先结合起来,对社会服务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分配上大幅倾斜、管理上严格规范、保障上全面覆盖,共出台了12个关于师生参与社会服务的奖励评价与服务管理保障类的文件,建立健全了师生开展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另一方面,灵活采用“派遣、放开、服务、管理、评价、监督”相结合的服务式管理模式,畅通管理运行机制,释放了师生参与社会服务的活力。近三年来,参与社会服务的学生达到2000多人次、教师1000多人次,服务本地企业项目103个、行业协会项目115个、政府服务项目41个。从企业到田间、从政府到民间都能看到学校服务的足迹,学校连续3年位居本地高校社会服务榜首。
4.研究成果实施分类推广,促进技术成果的高效转化应用
2016年教育部下发《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后,学校大胆尝试成果转化应用分类激励措施,促进各类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对于教育公益类的社会服务项目,实施第三方评价、学校量化奖励方式,技术(专利)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类的社会服务项目原则上由技术持有人享有技术转让、转化的全部收益,学校有较大前期投入的技术转让(转化)项目收益则采取转化收益以技术开发人为主、学校分期回本的策略。分类实施的成果转化措施,催化了技术研究成果向社会生产力的高效转化,促进了公益类的成果带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如土猪品种选育繁殖技术研究成果的转化打造了年创产值7800多万元的湖南恒惠集团舜皇山猪肉品牌及22个千头集约化养殖基地,催生了地方农业支柱产业,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社会、产业与学校同步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5.积极组建校企互联体系,扩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区域
加强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融合,按照“建平台、谋合作、共发展”思路,积极推进与各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企业组建协作联盟和教育集团,引领区域职教的发展,扩大社会服务区域范围。近四年来学院牵头成立永州职业教育集团、永州生物医药产业联盟、全国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助力健康乡村建设协作联盟等。一方面,学校向贵州、云南、青海等西部地区的20多所职业院校成员单位派遣30多位教师进行对口指导帮扶,提升他们的专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学校派出常驻联盟(集团)成员企业的省级科技服务专家,与企业共同打造融技术研究与团队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合作创新平台,培育出2名省级领军人才和一支省级创新团队。依托联盟(集团)搭建服务平台,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促进了学校对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对口支援与引领,也密切了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项目研发与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互赢同发展,社会服务区域扩大、服务领域扩宽。
6.坚持多措并举,培养和提升学校师资的社会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关键在教师。近几年来,学校多措并举,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一是学校自培。学校技能大师在社会服务项目实施中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团队,服务过程中有意识地开展“传帮带引扶”活动,即“传”出攻坚克难的技能、“帮”出新人的快速成长、“带”出新人的社会服务理念、“引”出新人的社会服务成果、“扶”出新人的社会服务能力,形成“头雁领飞、雏雁跟飞”的社会服务良性格局。二是“送出去”。除了批量组织教师前往国外和国内职教发达地区进行技能研修外,每年还定期分批将专业教师派到企业或合作基地进行岗位实践,要求教师们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作为社会服务的研究切入点。仅近两年来,学校共计派出192名教师到江苏、上海、浙江等职教发达地区进行技术研修,317名教师下企业参加工作实践。三是“请进来”。两年来“请进来”数名全国著名的大国工匠和专家来校对教师开展水平高、针对性强的专题培训和讲座,启迪教师社会服务的理念和智慧。四是依托学校联建的一个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两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的技术研发,带领提升参与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7.聚焦乡村振兴,丰富学校社会服务的形式和内容
近几年来,学校坚定依托专业服务乡村振兴、服务美丽乡村建设、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充分发挥在专业、技术与智力上的资源优势,精准对接、有效实施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服务内容与形式,不断丰富社会服务的内涵。如建筑与旅游专业创新服务思路,搭建政府扶贫平台帮助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沤江镇金洞村整合農村闲置民居,策划设计并打造了金洞村养生休闲避暑特色民宿产业,实现了贫困乡村的脱贫、振兴。此外,学校每年开展的以提升再就业创业能力为主的扶贫培训、农民工新型技能培训达2万人次以上,为农民提供丰富的技术培训资源和实时的技术指导咨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深度融合了专业与产业、专业与社会,构建了“校行政企”多方联动发展的合作关系,专业影响力在增大的同时,学校的生源、成果转化和就业合作链也得到了延伸。
综上所述,地方性高职院校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部门的协调支持,畅通与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搭建牢固的合作服务平台,创新内部社会服务管理运行机制,以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为抓手,实现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宣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报,2018,18(3).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 171904.html,2010-07-29.
[3]黄玲青,苏江.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8,(24).
[4]吴一鸣.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功能定位与改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8,(2).
[5]谢辉,蒋冬琴.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8).
[6]段艳.协同创新视域下广东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9).
[7]张菊霞,王琪.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实践样态、存在问题及提升策略[J].职教论坛,2017,(4).
责任编辑: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