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兰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帮助大学生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认识和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在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以及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深入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有助于提高思政课程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对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巩固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创新
[作者简介]齐 兰(1991—),女(蒙古族),新疆博乐人,政治学专业法学硕士,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7-0144-02[收稿日期] 2019-10-20
一、引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课程。该课程涵盖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阶段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知识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认识和了解中国近现代史,有利于学生在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核心地位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独特需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和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课程不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对教师应用教学方法的能力要求较高。究其原因,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需求比较独特有关。具体来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课堂教学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丰富跨度大
从教学课程的总体内容来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涵盖的时间段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最混乱、社会环境最动荡、社会背景最复杂的阶段。想要抓好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工作,就要深刻挖掘课程自身的内容,紧密贴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在教学时做到“知己知彼”。对于新疆高校大学生来说,自主学习的教学原则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手中,但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的深度、广度、精度远超一般课程,仅仅依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很难保障课程教学的总体质量和效果。因此,对于在新疆高校任职的中国近现代史教师来说,教学时应当将重点放在对新疆大学生历史观的塑造上,也就是从刚开始讲授这门课程时就要以正确的历史观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让广大新疆高校大学生能够始终在正确历史观的牵引下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二)课程串联讲技巧
高校的课堂是开放式的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利用课程本身的特色和魅力来吸引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再加上课后学生可以根据课本自主安排日常的学习和复习活动,因此,教师因为学生们的学习专注度不足而主动暂停课堂教学工作的情况并不多见。但是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重点主要是能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的“关键点”,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就有可能导致知识串联能力的下降,造成学生在课后也无法找到自行将学科知识进行串联的有效路径和方法的问题。故而高校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需要特别强调具有关联性作用的重要知识点的重要性,还要通过课堂教学的讲述和演示,帮助新疆高校的大学生们掌握将知识点进行有效串联的正确方法。
(三)知识讲解有深度
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跨度中发生了太多的历史事件。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复杂的因素,而且即便是同一个历史事件,站在不同的视角去看也往往有着不同的历史意义。对于新疆高校大学生來说,在大学阶段学习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不能再以对知识点的记忆为目标,而要以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刻的辨识为目标。这就意味着,以历史知识为核心的知识体系的运用能力的提升才是高校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核心。想要让学生们能够深刻地理解历史,在教学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深入剖析各种历史事件,从而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培养新疆高校大学生深刻分析历史事件的思维习惯。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创新的思路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独特教学需要,在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创新时,教师既要考虑现代化教育设备的应用,也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的独特性,打开思路,放开手脚,将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社会教育资源都充分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基于此,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创新可以遵循以下思路。
(一)课堂教学的“走出去”和“请进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记录的是我们刚刚走过的历史。尽管这段历史的时间跨度大,但发生在这个时间段当中的历史事件都是真实存在的,也都在我们的身边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客观证据。这些生动的生活教材,就被庄严地存放在博物馆、文化馆和纪念馆中。比起课本教材,这些存于馆中的历史资料不仅更加翔实和生动,而且更加有说服力,更能引起大学生的深刻思考。新疆高校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比较丰富,但是大学生们并没有养成主动走进各类博物馆进行文化学习的习惯。在教学时,教师要安排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这些博物馆、文化馆和纪念馆,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看到这些硝烟散尽的真实历史。当他们结束参观活动回到课堂,就能和教师进行更加热烈的互动,在教学时,教师能够使用的教学素材也会变得更加丰富。
(二)教学互动的“课堂上”和“课堂外”
我国学者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当对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内的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进行积极探索,而“立体化”教学模式就是非常理想的选择之一。本质上讲,所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等三种教学模式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教学模式[1]。在课堂教学时,师生之间的互动应当是双向性的,教师要有互动的主动意识,学生也应当有互动的主动意愿。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除了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具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课短视频,将原本只能在课堂上集中完成的教学互动转化为碎片式的学习和即时性的教学互动。让“课堂”不再是一个建筑学的概念,而是变成一个心理学的概念,让“内”和“外”不再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而是变成一种哲学概念,让生活变成大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大课堂”。
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建议
结合创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主要思路,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课堂教学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军教互动,双师携手促教育
结合新疆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实际环境,大规模的博物馆、文化馆或者纪念馆的发展都呈现出综合性、规模性和社会性的特征,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内容差距较大,因此可以采取和学校附近驻地部队建立军民共建单位的方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上采取“军教互动”的方式,让广大官兵成为学科教师之外的另一名“导师”,引导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
(二)轻重有别,强化教学实效性
我国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开展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存在“填鸭式”灌输历史知识、教材内容死板缺乏立体感、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不高等现实问题。在学者们眼中,思维导图模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实现教学理念、教学路径、教学方法的大革新,对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意义重大。在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的课件内容发送给有需要的学生,将探索软件应用方法的工作放在课下,让大学生在课后进行软件的学习,在课堂上交流学习的效果。
五、总结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内容,在这七十年的时间里不断完善和丰富,教学方法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不仅有助于相关教学工作的进步,更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本文结合新疆高校大学生的课堂教学环境[2],探讨了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课程的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学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现状及发展展望[J].思想教育研究,2017(12):80-84.
[2]杨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新疆高校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