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将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工具应用到课堂教学中。3S集成与应用课程的学习对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将先进的教育教学工具—“雨课堂”应用于3S集成与应用课程中,包括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反馈等。实践证明,利用“雨课堂”工具能明显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师生互动性,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雨课堂;3S集成与应用;混合式教学
[基金项目]2017年度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项目“应用型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学科专业群”(11)
[作者简介]张 静(1992—),女,重庆人,农学博士,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环境遥感方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7-0244-02[收稿日期] 2020-03-05
3S集成与应用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核心必修课,以3S技术的集成与应用为研究对象,主要介绍了3S技术集成与应用的基本原理,根据3S技术集成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实践,从3S参数的地学特征表达与时空特征的兼容性、技术方法的互补性及应用目标的一致性等方面论述了3S集成与应用的学术思想与技术实践。本课程目的是启发学生对3S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科技研究的能力,满足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需求。目前3S集成与应用课程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该模式存在诸多弊端,教学形式单一,缺少趣味性,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显然,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新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雨课堂”的到来使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教室、僵化的课表及单向的信息灌输,而是向着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逐渐形成开放、互动、便捷、协作的学习环境,大大促进了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升[1-2]。“雨课堂”借助微信平台,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PPT,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学习的条件,为智慧教室的实现提供有力工具,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3]。
一、“雨课堂”简介
“雨课堂”由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在2016年共同研发,旨在连接师生的智能终端,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环节赋予全新的体验,最大限度地释放教与学的能量,推动教学改革。“雨课堂”科学覆盖了每一个教学环节,为师生提供完整立体的数据支持,个性化报表、自动任务提醒,让教与学更加明了。基于“雨课堂”的面向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主要分为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反馈三部分。主要包括:①学生可通过微信移动浏览课件;②教师可创建新的课堂试卷或课后作业;③教师可在课前组织学生签到,在课堂随机点名;④教师可插入习题集,奖励回答又快又准的学生课堂红包,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雨课堂”在3S集成与应用课程中的应用
“雨课堂”在3S集成与应用课程中的应用主要有四个方面:①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②有利于实现智慧教室;③教师即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④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实施“雨课堂”需要电脑、智能手机、网络和微信,教师端需在电脑中装有PowerPoint 2010及以上版本,并安装“雨课堂”插件,在智能手机里安装微信;学生端只需在智能手机上安装微信,扫描教师分享的二维码即可进入“雨课堂”学习。
(一)课前准备
首先在“雨课堂”建立班级:打开“雨课堂”微信公众号,进入“我的”课程,点击下方“我要开课”,设置课程“3S集成与应用”,设置班级“17地信1班”,点击“完成”,班级完成创建。然后邀请学生进入“雨课堂”班级:点击“进入课堂”界面,进入左上方“成员管理”点击“邀请学生加入”,会生成二维码和邀请码。学生用微信扫描二维码或在微信公众号内输入邀请码即可加入班级。学生以“学号+姓名”方式命名,完成課堂签到。再然后给学生推送预习资料。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遇到问题,可通过“不懂”按钮或发送弹幕让教师收到反馈信息,教师可利用这些反馈信息,掌握学生预习情况,便于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讲解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正式上课前,需将PPT等上课材料准备好。在安装“雨课堂”软件的电脑上,重新启动PPT,会在菜单栏,看到“雨课堂”,便可开始线上和线下授课。
(二)课中实施
首先,学生扫描教师分享的二维码进入课堂,教师对学生的出勤情况一目了然。其次,学生进入“雨课堂”后,可在手机上实时查看PPT课件,PPT课件也会随着教师的讲解翻页,学生如果没听明白,可直接在对应的PPT课件上点“不懂”,教师就可返回继续讲解。再次,教师上课过程中可利用“弹幕”发起课堂讨论,使学生匿名将自己的想法发布在屏幕上,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可以加入习题,让回答又快又准的学生领取课堂红包,活跃课堂氛围。这些课堂表现可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指标之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课后反馈
“雨课堂”课后功能包括课堂授课情况数据反馈和课后巩固习题发放、回收。首先,针对课堂授课情况,后台会提供丰富的课后数据总结和分析,教师可清楚地了解班级整体的学习情况及对重难点的掌握情况,以便在后续课程中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其次,针对课后巩固习题,教师可在数量和题型上进行优化。在数量上,可以三选一,既可减负,又可以发现不同学生的兴趣点,为推动学生个性化教学提供参考;在题型上,教师可选用灵活性较大的主观题,一方面避免学生相互抄袭,另一方面发散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课程结束后,教师需从自己和学生两个层面进行教学反思,以便对上课内容、进度及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三、“雨课堂”在3S集成与应用课程中的应用效果与体会
“雨课堂”作为兼具线上线下教学共同优点的混合式教学工具,与传统教学相比,活跃了课堂氛围,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大提高了教学效果。“雨课堂”的使用提高了学生的出勤率、抬头率。学生进入“雨课堂”,需扫描教师分享的二维码。学生如果错过时间就无法进入。在上课期间学生不仅能与教师实时互动,而且能在课前和课后给学生推送预习和复习的资料。同时,“雨课堂”的使用还可让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雨课堂”提供的数据非常丰富,不仅反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记录了学生的学习轨迹。教师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可针对所教学生的专业、年级、班级氛围进行专门的个性化定制,做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案。
四、结语
3S集成与应用作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核心必修课,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雨课堂”是一种混合式教学工具,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使师生交流更顺畅,全方位覆盖了课前—课中—课后师生之间的互动,便于教师及时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做出及时的调整,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但高校在“雨课堂”应用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学生对网络依赖性很强,值得大家进一步思考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平,管俊昌,高淑娴,等.雨课堂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05):399-402.
[2]黄成龙.雨课堂让教学更轻松[J].科教文汇,2016(371):27-28.
[3]臧晶晶,郭丽文.滴水成雨—走进雨课堂[J].信息与电脑(哭理论版),2016(08):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