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分析

2020-08-10 09:21梁贤英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1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职业规划

[摘 要] 中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依托积极心理学,启发与培养中职生积极与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并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有效规划职业与人生。分析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给出利用积极心理学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个人潜能;职业规划

[基金项目] “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ZJC19011)

[作者简介] 梁贤英(1983—),女,河南商丘人,邓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1-0377-02    [收稿日期] 2019-12-30

近年来,我国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绝大部分中职学校自学生入校时便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职业意识与危机意识,培养与提升学生职业竞争能力,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在现代生活压力剧增背景下,未来职业环境能否满足个体发展需求,直接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幸福感与满足感。在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发现,大部分中职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足,与教师配合不理想,存在敷衍现象,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效果,制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现。

一、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分析

1.学生职业规划意识不足。大部分中职生存在职业规划意识不足的情况。这是因为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职生无法全面了解自身,没有形成明确的择业目标,造成毕业后缺乏明确的就业方向,更谈不上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些都与学生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有关。部分学校与学生不重视职业生涯教育,觉得这类课程实用性不足,学生无法正确认识这类课程的作用。有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作用不大,规划没有变化快,没有必要浪费时间进行规划。

2.职业价值观趋于功利性。受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当代中职生职业价值判断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职业规划时大部分学生希望去大城市、大公司、机关单位或事业单位等,希望有可观的薪资待遇、良好发展空间及优越的工作环境等;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时过多看重个人利益与报酬,设计出的薪酬远超过实际能提供的薪资水平。中职生不能客观认识自身条件、能力及社会需求,盲目追求发展空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功利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业出现结构性失衡。目前学生就业难,但很多岗位人员不足,尤其是偏远地区、艰苦行业等。

3.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数量不足。任何一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都需要专业教师团队的支持,这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也不例外。我国中职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绝大多数中职并未建立专业的教师团队,课程教学时多由心理学教师或政治教师兼任。师资队伍专业性不足,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到完整课程体系的建构,限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

4.职业规划缺少系统性。职业生涯规划是认知、抉择、规划、调整的过程,也是激发、培养学生规划意识的过程。目前,中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只是单纯开设相关课程,以理论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收理论知识,在规划意识培养上存在严重不足。职业生涯规划属于过程性教学,需要贯穿整个学校生活。而目前中职院校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只在一年级或是毕业年级安排职业生涯课程,目的仅仅指向就业指导,忽视了对学生生涯規划全局观、紧迫性、长远性的培养。

二、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分析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能提供就业指导,也可以全面分析个体成长与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具有一定价值。

1.全面认识教育对象。传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下,过分强调个体不足与缺陷,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信心。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更加侧重开发学生潜能与全面发展,构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道路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健全人格并实现职业理想。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本身具有自我决定于自我优化的能力,基于这个角度,教师要通过积极心理学全面认识中职学生。

2.准确把握双方关系。通过积极心理学准确把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认知心理学认为,教育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需要被教育者主动认知与加工知识,其过程主要包括信息登记、信息选择及信息加工等。如果教育过程中被教育者产生心理阻抗,教育内容则难以进入到被教育者思想体系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教师要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质量。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起点是满足人的需求。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中职生的综合能力,教师不能将教学局限在理论指导过程,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奠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基于积极心理学角度分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要落实“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措施

1.培养主体意识,逐步形成预防思想。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体是中职生。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及教师教学只是给中职生提供方法与思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必须强调学生为主体,通过职业规划将学生生存与发展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推进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在对中职生的引导过程中,需要坚持“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基本原则。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要想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需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更好的设计规划,具备职业规划意识,不能盲目选择就业与发展,而要坚持自我负责的思想。

2.培养实践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时,还要注意对其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缺少必要的实践,规划得再好也只是一纸空文,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教师可以鼓励并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到各大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去各大企业实习等。而学生通过自身亲自参观、实践,对当前工作环境和就业环境产生一个直观、清晰的认识,通过亲身实践,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缺少什么,还需要学习和掌握哪些内容,同时对自己未来需求更加清晰、明确,对于学生就业思想和创业思想的养成有一定促进作用。另外,学生通过实习实践,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在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时将考虑的因素也会更多,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计得更加全面、客观、合理,确保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3.结合实际情况,正确看待不确定性。大部分职业生涯规划教材这样介绍职业规划:全面了解自身、了解行业情况,实现二者结合,准确定位符合自己特点的职业,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从学校到社会岗位的通道,顺利实现人生目标。随着我国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不断优化市场环境,职业规划中需要引入更多的内容,预测一个学生毕业时的职业情况还有可能,但要预测十年或更长时间职业发展难度较大。

4.渗透品德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马克思强调主观性和客观条件对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的重大影响,二者共同决定了个体能否以高尚的行动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从而使自己变得高尚,成为最伟大的人物。因此,中职生要尽可能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主客观相符合并推动自己前进发展。中职生要学会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结合。在从个人需求出发的同时,考虑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中职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理想,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始终践行“把自身的完美与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这一原则。

四、结语

总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中职生来说具有重要作用,借助积极心理学指导合理规划职业规划教育,使得中职生可以在校期间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学习专业职业技能,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晓洁,周焕彬,袁逸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效性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02):175-177.

[2]张昕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五年制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43):219-220.

[3]邓彩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方案设计[J].统计与管理,2017(03):85-87.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职业规划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改革研究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发展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