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尔汗 韩佩玉 米多 刘珈宁
摘 要: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关于如何改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举措并不完善。高校教师常面临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带来的消极影响。针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本研究拟采用员工援助计划(EAP)相关理论建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以达到改善高校教师工作处境,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论文首先采用问卷法对76名高校在职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水平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普遍存在但不严重,心理健康状况呈正常水平,其中生活维度和职业倦怠有高相关,说明教师群体存在适应性问题。其中“正视现实”“有幸福感”和“有效应对日常压力”三个维度与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由于研究发现正视现实对职业倦怠影响最大,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正视现实”维度下具体问题的分析总结,提出两个具体有效可行的激励机制方案,即提高高校教师生活满意度和提高人际社交的能力。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EAP;激励机制
1 引言
教育是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希望和基础,高校是培育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前沿阵地,而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在科学研究和传授知识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提升高校社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现今社会中高校教师通常被认为是高素质,高社会地位,高幸福感的成员,高校教师面临的来自科研,教学与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根据张红坡(2016)学者的研究发现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甚至远远低于全国普通人群。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会影响到他们自己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还会影响到他们的教学质量和学校整体的办学水平(张红坡,2016),因此重视高校教师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是刻不容缓。要提高教师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是要找到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再分析这些因素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能够从学校的角度制定出保障教师心理健康的具体激励的措施。
EAP是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工作绩效、开发工作能力的有效路径,它将心理学,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等问题都纳入企业的管理措施当众,使得企业的管理手段更加丰富有效,因此,高校可以在EAP的视角下建立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激励机制,运用心理学,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保证最终激励机制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2 研究方法与过程
2.1 研究对象
首先,我们采用随机抽样的原则对包括西南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几所高校在内的100名老师进行《高校教师压力与职业发展调查问卷》的测试,共发放问卷100份(电子版与纸质版),收回7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7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本研究作者为方便后续比较年龄差异带来的影响将年龄划分为以下6组。)
2.2 研究工具
2.2.1 教师心理健康评价量表
目前,针对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工具应用最广泛的是SCL-90量表(张积家,陆爱桃,2008)。SCL-90量表全称为症状自评量表( Symptom Check List 90,简称SCL-90)是目前心理卫生研究和临床工作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心理健康评定工具之一,分为五级评分,分数越低,健康状况越好,量表共9个因子,每个因子反映测试者某方面症状痛苦情况。虽然国内许多研究者都采用SCL-90量表去做研究,但就量表本身而言SCL-90是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和临床领域针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自评测验的症状自评量表,从量表题项设计和数据分析来看,并不完全适用于进行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评定,在职业倦怠、职业压力等方面可供继续探讨的空间不足,难以针对高校教师这一特殊群体进行有力、直接的分析。也有学者采用自行编制的量表去测量,但由于其样本选择的代表性不足,其作为测量基础变量的有效性也受到质疑。国内多数学者对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关注点总是落在那些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心理问题上,没有聚焦在那些对教师个人素质与生活品质具有提升作用的“积极的情感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积极的组织环境等”方面的内容上,针对这一情况,本项目组选用了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由俞国良等学者在2010年编制的《教师心理健康评价量表》。
该量表共有12个子维度,87道题,由生活、工作、自我和社会四部分组成,其中生活维度包括正视现实、有幸福感、有效应对日常压力3个子维度;工作维度包括角色认同、有成就感、有效完成本职工作3个子维度;自我维度包括正确的自我认识、自尊感、有效的自我控制3个子维度;社会维度包括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社会责任感、较多的亲社会行为3个子维度。该问卷既考虑到了发展与适应的问题,同时也考虑到了个性与社会性的关系;既能在宏观层面上综合考察教师心理的发展与适应、个性与社会性问题,也能在中观层面上考察教师的自我、生活、工作、社会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亦能在微观层面上分析各个分维度方面的发展情况,且该问卷经数据检验显示信度良好,各因子拟合良好。
2.2.2 《MBI-GS 职业倦怠量表》
我们在《教师心理健康评价量表》的基础上增加《MBI-GS职业倦怠量表》,该量表是由美国学者Maslach研究编制。他在1981年通过研究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一是情绪衰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二是去个体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對待工作对象。三是个人成就感降低,指个体评价自我意义与自我价值的倾向降低。该问卷共15道题,得分越高表示职业倦怠情况越严重。职业倦怠是高校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缓解教师们的职业倦怠情况是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方向,因此最终我们的问卷是由《教师心理健康评价量表》和《MBI-GS职业倦怠量表》构成的合成问卷《高校教师压力与职业发展调查问卷》。
2.3 数据收集
问卷星施测,讲明注意事项,确保被试能够正确理解问卷并要求其认真回答问题,被试独立完成问卷。
2.4 统计方法及策略
使用SPSS 22.0中文版录入、整理、分析。主要统计方法有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集中趋势、离散趋势以及各维度得分,了解高校老师的心理健康各维度和职业倦怠的现状。
相關分析:因为变量各自总体的分布都是正态,且为成对连续的数据,因此使用皮尔逊相关分析。主要为了探讨教师心理健康各维度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关系。
回归分析:使用逐步进入的方法,以正视现实、有幸福感、有效应对日常压力作为自变量,职业倦怠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角色认同、有成就感、有效完成本职工作为自变量,职业倦怠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自我认识、自尊感、有效的自我控制为自变量,职业倦怠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人际关系、具有社会责任感、较多的亲社会行为为自变量,职业倦怠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目的是探讨自变量各维度对因变量的预测作用。
3 结果
3.1 教师心理健康和职业倦怠的描述性统计
根据俞国良学者等人(2010)对《教师心理健康评价量表》的规定,教师作为一个总体,平均数均在3分以上5分以下,说明教师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属于健康状态。结合表2与表3呈现的教师心理健康各维度得分情况,教师作为一个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属于健康状态。职业倦怠的平均值为31.5,标准差为12.7,根据MBI-GS职业倦怠量表的计分方式规定,得分在50分以下为轻度职业倦怠,因此得出教师职业倦怠的情况不严重。
3.2 教师心理健康和职业倦怠的差异分析
3.2.1 教师心理健康和职业倦怠的性别差异分析
分析不同性别被试的教师心理健康和职业倦怠得分的差异,结果如表3。从表3可以看出在教师心理健康各维度和职业倦怠上,男女没有显著差异。
3.2.2 教师心理健康和职业倦怠的年龄差异分析
分析不同年龄教师心理健康和职业倦怠得分的差异,结果如表4。可以看出教师心理健康各维度和职业倦怠的得分在年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3.2.3 教师心理健康和职业倦怠的教师角色差异分析
分析不同教师角色的教师心理健康和职业倦怠得分的差异,结果如表5,可以看出不同教师角色在教师心理健康和职业倦怠上没有显著差异。
3.3 教师心理健康和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
教师心理健康的各个维度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关系结果如表6所示。从表6可知,正视现实、有幸福感和有效应对日常压力与职业倦怠存在显著负相关。工作、自我和社会分量表各维度与职业倦怠没有相关。
3.4 生活分量表各维度对职业倦怠的回归分析
为了了解生活分量表各个因子对于职业倦怠的预测作用。本研究以职业倦怠为因变量,生活分量表各因子为自变量,做变量之间的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有幸福感和有效应对日常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回归效果不显著,正视现实这一维度对职业倦怠回归效果显著。其分析结果如表7。
如表7所示,回归方程整体达到显著性水平,R? 为0.268,对职业倦怠方差变异的解释能力为26.8%。根据分析可知,正视现实这个维度对职业倦怠的回归效果显著。这说明,正视现实维度对职业倦怠有负向预测作用。
4 讨论
4.1 教师心理健康良好,职业倦怠不明显
如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心理健康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但其工作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生活维度上的得分,而自我维度上的得分与社会维度上的得分差不多,这说明高校教师在总体上只存在适应性问题,不存在发展性问题。而教师职业倦怠的平均值为31.5,标准差为12.7,根据MBI-GS职业倦怠量表的计分方式规定,得分在50分以下为轻度职业倦怠,因此得出教师职业倦怠的情况不严重。
本研究中,不同性别、不同工龄和不同岗位的教师,其心理健康和职业倦怠情况差异均不显著。在我国,高校教师的工作内容与岗位设置并没有明显的男女差异,教师所面临的科研,教学压力基本相同,教师薪酬也是同工同酬,不因性别差异而有影响。
4.2 教师心理健康和职业倦怠的关系
4.2.1 生活维度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生活维度下子维度“正视现实”,“有幸福感”和“有效应对日常压力”与职业倦怠存在显著负相关。原因思考如下:第一,“正视现实”。高校教师的生活方式比较固定,生活圈子也相对固定,且对于许多老师来说做高校教师是一份稳定安逸的工作,变数少,那么对未来生活发生变化的期待也就会降低。因此可能会产生长期在安逸环境下生活的倦怠感觉,在工作上就表现为职业倦怠。第二,“有幸福感”。辅导员岗位的老师因为日常琐碎的工作和待遇较低,职业晋升困难等原因,容易导致幸福感缺失,进而产生职业倦怠(马志敏,2020),而教师岗的老师也可能因为科研,教学以及人际相处等方面的压力导致幸福感降低,进而产生职业倦怠。第三,“有效应对日常压力”。高校教师们是高学历,高素质的群体,他们通常会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因此可能因为过于专注于自己的学术,工作而忽略了自己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在应对日产压力时也可能会表现的吃力,出现应对不来的情况,当日常的精力大都用来处理生活压力时,在工作上就可能表现出倦怠的情况。
工作、自我和社会分量表各维度与职业倦怠没有相关。
4.2.2 生活分量表对职业倦怠的回归分析
在分析有幸福感和有效应对日常压力的预测作用时,单独将有幸福感和有效应对日常压力作为自变量,对职业倦怠的预测作用很显著,但是在后来加入正视现实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时发现,有幸福感和有效应对日常压力对职业倦怠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这说明了无论有幸福感和有效应对日常压力的水平如何都不会影响正视现实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即高校教师正视现实的能力越低越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5 激励机制的建立
本研究通过总结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职业倦怠问题与生活这一维度下正视现实,有幸福感和有效应对日常压力这三个子维度相关,且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无论有幸福感和有效应对日常压力的水平如何都不会影响正视现实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将主要解决正视现实所带来的问题。通过对正视现实这一维度下题目中所反映出的具体问题进行归纳,并根據归纳的结果来建立激励的措施。本研究将“正视现实”总结为两个方面。即生活满意度和人际社交能力,下面从这两个方面制定具体的解决措施。具体激励机制如图1所示。
5.1 提高生活满意度
莱比锡大学的Julia Rohrer教授在201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获得幸福快乐这方面,涉及他人的事情比非社交追求更有效,如果你想提高生活满意度那么就找一些人一起分享吧。为他人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尤其是那些我们关心的人,可能是增加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正所谓“施比受更有福”,因此高校可以从这个方向入手来建立激励的具体措施。
第一,举办教师家庭联谊活动。每位教师以家庭为单位举行联谊不但增加了与家人之间的相处沟通的时间,弥补了对家人缺少陪伴的遗憾,还可以借此增加与同事之间的沟通,交流教育生活等问题,拉近彼此的关系,从而提高生活的满意度。
第二,建立高校教师公益组织。教师们通过参加公益组织可以做一些有益于他人的事情,感受帮助他人的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以此来提高生活满意度。
5.2 提高人际社交能力
第一,成立课余教工社团。高校可以为老师们建立沟通的渠道,成立一些课余的教工社团,比如建立羽毛球社,热爱羽毛球的老师们可以借此找到组织,增加交流的机会,不至于感到太孤单。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体育活动、竞赛活动等,积极引导教师参与其中,不仅能满足教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能使整个教育环境变得融洽,使教师找到友谊和团队归属感,引导教师们进行积极的人际交往活动。
第二,也可以举行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提升的相关讲座,向老师们传授处理这方面问题的方法。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1)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属于健康状态。其工作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生活维度上的得分,而自我维度上的得分与社会维度上的分无显著差异,这说明高校教师在总体上只存在适应性问题,不存在发展性问题。职业倦怠情况不严重。
2)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在人口学上的差异不显著。
3)生活维度下正视现实,有幸福感,有效应对日常压力三个子维度与职业倦怠有显著相关,生活,自我和社会与职业倦怠无相关。
4)正视现实这一维度对职业倦怠有负向预测作用。
5)根据得到的数据总结分析从增加生活满意度和增加人际社交能力两个方面来建立激励机制。
6.2 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主要针对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的整体水平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但由于研究中本身的不足和环境的因素导致的不足有:由于前面数据收集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激励机制在建立时所能依据的样本总数偏少,不够丰富,使得激励机制的建立过于简单,不够完善。还望后期有关专家能够进一步完善这一领域内容。
参考文献
[1]陈丽,郑晓东.构建西部高校绩效工资制度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2018(4).
[2]陈楠,李晓松,刘巧兰.基于SCL.90的中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系统评价研究[J].卫生研究,2014.
[3]丁浩,王美田.高校教师激励的困境分析及治理路径选择[J].高校教育管理,2012(01):47-51.
[4]代霞.EAP在缓解企业员工焦虑中的应用[J].经贸实践,2018(17).
[5]高峰.EAP助推企业文化建设的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9,628(02).
[6]高云,周英.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4).
[7]韩萌,张国伟.大学青年教师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研究[J].教育科学,2017(1).
[8]柯文进,姜金秋.世界一流大学的薪酬体系特征及启示——以美国5所一流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4(5).
[9]李东俊.我国民办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知识经济,2017(23).
[10]刘建平,付丹.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关系:心理资本的中介与调节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6).
[11]刘靖雪.高等院校文化氛围建设的必要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0(10).
[12]李西营,殷宏淼,张莉.不同职业倦怠-投入教师在教学归因上的差异[J].心理学探新,2015(01).
[13]汪海彬,唐晓晨,徐俊华.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5.
[14]王乐.EAP视角下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干预[J].长江论坛,2016(2).
[15]文晓巍.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编制与效度检验[J].求索,2015(11).
[16]许力双.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17]张宝,孙金海,孙欣然,等.高校教师健康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职业与健康,2017(7).
[18]张静.中国大学生心理教育制度建设回顾与思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19]赵然.EAP发展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启发[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10).
[20]张秀阁,梁宝勇.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全国常模的制定[J].心理与行为研究(4期).
[21]邹艳荣.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主观幸福感、职业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1).
作者简介
苏尔汗(1996-),女,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西南民族大学,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