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文健
摘 要:当前,高校教育工作正随着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不断完善而发展,但是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和教育的标准不断提高,教学的方式以及人才培养的模式仍需继续创新。尽管高校教师早已展开了行动,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本文着手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提出了几点创新策略。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创新
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针对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考虑和深入研究,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国社会的综合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当代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才素质提升的需求,改革和创新是一条重要出路。受传统体育教育观念和固有模式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学习体育的态度不端正,缺少终身体育意识,对运动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掌握不扎实,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源在于以下问题。
1 高校体育教学及人才培养现状
1)教学观念和方式滞后。传统教育重结果,轻过程,重技能,轻理论,重成绩,轻素质,完全没有发扬出体育竞技应有的精神,學生通过不断的重复训练去追求更高的成绩,教学功利化问题十分严重。不得不承认,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对现如今的高校体育教学产生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没有得到尊重,差异化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渐渐地对学习体育失去了兴趣和热情
2)体育设施不健全。体育教学依赖于完善的设施设备,但是很多高校都没有配齐体育设施,已有的设备和运动器材损毁严重,学生不得不排队轮番使用,体育场地有限,没有标准化体育场,这令体育教学的效率和效果都受到了很大影响。如果不能解决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将是永远的空谈。
3)缺少科学的评估制度。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估应该本着科学、公正的原则,真实反映出学生的体育素质和技能。一直以来,体育评估机制都在沿袭传统,根据学生学期末的最终考核情况来评定分数,最终得出的结果未免会与学生的真实水平存在一些偏差[1]。这样不科学的评估机制也会使得学生忽视平时学习,学期末“临时抱佛脚”,这很难达到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要求。
4)教学评价体系有待完善。通过对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情况的分析可知,课程的考核方法和考核形式还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考核的内容以学生的运动成绩以及掌握的体育技术情况为主,局限在运动技能以及体能等方面,考试内容严重脱节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除此之外,教学评价以及考核等对体育考试结果着重强调,重视近期的、定量的、显性的学习成绩评价,而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态度和价值观以及情感等方面的评价,而且学生的创造精神、锻炼方法、体育学习意识等一些隐性因素在考核和评价中基本上被完全忽视。
2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策
1)改变授课的方式。体育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一对多的,教师一人面向数十名学生进行单向授课,至于每一名学生的掌握情况如何,教师无法统统知悉。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遇到了学习难题,但是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指导而渐渐沦为落后生,与其他学生的差距越拉越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反思教学方法,酌情采用一对一,多对一的新型授课方式,保证每一名学生的问题都能被解决,所有存在个体差异的学生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以跳高的教学为例,教师根据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将成绩优异,动作标准的学生挑选出来,再将其他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这些优生做组长,对组员进行动作指导,组长则由教师直接指导。这样一来,学生有问题问组长,组长有问题问老师,个别学习进度较慢的同学,将最终得到大家的一同指导,直至所有人都达到统一的学习目标。这样新颖的授课模式能够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是人性化和高效化的。
改变授课方式还需要从调整体育训练模式入手[2]。掌握一项专业的体育运动技能需要大量的训练,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感到烦躁。一名新时期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一种使教学活动充满魅力,焕发生机的能力,抓住学生的兴趣需求,突破一成不变的固定教学模式。比如,可以将游戏与体育训练结合,或者在热身环节以游戏代替慢跑,还可以定期组织一次体育竞赛,让学生们各施特长。总之,新颖的授课方式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迈出的最关键一步。
2)新增体育训练项目。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品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育也被赋予了更沉重的任务,在培育专业化体育人才,培养学生强健体魄的同时,更要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在毕业后沉着应对社会和工作中的挑战,而传统的训练项目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这一需要,教师有必要新增一些校内外的新型体育活动。攀岩是一项对力量和耐力要求极高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摆脱浮躁的个性,学习拼搏精神。野外生存、爬山等户外活动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斗志和潜在的能量,教会他们直面困难,克服困难。另外还有游泳、跳水等水上运动项目,都是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3]。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组建体育兴趣活动团体,定期组织各团体到校外开展活动,将校内课程与校外活动相结合,不仅能够将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还能够由内而外锻炼他们的体能、心智,这样的体育教育改革才是真正面向学生发展需求的合理化改革。
3)完善体育教学设施。高校不仅要完善最基本的体育教学设施,还要结合新增的体育活动,安置一些学生们需要的新型设施,满足学生需求,这是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基础。学校一定要为学生们提供充足的体育活动场地,必要的情况下应重新修建操场,在方便体育课开展的同时,也可以供学生们课下活动,使他们将体育锻炼作为一项习惯,坚持下去。除了购买体育设施外,体育教师也可以利用简单的物品制作一些体育设施,比如梅花桩、平衡木、障碍跑道等,都是可以师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如此一来也能拓展一些新的体育训练项目[4]。新型体育设施的出现也将成为学生学习体育的调味剂,使学习的过程充满新鲜感,相信他们也能慢慢发现自己在体育运动方面的兴趣和特长。
4)改变传统评价机制。教学的创新需要新型的评价机制来配合。取代过去那种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最终结果的评价方法,教师还应该将学生平时上课的表现,出勤的情况记录下来,计入到期末成绩中。上文提到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小组长就可以酌情加分,因为他们不仅优质完成了自己的训练任务,还帮助了其他同学。这样人性化的评价机制将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3 结语
高校体育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新时期人才发展的强烈需求,也是高校教育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必然。这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重视和努力。教师作为教育者承担着钻研新方法,调整教育思路,探寻新路子的责任,以上建议希望能够为高校体育改革的推进提供一些有力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姚晶晶.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23):056.
[2]赵晓坤.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4(23):180-180.
[3]晓梅.基于快乐体育教学需求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4(8):78,161.
[4]张国兵.体育教学的空间概念以及重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4(3):9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