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语法教材对语法成果的吸收情况考察

2020-08-10 09:08弓耀楠
卷宗 2020年16期
关键词:助词

摘 要:对外汉语语法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本文选取了四本较有影响力的对外汉语语法教材,逐一考察教材对助词“了”的新的语法研究成果的吸收情况,发现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为了检验语法研究成果的适用性,作者在埃塞亚大孔院工作期间,以助词“了”的新的语法研究成果为教学指导,针对教材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补充,采用“了”字二分的理念,通过问答练习辨别“了1”“了2”时,刻意避免使用“……了没有?”、“……了?”、“……了吗?/呢?”提问,而是使用疑问代词、“几”、“多少”等提问,让学生在肯定答句中反复练习区别使用“了1”“了2”,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建议相关语法教材和教学用书能够及时吸收新的语法研究成果,更好地发挥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语法教材;语法成果;助词“了”

基金项目: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校级科研项目一般项目“对外汉语语法教材对语法成果的吸收情况考察”(项目编号:SK14—18,项目负责人:弓耀楠)。

助词“了”是汉语教学和研究中绕不开的重点难点,对外汉语语法教材普遍认为“了”应两分,一个是动态助词“了”(“了1”),另一个是语气助词“了”(“了2”)。

语法教材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参考和依据,语法教材如能及时、准确、恰当地吸收语法研究最新成果,必将推动对外汉语教学更加高效更有成效。

本文选取四本较有影响力的对外汉语语法教材,考察了四本教材对有关助词“了”的语法成果的吸收情况,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了语法成果的适用性。

1 现有语法教材讲授“了”的情况

在齐沪扬主编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一书中,第五章“词类(下)”第三节“助词”中讲到了“了”,主要内容是“了”常用的两种句型。

在房玉清所著《实用汉语语法》一书中,第十五章“动态范畴”第三节“动态助词表示的基本语义”中讲到了“了”。根据“了”所处的句法位置,可以把它分为两个:用在动词后宾语前的是“了1”,用在句末的是“了2”。该书讲解了“了1”“了2”各自的使用条件。

在卢福波所著《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一书中,第八单元“动态与助词”第二十三课“动作的完成、实现与经历”中讲到了“了”。

汉语表示动作的完成与实现,主要借助于助词“了”。该书讲解了“了”的基本位置和意义,需要用“了1”的主要条件,不用

“了1”的主要情况,“了1”位于第二个动词后的主要条件,“了2”的使用条件以及“了1”“了2”的共现。

在刘月华等所著《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一书中,第九章“助词”第二节“动态助词”讲到了“了”。用于动词后的,称为动态助词,用于句末的,称为语气助词。该书用十七个页面从四个方面讲解了动态助词“了”,包括:1)动态助词“了”的语法意义;2)动态助词“了”与时间的关系;3)包含动态助词“了”的句子的结构特点;4)关于动态助词“了”的使用。用十三个页面从四个方面讲解了语气助词“了”,包括:1)语气助词“了”的语法意义和功能;2)包含语气助词“了”的句子的结构特点;3)两个“了”连用;4)用“了”的句子的辨析。

2 语法教材对语法成果的吸收情况考察

我们检索了《世界汉语教学》自2000年至2020年发表的有关教学语法的论文,其中以吕文华《“了”的教学三题》最为有代表性,文章探讨了“了1”出现的句式,“了2”语法意义的表述,如何提问才能更准确地区分“了1”“了2”,采用公式化的形式展现了相关句式,简明直观,属于较新的语法研究成果。

2.1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吸收情况考察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全面地描述了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但在对“了”的处理上较为简单,表现为没有区分“了”出现的位置,没有区分动词类型对句子意义造成的影响,没有指出形容词后也可以用“了”。

2.2 《实用汉语语法》吸收情况考察

《实用汉语语法》区分了“了1”“了2”,“了2”语法意义的表述与新的语法研究成果保持了一致“主要表示说话时事态出现了变化,同时又表示一种确定的语气”。

该教材区分了动词类型对句子意义造成的影响,指出了形容词后也可以用“了”,但没有以公式化的形式展现句子结构,也未涉及通过选择提问方式辨别“了1”“了2”。

2.3 《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吸收情况考察

《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区分了“了1”“了2”,认为“了”不管出现在哪个位置都表示一种改变,即从没做到做、从没做完到做完、从没有到有、从不是到是、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从一种情况到另一种情况、从一种数量到另一种数量等动态的改变。

将“了1”“了2”的语法意义统一表述为“表示一种改变”,这种表述较为笼统且有待商榷,若出现在不同位置的“了”语法意义完全一样的话,没有必要“了”字二分。新的语法研究成果认为分开表述更为合理,“了1”用在动词后,语法意义表述为“動作或状态的完成”;“了2”用于句末,语法意义表述为“表示变化或出现了新情况”。

该教材以公式化的形式展现了需要用“了1”或“了2”的句子结构,区分了动词类型对句子意义造成的影响,举例时出现了“形容词+了”结尾的句子,在讲解中配套了相关练习题。但书中例句只有肯定句或者否定句,没有用“了”的疑问句,没有涉及通过选择提问方式辨别“了1”“了2”。

2.4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吸收情况考察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以公式化的形式展现了需要用“了1”或“了2”的句子结构,区分了动词类型对句子意义造成的影响,举例时出现了“形容词+了”结尾的句子,在讲解中配套了相关练习题,列举了有关“了”的重要参考文献。

书中例句涉及使用“了”的肯定句、否定句和疑问句。讲解语气助词“了”时,所举例句如下:肯定句“我昨天看了一个电影”,书中明确指出,针对上述肯定句,对应的疑问句只能是:“你昨天做什么了?”而不能是:“你昨天做了什么?”

该书认为在这个例子中问句用语气助词“了”,答句用动态助词“了”,这说明动态助词“了”与语气助词“了”关系非常密切。由于动态助词“了”和语气助词“了”具有共同的语法意义,很多情况下分清是动态助词“了”还是语气助词“了”并不是很容易,该书主张在教学中重要的是学会使用“了”,而不必追究到底用的是哪个“了”。

我们认为当句子以“动词+了”或“形容词+了”结尾时,较难区分出到底是动态助词“了”还是语气助词“了”,可以不必追究,视为“了1+了2”。

但我们对此书所持观点句子“你昨天做了什么?”不是一个完整独立的句子,该句不能成立存疑。在新的语法研究成果《“了”的教学三题》中作者正是采用“你昨天做了什么?”这样的疑问句来辨别“了1”“了2”的。

依据新的语法研究成果,教师可以将肯定句“我昨天看了一个电影”对应的疑问句有意识地设置成两种疑问句,引导学生区别使用:

设置成用“了1”回答的疑问句:

问:你昨天做了什么?        答:我昨天看了一个电影。

设置成用“了2”回答的疑问句:

问:你昨天做什么了?        答:我昨天看电影了。

另外,《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一书指出语气助词“了”可以出现在其他语气助词以及正反疑问句的“没有”、“是不是”等之前。当我们将“了”置于“……了没有?”、“……了?”、“……了吗?/呢?”中提问时,会发现肯定答句中的“了”位于动词或形容词后,位于句末,已然变成了“了1+了2”,既是动态助词“了”也是语气助词“了”,并不是该书认为的语气助词“了”。

问:你昨天看电影了没有?       答:看了。

问:你昨天看电影了?           答:看了。

问:你昨天看电影了吗?/吧?    答:看了。

因此,在用对话问答辨别“了1”“了2”时,疑问句不宜使用“……了没有?”、“……了?”、“……了吗?/呢?”,应以疑问代词、“几”、“多少”等提问,这样在肯定答句中才能区别使用“了1”“了2”。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对“了2”语法意义的表述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与动态助词‘了具有同样的语法意义,表示动作状态的实现”,另一条是“表示肯定的语气,有成句、篇章的功能”。对第一条语法意义的阐述分为六种情况,1)事情从未发生到发生;2)动作由未完成到完成;3)动作由进行到停止;4)事物的性质、状态发生了变化;5)意愿、能力发生了变化;6)时间、季节、年龄、数量的更迭变化。

对外汉语教学对动态助词“了”(“了1”)语法意义的解释一直是“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这一点已经在教学语法领域形成了广泛共识,如果在语气助词“了”(“了2”)语法意义的解释中出现“与动态助词‘了具有同样的语法意义,表示动作状态的实现”,就会造成“了1”“了2”语法意义的重叠。“了”字二分的目的是区分“了”出现在不同位置时所具有的不同的语法意义,所以在解释“了1”“了2”的语法意义时我们应该力求避免语法意义重叠,否则就有悖于“了”字二分的初衷。

新的语法研究成果认为对“了2”语法意义的表述应该统一为“表示变化或者出现了新情况”,不应再出现类似“表示动作状态的实现”的说法。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这本教材对“表示动作状态的实现”的阐述来看,六种情况中的每一种情况都可以用“表示变化或者出现了新情况”来概括,应该吸收新的语法研究成果加以改进。

总的来看,这四本语法教材对助词“了”的新的研究成果的吸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实用汉语语法》、《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这三本教材没有涉及通过选择疑问方式辨别“了1”“了2”。《实用现代汉语语法》讲解更加全面,部分体现了新的语法研究成果,但该书对采用疑问方式辨别“了1”“了2”的讲解不够准确。《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和《实用现代汉语语法》需要修正有关“了2”语法意义的表述。

3 教学实践对语法成果的检验

有关助词“了”的新的语法研究成果能否有效地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有赖于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检验。本文作者作为国家公派出国教师,在非洲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孔子学院完成了两年汉语教学工作。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孔子学院根据不同的课型和学习者具体需求,使用多样化且有针对性的教材,其中《HSK标准教程》是使用较多的一套,本文作者在教授《HSK标准教程》时借鉴了新的语法研究成果。

助词“了”属于初中级学习阶段应掌握的语法点,《HSK标准教程》在一到三册教材注释中出现五次“了”,四册五册属于中高级教材,四册五册教材注释中没有出现有关“了”的语法点。

第一册第五课第一次出现“了”,“了”用于句末,表示变化或新情况的出现,例句是“表示年龄的数量词+了”。第一册第十四课第二次出现“了”,“了”既可以用于句尾,又可以用于动词后带宾语,都表示发生或完成。第二册第十课第三次出现“了”,祈使句“不要……了;别……了”表示劝阻或禁止做某件事情。第二册第十五课第四次出现“了”,有关“了”的两个句式是用“快要/快/就要/要……了”表示某事将要发生;用“都……了”表示“已经”的意思,通常含有强调或不满的语气。第三册第五课第五次出现“了”,语气助词“了”用在陈述句句尾,表示情况有了变化,或出现了新的情况,如“我现在没钱了”表示“我”以前有钱,现在没有钱的变化。

在一到三册教材各篇课文题目中,含有“了”的课文题目出现十二次,第一册第十四课《她买了不少衣服》;第二册第六课《你怎么不吃了》,第十课《别找了,手机在桌子上呢》,第十二课《你穿得太少了》,第十五课《新年就要到了》;第三册第五课《我最近越来越胖了》,第六课《怎么突然找不到了》,第七课《我跟她都认识五年了》,第十课《数学比历史难多了》,第十一课《别忘了把空调关了》,第十六课《我现在累得下了班就想睡觉》,第二十课《我被他影响了》。前三册课文题目中“了”是复现次数最多的语法点,第一册出现一次,第二册出现四次,第三册出现七次,说明“了”在初中級学习阶段是很重要的语法点。

对比前三册教材的课文注释可以发现,第一册和第二册没有采用“了”字二分的教学理念,没有出现动态助词“了”(“了1”)和语气助词“了”(“了2”)的概念,但是第三册注释中出现了“语气助词‘了”的概念,意味着采用了“了”字二分的教学理念。第三册注释中只出现了“语气助词‘了”,却没有提及“动态助词‘了”,第四册第五册没有出现与助词“了”有关的语法点,似乎是采用了“了”字二分的教学理念却只讲解了一个,没有讲解另一个。

作为一套系列教材,前三册教材在讲解同一个重要语法点时出现这样的矛盾和疏漏,给学生增加了疑惑,也给教学带来了挑战。从学生易学教师易教的角度出发,经过慎重考虑,本文作者采纳了有关助词“了”的新的语法研究成果,“了”字二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把第一册第五课和第一册第十四课进行对比教学,补充动态助词“了”(“了1”)和语气助词“了”(“了2”)的概念和各自的语法意义。前三册学习结束后,将前三册含有“了”的课文标题作为练习对象,带领学生明确课文标题中出现的各个“了”是哪个“了”,以“动词+了”或“形容词+了”结尾时视为“了1+了2”,不再细分。

本文作者还运用了新的语法研究成果里有关选择提问方式辨别“了1”“了2”的方法,把课文中出现的含“了”的陈述句转变为对话问答,让学生在用“了”作肯定回答时反复练习。提问时要注意避免使用“……了没有?”、“……了?”、“……了吗?/呢?”,应该使用疑问代词、“几”、“多少”等提问,这样学生在肯定答句中才能区别使用“了1”“了2”。

通过以新的语法研究成果为教学指导,主动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助词“了”的教学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证实了新的语法研究成果符合汉语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

因此我们建议对外汉语语法教材和各類教学用书及时吸收新的语法研究成果,采纳“了”字二分的教学理念,将“了1”“了2”的语法意义分开表述,增补通过选择提问方式辨别“了1”“了2”的方法,更好地完成助词“了”的讲解。

参考文献

[1]齐沪扬.对外汉语教学语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房玉清著.实用汉语语法[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3]卢福波.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

[4]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版)[M].商务印书馆,2001.

[5]姜丽萍.HSK标准教程.4.上[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6]吕文华.“了”的教学三题[J].世界汉语教学,2010(4).

作者简介

弓耀楠(1989-),女,汉族,籍贯:山西。讲师,硕士研究生,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助词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高校朝鲜语专业学生助词使用偏误调查分析
日语中间投助词さ的考察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
浅析藏汉双语结构助词“的”的共性与个性
日韩汉语学习者助词“的”泛用偏误分析
日语格助词在句尾处的功能特点——以日本新闻标题和广告语中的句尾格助词为例
汉语助词的历史发展概况及研究价值
越南留学生汉语助词“了”的偏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