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薇霞
摘 要:“整本书阅读”,是对传统语文教育和学生阅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篇章阅读的纠正和弥补。语文教育多年来重“篇”不重“书”是教学上的“教材中心”、考试命题上对经典关注不够、缺乏大量阅读等原因造成的。本文立足于整本书阅读课堂,借助课后训练的多种手段,以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能力为重点展开探讨。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语文课堂;方法与技能
一个人终身受用的阅读与表达能力,主要在课堂训练中培养出来的。[1]当前,学校与教师对整本书阅读教学十分重视,但许多教师对于整本书阅读教学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感到十分迷茫。然而,学生要想提高阅读能力与技巧,必是离不开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
1 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层面
由于教师缺乏丰富的阅读教学经验,使得在教学内容上显得太过浅表化,缺少厚度的同时又缺乏高度与深度。教师忽略了对整本书的探究意识,使得内容过于枯燥,少了些对语言美、文学美、文化美、人生美的体味。
过去的语文课堂仅停留于教材的传统教学,当下的独立阅读课让不少老师摸着石头过河,特别是在语文阅读课上,形式太过于单一,缺少生气。除此之外,我们所提倡的个性化阅读在课堂上鲜有体现,无论是教师的个性还是学生的,都很少看到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在课堂上舒展开来。师生间平等的交流仍是一种期望。
1.2 学生层面
高中的语文阅读课往往会因为一些麻烦而难以推进——学生阅读能力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不愿意阅读。高中生课业繁重,每天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多门学科的学习任务。而语文作为一门母语课程且性价比低的学科(耗时长,收效慢),学生更不愿多花时间在阅读上面;除此之外,学生还缺乏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无法告别单一的阅读方式,更是难以做到多角度且反复对同个文本进行赏析。
事实上,学生并非完全排斥阅读,只是阅读的目的不同而已。首先,学生最乐意的阅读——消遣型阅读。如言情小说、武侠小说、青春校园类型等的小说,这种类型的阅读纯粹是为了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些色彩;其次是任务驱动型阅读。如教师给学生布置特定的阅读任务或问题,让学生选择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并得出结论的;最后是提升型阅读。这种阅读旨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在提高阅读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这种类型的阅读是最不受学生所待见的。
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東西。[2]这样的教学现状,直接导致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课堂的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兴趣。整本书阅读不仅仅是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因此,让学生从一而终地、兴趣盎然地、有计划有目的地研究整本书,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2 攻克“整本书阅读”难关的方式方法
为了攻克“整本书阅读”这个难关,我们做了以下尝试,并通过坚持不懈地训练,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有了初步的提高。
2.1 阅读课堂
1)导读课——兴趣激发。导读课作为整本书阅读课的起始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导读课应该以扫除阅读障碍、激发阅读兴趣作为重点。首先,教师带领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特别是作者的独特经历,这样更能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接着,展示与内容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根据书名、题目、目录或者一些线索对书中的内容进行猜测,诱发学生的阅读欲望;然后,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选取书中的精彩片段进行全班共读,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答案;最后,教师可点到为止,把学生最好奇的、最有悬念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己去阅读,这样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启发课——方法指导。启发课的主要目的是引发学生进行思考、质疑,借助合作交流来解决认知冲突,以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1)思维导图。这是整本书阅读最常用也是最直观的方式。借用思维导图可将文本的结构“可视化”,能有效引导学生把握整本书的脉络,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提出质疑。(2)话题探讨。选择好话题,让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才能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文本之间立体对话的目的,让学生深入阅读。或是以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头脑风暴,使之对文本产生独特的见解。(3)共鸣联结。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既能走进书中去感受人物的经历,又能走出书外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系,产生共鸣。这样的联结,阅读才有生命,才是有价值的阅读。(4)故事续写。一本书学完后,学生的思维还常停留在故事的结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这样教学,能培养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道德判断能力。(5)戏剧表演。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平面的文学做成立体的戏剧。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身入其境”,加深对文学的理解。另外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动态的阅读活动,比如配音比赛、诗朗诵、辩论赛等,借助成果展示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继续发展。
3)提升课——手脑并用。用“写”的方式读课文,是最划得来的一种方式,其价值是留下了思考的痕迹。[3]在阅读的过程中,借助于笔墨,使读、写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发挥读写在教学当中的最大效益。如,布置学生写一篇书评,用评点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思考成果。
2.2 成果交流
成果交流是以促进学生阅读分享为目的的,也是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后期课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为学生营造自由轻松的“聊天”环境,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感悟,不论对错。在“聊天”的过程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切入,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前搜集学生想聊的话题进行整理,然后生成若干个话题,这样学生在“聊”起“天”来就不至于无话可说。
成果交流课上,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重新进行定位——聆听者。把话语权交还给学生,切勿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即将“聊天”变成“辩论”。在成果交流课结束之际,教师可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对学生们的表现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再一次燃起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
2.3 课后辅助
除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课后的巩固、提升也不可或缺:
1)批注。由整个高中部的语文教师轮流选文,每周选取五篇左右的时事热点和美文下发给学生,学生以批注的形式抒写自己的感想,同时让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式与积累好词好句;2)时评。全体学生在每天晚修开始后观看15分钟《新闻联播》,写下当天的时事热点并对其进行点评。目的是告别“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模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辨析水平;3)书评。每月完成一整本书的阅读,并按质按量完成好书评。其中,教师在开学初会下发推荐的书单,分为必读与选读两个部分,由学生自行挑选进行阅读,次序不限;4)考试。在周考和月考的命题中会穿插当月所学文本的内容,一般是以阅读题或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形式出现。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度,二是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及掌握能力。
整本书阅读有利于学生阅读经验的建构、阅读能力的提升和阅读成果的形成,为学生建立深度阅读领域,养成终身阅读良好习惯打下基础。阅读课堂所追求的学生发展是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整体发展,包括涉入自然、社会以及与他人交往的全面学习活动,让阅读不止于看书。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3.自序IV.
[2]卢梭.爱弥儿[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6.9.
[3]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3.P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