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现状研究

2020-08-10 08:56贺晓玲
公关世界 2020年14期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互联网+高校

贺晓玲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大量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素质亟需提高,学生课堂主动性、获得感较差等问题展开剖析,特别是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井喷式地发展,正冲击着传统教育教学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与挑战。

关键词:高校 思政理论课 教学 现状

引言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在《习惯论》中写道: “思想决定行动,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针砭时弊地探讨当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努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获得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真正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从高校角度看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8年4月12日,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以下简称《要求》)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然而,在诸多高校的实际教学设计和执行中,存在很多亟待完善和解决的问题。

1.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按照教育部的通知要求:本科院校按本硕博全部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专科院校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加强以教研室(组)为单位开展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但现实是很多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教学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划拨的经费不多甚至没有经费的情况下,可使用的设备相对陈旧、思政理论课教学手段单一、教师的视域受限、外出调研的力度较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能动效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2.教学设置针对性不强

无论是文科类院校还是理工科院校,亦或是艺术类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安排上都有待提高,课时教学较少,学分严重不足,且社会实践性不强。课程设置过于简单,大部分采取合班授课、上课地点安排在阶梯公共教室、考试采取开卷或写论文去考查学生对课程理论的掌握程度,这样的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果,大大地降低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趣味性,也限制了学生对课程理论的内在延伸和创造思维。

3.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列出规范的教学计划,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大纲,更没有具体可实施的场所,使得实践教学的完成困难重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理论的传授固然重要,但能够把所学知识外化于行才是检验“学有所成”的唯一标准,把书本上枯燥乏味的理论以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教学方式传达,教学效果必将更加优化。

4.网络教学挤占甚至替代實体课堂

2013年,慕课的元年。所有的高校能够有机会“同上一堂课”,打破学校围墙和时空界限,冲破黑板与粉笔的传统方式,让学生运用现代化的交流沟通方式分享学习成果。有了慕课,即便身处偏远地区,也能够通过一条网线参与到清华、北大、复旦等名校名家名师的课堂,不禁令人欣喜若狂。在各大高校的慕课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时,思政课网络课堂也悄然兴起,师生们一片溢美之词的同时也少不了几番诟病。丰富的教学资源、便捷的学习方式是网络教学的绝对优势,但也会出现设计主题不突出、过于花哨,平台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难以保证教学效果的真正实现等问题。

二、从教师角度看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数量、结构不合理

按《要求》,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按课程分别设立教研室(组),所有思政教师都要明确所属教研室(组),承担相应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任务。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为每个教研室(组)配足师资。积极推行100人以下的中班教学,大力提倡中班教学、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从现实情况看,大部分高校存在师生比比例失调、思政教师岗位缺口大、教师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不均衡等问题。

2.教师业务素养必须提升

现代思政课教师面临多种挑战,主导作用相对弱化。网络时代是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过去“教师知识一桶水,学生知识一碗水”的状态已经转变为“教师学生的知识是一桶水”的情况,学生获取知识的数量剧增;同时,由于网络成为国外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战场,大学生容易受其影响,思政课教师的经验优势和权威优势容易遭到弱化。网络教学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平等意识、参与意识,传统课堂教学中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这种变化,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

3.教师职称评审机制要改革

搞科研、发论文,对高校老师来说并不陌生。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在进行职称评审时同场较量,部分高校要对专业教师有所倾向,考核权重在于主持及参与的课题和教科研方面论文的等级、数量,这些工作占据着教育教学的很多时间。想要产出一篇优秀论文,必然耗费巨大的心血,无论是风雨无阻地做田野调查,还是通宵达旦地做实验,老师们为了能写出漂亮的论文,都在经年累月地倾心付出。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找到新颖的、有研究价值的选题其实也不比做实验简单多少。

4.教师普遍缺乏成就感,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焦虑和倦怠

因高校、大学生和教师自身多方面导致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获得感和成就感较低,短期内教学成效难以示人。当前的思政课教学存在着高校的高要求与现实条件满足缺位的矛盾。大学生对专业课的重视与对思政课的忽视,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更加明显,不乏有些大学生“急功近利”,只看到了眼前的苟且,忽略了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就使得部分思政课教师很难耐得住寂寞,守得住阵地,在自己的一方潜心耕耘,用理论的魅力和坚定的信仰照亮前行的道路。

三、从学生角度看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尊师重教的要求形同虚设

高校思政课的上课模式大多采取大合班的模式,在一些大学生的眼里“法不责众”,迟到、早退、旷课、吃东西、接打电话、随意出入教室等无视课堂的行为已成为家常便饭,对思政知识和思政课教师的渴求与敬畏还远远不够。有些思政课的考核方式采用开卷或者论文结业的形式进行,更是让学生们对思政课“有恃无恐”,“及格万岁”的心态随处可见,“有教材不带,没教材不记”成了思政课课堂的常态,对思政课教师的劳动付出连起码的理解和尊重都谈不到,极大程度打击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课堂幸福感。

2.知识内容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与高中阶段的教材内容重复较多,五门思政课之间也存在部分知识交叉的情况,使学生们对学习的新鲜感缺失,兴趣大打折扣。

个别思政课教师认为教学与评职称、工资不挂钩,简单应付了事,甚至拿着教材照本宣科,教学内容不能够及时更新、与时俱进,过于注重理论而忽视了社会现象以及相关问题的分析,无法调动学生们的热情和积极性。

3.新生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鲜明

“90后”、 “00后”学生们没有经历物质匮乏年代,对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巨变缺乏切身体会,对近现代革命史和苦难辉煌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缺乏感性认识。特别是当前移动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空前多元化,传统意义上的习惯式说教、华而不实的“假大空”理论已被大学生们反感甚至敌视。思政课教师不仅仅应做好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把握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是非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四、从社会角度看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功利化严重

从整个社會大环境来说,思政课“无用论”的危险从未真正消除过。从中学阶段流行的那句顺口溜“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就可见一斑,人文社会科学很少得到重视,思政课的困境如出一辙。思政课的教学成果很难像某些专业课那样,攻破技术难关、获得专利、产生立竿见影的实效,思政课教学必须“接地气”。只有“接地气”,才能使思政课知识内化为学生良好的个性修养,外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觉行动。

2.难以形成真正的思政合力

“大思政”的理念提出以来,深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但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却发现很难勠力同心,思政课与专业课同频共振也只能是概念化的问题。当下众多高校在努力尝试“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使高校真正成为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的重要场所,使高校思政课教师由“教师型”向“导师型”转化,把教育的阵地由课上延伸到课外,把思政理念由思政课延续到各专业的各类课堂。

结语

站在新时代的制高点上,思政课教师惟有以新时代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对思政课的“获得感”为目标,下大气力、花大功夫打造“工艺精湛、配方新颖、包装时尚”的思政课,才能更好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才能把思政课做成学生真心喜爱、毕生难忘、终身受益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邬国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7(3).

[2]张丽娜.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成就感现状及应对策略[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8(8).

[3]王敏弦.新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2.

猜你喜欢
思政理论课互联网+高校
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思路探讨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微媒体与高校思政理论课创新探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移动互联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