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枫 潘伟 刘思力
摘 要:随着本次军队调整改革的不断深入,军队文职教员的数量得到快速增长,在各级各类军队院校担负的任务也越来越重要。因此从军队院校对文职教员的需求入手,分析了文职教员队伍建设的现有困难,提出了适用于军队院校文职教员队伍建设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文职教员 军队院校 队伍建设
军队院校的文职教员,由于教学对象为基层士官,教学内容以装备教学为主,学员考核与实战结合紧密,致使文职教员与岗位需求矛盾突出,急需专门制定教员队伍建设规划以适应军队院校发展需要。
一、军队院校需要文职教员
1.任职教育属性需要文职人员
军队院校属于部队的同时又和部队有所区别,拥有部队的属性同时也包含着学校的属性。也就是说在军队院校中,军校学员在为期不等的学习时间内,不仅要加强培养日常养成、队列作风、军事素质等部队属性的内容,更应该学习和掌握对应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素养,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习惯,并掌握和提高学习能力。对应部队属性的部分,我们往往可以依托部队自身进行培养,同時随着军队改革,各战区也在着手组建自己的训练基地,完全可以满足对应属性的培养。那么院校属性的培养就成了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的侧重点。
军队院校文职人员对比现役干部据有可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易于推动教学方式创新、拓宽学员知识结构等优势;文职人员普遍具有良好的学业背景和年龄优势;对应部分专业,专业理论更为扎实;同时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并且学历层次高、知识结构宽;更能愿意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多样教学方法去符合学员的学习需求。
2.教学科研工作需要文职人员
军队现役干部教员在从事本职工作的同时,身为军人又对其军事素质及对应技能有着很严格的要求。对应新的《军事训练大纲》,其中对军官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向实战靠拢。对应的便是现役干部往往会利用很大比例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军事技能上面,严重地限制了他们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投入。同时军人的晋升退役制度决定了绝大多数干部最终是要面临转业的问题。我们假设军队院校干部的普遍服役期在20年左右,从干部入伍到军校任职此时往往过去了5-8年,而对于一个新教员的培养和科研人员的培养往往也需要3-4年时间,在部分干部面临转业之时往往不得不分心考虑个人未来安排打算1-2年。如此看来一个服役期为20年的优秀教员,他真正能讲授出优秀的课程和切实有能力主抓科研工作的时间也就只有6-12年。而对应的文职人员却没有这方面的问题。首先文职人员接受的是地方重点高校的培养或者是军队拟转业干部,一反面合理利用了地方高校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也能吸收部队培养的但因各种因素转业的优秀干部。
3.人才保留及知识更新需要文职人员
前面一个问题我们提到了对于面临转业人才的保留,文职人员对比军队现役干部更具有长期工作的优势有利于人才的保留。同时军队现役干部对其军事素质有着较严的要求,在长期站着授课,熬夜科研的情况下,很多专业知识技能优秀的干部往往因身体健康的问题影响到他们的成长进步,进一步导致他们离开部队造成人才流失。而文职人员相对对军事素质要求宽松一些,可以为这类人员多一个为部队工作的机会,也多为部队保留一份人才。
同时部队的传统教员存在着一个问题,由于军事专业限制,往往是自己院校毕业的学生,毕业后经过部队培养等过程最终又返回自己上学的学校。或者说部队现役干部教员所接受和传授的知识具有雷同性,缺乏新鲜的专业知识及教学理论。而地方高校对比军队院校对新知识,新技术更具有敏感性和前瞻性,也更具有灵活性。
二、文职教员队伍现有困难
1.人员结构复杂
现阶段我军文职人员来源主要有现役干部转改文职和地方社会招聘两种。而军队院校自2005年8月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起,前期已经招聘部分非现役文职人员。这部分人员随着此次军队改革大部分已经转变为文职人员,由此军队院校文职人员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相对军队其他单位而言,人员结构比较复杂。
一是军转文职人员。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军政素养,受党和部队教育多年,大部分在基层部队任职,有充足的带兵、育兵经验。工作能力强,标准高,适应能力块,能轻松胜任院校各级事务性工作。但在教学、科研等专业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工作岗位时,他们的专业知识储备、教学水平、科研能力都显得有明显不足。同时军转文职人员,在选择转改之时,普遍具有之前单位远离家庭,希望转改之后能多余下部分时间照顾家庭等个人意愿,对家庭及其他社会活动的精力投入要普遍多于其他人员。
二是新社会招聘人员。军队院校新招聘文职人员普遍具有学历较高,大多是名牌大学研究生以上学历,部分具有地方高校任教经历。他们在专业知识、教学、科研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但仍存在军政素养不高,思想站位不够等问题。他们普遍接受社会教育、工作多年,社会化习惯较多,思维较活跃,在刚进入军队院校期间适应力较差,并容易造成心理落差,导致情绪低落,工作不在状态。
三是原非现役文职纳编文职人员。此类人员较其他人员本职工作经验较丰富,能比较顺利的胜任本职工作,但易与新招聘文职人员进行对比,造成心理落差。同时新的文职人员管理及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原非现役文职纳编文职人员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2.岗位认同感不够
岗位认同感不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文职人员自身对身份的认同感不够。虽然随着军队调整改革,现役干部与文职人员之间的福利待遇已经趋于相同,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文职人员多为外来新加入人员,导致广泛存在与现役干部之间的身份落差。同时很多人刚到新的单位,在单位地位比较低,导致在心理上对个人身份认同不够,职业满意度低。
二是社会上对文职人员身份的认知存在偏差。在国家和社会大力推崇军人,提高军人形象和地位的时候,很多时候并没有向大家明确文职人员也是军队的一部分。同时在面对军人优先等社会活动时,往往也只描述现役军人身份,并没有包括文职人员,这类现象造成社会上大家对文职人员的认识与军人区分开来,不利于文职人员找到自身的岗位荣誉感。
三是与地方高校对比,岗位认同存在困难。尤其是从事军队院校的文职人员部分具有地方高校任教经验。同样担任教学工作,地方高校在职称评定方面较部队院校有明显优势,同时军队院校事务性工作较多,教员工作时间较地方高校缺乏灵活性,并且工资福利等方面并没有明显优势,导致此类人员对文职岗位认同存在困难。
3.职业发展规划不清
职业发展规划不清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新社会招聘人员在选择文职岗位时比较盲目,很多是对军队怀揣着憧憬,但对文职人员这一职业不甚了解,即使在进入工作之后,个人对自身的职业发展也缺乏长远规划,没有明确的目的目标,尤其是在进入职业院校后产生心理落差后,迷失自我,陷于事务行政,缺乏前进动力。
二是,根据近两年颁布的各项文职政策,缺乏对文职人员长期职业发展的保障作用。规定文职人员采取聘用制,普遍聘期为5年,5年之后可以续签。但面对军队院校的教学及科研工作,文职人员入职之后若想长远发展必然会面临再培训、继续深造的实际需求,但现行制度并没有具体的良性规定,也没有对文职人员提出对应保障。
三是,岗位发展受限,个人进步意愿下降。本次軍改后院校很多文职管理岗位设定了最高级别,而对应军队转改文职人员普遍之前有一定级别基础,在转改之后缺乏岗位晋升前景,导致个人进步意愿下降,安于现状,缺乏长远规划。
三、文职队伍建设思路
1.区别人员组成,分类管理培养
面对文职人员组成比较复杂的现实状况,我们在日常管理与使用上应当加以区别,合理利用他们各自的优势,并着重对各自不足进行培训培养。例如组织新入职文职人员集训,部分单位为了追求统一性,安排军队转改文职人员一同参加集训,而集训的内容一般雷同于新兵入伍期间的军政思想教育及队列和体能训练。而军队转改人员很多具有较强的军政素养,甚至大多数人都担任过新训骨干,此时再重新参加新入职文职人员集训,一方面训练内容对他们而言没有明显提高空间,另一方面也会耽误他们学习和转变新身份岗位的时间,同时在训练时会对新地方招聘人员造成较大压力。
对此我们完全可以将文职人员队伍能力素质培养和管理项目进行细分,对军队转改人员多进行专业知识、授课方法、科研工作的教育与培训,对新社会招聘人员着重进行军政素养,思想教育,及日常行为的规范。更可以结成互帮小组,在可行的情况下军队转改人员对新社会招聘人员的军政素养,日常行为进行帮带,反之接受新社会招聘人员在专业知识及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方面的帮助。
2.加强理论教育,强化岗位认同
教员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一个良好的师德师风更是一名教师的灵魂,作为一名军校的教员在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的基础上,更要具有较强的党政军的理论基础。习主席在2019年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不仅要办好思政课,同时要做到课程思政。军校作为我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人才摇篮,更对学员的思想政治水平提出较高要求,同时也对军校教员,不只是思政课教员,在思想政治、党史军史等理论知识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在准入时严把思想政治端口,然后要定期组织文职人员思想政治培训,尤其是要将其中的非党员纳入重点学习对象,要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努力提高文职人员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及时讲授军史和校史等相关知识,增加文职人员对军队和院校的了解。合理利用每周的党团活动时间,扎实开展理论教育学习,尤其是对文职人员中的非党员同志,可以采取和党员相同的教育管理,并由学校牵头定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辅导,对文职人员的理论教育做好规划。
3.提供发展渠道,明确职业规划
一是院校帮助提出专业的职业规划。士官职业院校可以依托军地两方专业人才,对军队文职人员的发展渠道进行规范明确,并通过实际考察,在军校内部对合适人员进行岗位交流,防止部分人员能力与岗位不对应,同时做出普适性的职业规划供文职人员参考借鉴。
二是出台有关文职人员长期职业发展的政策制度,为文职人员职业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在相应制度尚未出台期间,军队院校可以在许可的范围内明确或制定有关管理规定,并对文职人员的再教育等能力素质提升提供发展渠道,帮助文职人员安心长期工作。
4.进行传帮提高,优化人才利用
针对军队院校文职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暂时性不强的问题,可以采取“一人一策”的帮扶提高方式。以所在教研室为基本单位,针对每名文职人员的来源不同,知识、技能短板不同,探讨入职三年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划,固定帮扶负责人,做到全程跟踪指导。帮扶负责人与新入职文职人员共同确定每个月的学习计划、培养目标和考核内容、考核方式,把考核结果作为文职年终业务能力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帮扶负责人年终考评的重要内容。“一人一策”的帮扶既能满足新社会招聘人员对军政素养,部队生活制度、带兵组训的学习需求,也能照顾到军队转改文职人员迫切的专业知识升级学习的愿望。通过所在党支部定期反馈帮扶情况,及时调整和更改对应帮扶策略,切实可以做到因人而异的传帮提高,尽快地补足每个人的短板,加快人才养成速度和效率,能尽早使对应人才走上相关岗位,优化人才利用水平。
伴随着此次军队改革,文职人员必将在我军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发挥自身重要作用,军队院校作为文职人员比例较高单位,文职人员担负的任务也会更加重要。因此更应该提升文职教员队伍建设水平,让文职教员更好地投身强军兴军和建设一流军队院校的使命之中,为绿色军营添彩、为红色军旗增辉。
参考文献
[1]冯小卫.党折折.段朝晖.李博敏.基于国防和军队改革背景的军校文职教员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初探[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33(2):16-20.
[2]王赫阳.对照“晓于实战”标准打造文职教员队伍方阵[J].政工学刊.2019,6:44-45
[3]任纪象.强化文职教员职业认同的四个维度[J].政工学刊.2018.8:48-49
[4]马溯川,冯小卫.武警院校非现役文职教员思想现状调查及对策[J].武警学术,2016.
[5]张素琴,王玉海,王炯琨.实战化背景下军校文职教员教学转型研究[J].科技视界,2018(13):207-208.
[6]于凡.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7(29):26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