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通识教育已成为高等院校极为重要的育人手段,也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该课题研究医学院校通识教育实施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理论研究的不足,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通识教育理论,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通识教育;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张团慧(1990—),女,河南新乡人,硕士,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仁智书院辅导员,助教,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7-0101-02[收稿日期] 2019-10-22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局限于狭窄的专业领域,知识结构单一,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通识教育主要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品格,帮助医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出综合素质过硬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通识教育内涵
通识教育起源于古希腊著名哲人亚里士多德提倡的自由教育。自由教育主张通过基础学科的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其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德育素养、综合素养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1]。自由教育強调身心的解放,是一种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而学习的思想,强调自由。
1829年,帕卡德提出通识教育的概念,他认为,通识教育是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是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是学生学习特殊、专门知识的准备。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提出:教育可分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部分。前者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主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后者则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两者有区别,但并非相互对立和割裂。
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在理论层面上,我国学术界对通识教育的内涵界定尚不清晰。古代诸子百家的教育观中蕴含着丰富的通识教育理念。东汉王充代表作《论衡》中说,“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扬雅言,审定文牍,以教授为师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指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李曼丽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是所有高校学生均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教育。其在高等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钟秉林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包含教育理念、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等在内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课程设置是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途径[2]。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当前美国有关通识教育理论研究的文献是比较多的,从总体来看,通识教育理论研究基本上是围绕着通识教育发展历史、通识教育概念、通识教育理念、通识教育目的与意义等方面来进行研究的。国外学者对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开设、实施情况、教育改革等。如Henry Rosovsky认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应该主要包括六大领域:文学与艺术、科学、历史研究、社会分析、外国文化、道德思考。John A.Jenkins认为通识教育对研究型大学的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在通识教育改革方面,Haig Mardirosian从课程、项目评价、师资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3]。
(二)国内研究现状
通识教育的概念引入我国的时间虽然较短,但近几年我国的学术界非常重视通识教育的研究,国内有大量与之相关的学术期刊。近年来,我国高校兴起了一股开展通识教育的热潮,关于通识教育实施现状的研究也不少,主要是对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如丛慧卉(2007)对通识教育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性探索,论文对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通识教育实施对策[4];钟晨(2012)则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对通识教育的实施效果进行调查研究,主要运用学生发展理论从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变化这一角度来评价通识教育的实施效果[5]。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存在的问题
1.对通识教育的内涵缺乏足够认识。在医学院校高等教育中的专业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就业知识,同时,专业教育也注重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正确的就业观、乐于奉献的精神,这样在专业教育中,体现出了通识教育的理念,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可以达到某种程度上的高度融合,相辅相成。然而,在目前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有些医学院校对通识教育的内涵缺乏认识,专业划分越来越细,过于片面的知识结构限制了人才的综合发展。
2.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专业课程内容较多,实用性强,因此医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相当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医学生将主要的精力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从而忽略了通识课程的学习。通识课程通常为选修课程,学生需要按照学校要求完成通识教育课程,进而拿到学分,很少关注通识课程的重要性。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过于形式化,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合理性和系统性,没有构建出一个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3.通识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由于通识教育起步较晚,师资力量薄弱,承担通识教育课程的老师来自不同的专业教育背景,且呈现年轻化趋势,缺乏教学经验,在授课过程中,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医学院校缺少进一步提升通识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的意识。
(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