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研究

2020-08-10 09:23辛美琪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年15期
关键词:产业扶贫长效机制乡村振兴

辛美琪

[提要]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根本,产业扶贫是产业振兴的重点。本文在肯定内蒙古开鲁县产业扶贫取得成效的同时,分析开鲁县产业扶贫面临的贫困户内生动力缺乏、产业发展资金后劲不足、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等问题,并对构建开鲁县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提出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构建金融扶贫长效机制、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扶贫;长效机制

基金项目: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CXJJS19059)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5月7日

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指的是在产业扶贫过程中能长期保证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为了使产业扶贫项目真正成为贫困户增收脱贫的长久项目和稳定来源,真正起到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的作用,不会产生“年年扶贫年年贫”现象的发生。尤其是自2019年开始,通辽市出现了监测户和边缘户。监测户就是存在返贫风险点、收入不稳定、收入结构不合理、人均收入5,000元以下的。边缘户也是人均收入5,000元以下,可能因为大病、住房、上学、受灾等问题存在致贫风险。所以必须结合开鲁县的实际情况,按照贫困人口的脱贫标准,搞好监测,一旦风险点爆发,及时补短板,着力构建产业扶贫长效机制。

开鲁县是传统农业大县,也是自治区级贫困县。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内蒙古开鲁县始终抓住产业扶贫的“牛鼻子”,将乡村振兴战略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坚持走规模化、标准化合作化的产业扶贫发展之路,开鲁县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特色产业进行扶贫,并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这也为通辽市乃至内蒙古自治区的产业扶贫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经验。但是从长期发展来看,开鲁县的产业扶贫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开鲁县产业扶贫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构建产业扶贫长效发展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一、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贫困地区进行产业扶贫和稳定脱贫的研究。对于产业扶贫,金江峰(2019),贺林波等(2019),许汉泽等(2019),周兵等(2019)分别基于地方政府能力视角、基于自我中心网的理论视角、基于可行能力理论的视角、基于生态理论视角对产业扶贫来进行分析。潘百涛从整合科技资源,建立产业扶贫科技支撑体系和设立科技扶贫专项,引导科技资源向贫困地区流动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建议。王宁、吴明从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实际出发,构建和完善产业精准扶贫长效机制。胡守勇基于发展视角来分析产业扶贫所面临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并针对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的构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针对现有文献,对于内蒙古产业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研究比较少,所以以内蒙古开鲁县为例,探索构建产业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为我国贫困地区稳定脱贫提供机制与经验借鉴。

二、开鲁县的产业扶贫经验

通辽市委书记冯玉臻强调,只有产业发展起来,脱贫才有保障,发展才有后劲,要紧紧抓住产业扶贫这一根本,加快把产业做大做强,形成辐射效应,促进农牧民稳定增收。2020通辽两会提到:让已脱贫的地区不返贫,如何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建立稳定增收的脱贫长效机制是现在最应该考虑的问题。市人大代表、通辽市扶贫办党委组书记、主任李凤文说道: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通辽市6个旗县包括科尔沁区全部脱贫摘帽,建档立卡户一共22.49万人,还有1,452人没有脱贫,贫困发生率不足0.08%,尽管未脱贫人口不多,但是巩固脱贫成果对于已经脱贫的人口来说非常关键,巩固脱贫成果除了政策保障以外,还要更加注重产业扶贫,要确保产业扶贫、产业振兴发展效益持续提升。

开鲁县将脱贫攻坚与特色产业培育、提升紧密结合,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着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力促村村都有特色产业、户户都有增收项目、人人都能进入产业链。开鲁县自脱贫摘帽以来,在巩固提升贫困人口发展质量的同时,在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上加大力度。截至2019年12月,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由2014年的11,002户、34,768人,降至5户、11人。

(一)壮大优势种植业。内蒙古开鲁县着力发展以“玉米”为主的金色产业、“红干椒”为主的红色产业、“林果”为主的绿色产业,通过建设重点项目,采取技术帮扶的方式,通过提高贫困户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在种植业方面,通过开鲁镇、小街基建华、辽河吉日嘎郎吐、黑龙坝大榆树、义和塔拉5个玉米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建设和开鲁镇飞机场村棚室蔬菜、北兴村黑龙坝镇大棚葡萄、东方红村万亩红干椒、王家店村玉米现代农业技术示范5个示范基地建设,辐射带动贫困户稳定亩产、提高单产、增加收入。开鲁县建设玉米标准化示范基地98万亩,玉米种植稳定在140万亩;建成红干椒绿色标准化示范核心基地3万亩,发展红干椒60万亩,达到了农牧民人均2亩的规模,亩效益2,000元,较玉米增收1,300元;建成了东风万亩经济林基地,发展果品经济林60万亩,能源原料林10万亩,实现农牧民人均2亩果林,亩效益达6,000元;发展药、蔬、青贮等高效特色种植64万亩。通过“三色”产业发展,惠及全县全部嘎查村,3,780户贫困户受益,户均增收1,500元。

(二)培育特色养殖业。在养殖业方面,通过龙头企业、专业村、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户)和养殖基地建设,带动引领贫困户发展肉牛、肉羊和生猪养殖。依托伊赛集团在12个镇场肉牛养殖基地发展肉牛养殖,同时对有养殖意愿、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户发放贴息贷款,通过农户直养、托管代养,企业收购、分红的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充分发挥“伊赛牛肉”品牌优势和2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全产业链项目的龙头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发展壮大,带动农户进行集约化、规模化肉牛育肥。针对肉鸽产业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推进10万对扶贫鸽养殖基地建设,实现肉鸽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2013年以来,整合资金建设10万对肉鸽养殖基地、万头育肥牛场等重点产业基础设施,与伊赛牛肉、洪泰基础母牛、悠夫肉鸽等龙头企业合作发展主导产业,每年可实现保底收益2,629万元,带动2,200户无劳动能力和弱劳动能力贫困户年均保底收益4,500元、带动112个嘎查村每个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

(三)建立扶贫产业项目库。开鲁县把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同谋划,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市场需求产业、金融支持产业开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规划入库辐射面大、带动力强、前景好、效益高的产业扶贫项目790个,预计总投资23.6亿元,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和贫困户。具体措施就是通过发放贴息贷款、免费提供农资等多种措施,引导帮助发展庭院经济、建立“扶贫车间”,发展肉牛、肉羊养殖和红干椒、药材、林果、香瓜种植等特色产业,使每户贫困家庭都有1~2个产业支撑。对没有生产经营能力的贫困户,采取入股分红、托管代养、资产收益扶贫模式,2018年实现3,437户贫困户年均分红4,500元,实现“有劳动能力的有产业,无劳动能力的有分红,户户都有增收项目”。

三、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户内生动力缺乏。在农村产业扶贫过程当中,贫困户是扶贫的主体,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不足是产业扶贫的一个重要难点。农村贫困户生产资料相对匮乏,很多贫困户因病致贫,缺乏劳动力,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农村贫困户学历大部分是初中以下,且主要以种地为主,贫困户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精神文化方面较贫瘠,加上传统的小农意识有较大的影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指望着政府的救济,认为只要国家继续救济,就可以衣食无忧,没有及时把握机会提升自身工作能力,缺乏技术,这样虽然解决了一时的贫困问题,但是当灾害再次来临时,却抵挡不住,束手无策,缺乏要实现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动力。在产业发展上贫困群众缺风险投资意识,对产业投资热情不高。

(二)产业发展资金后劲不足。扶贫融资难问题非常突出,原因在于:一方面扶贫贷款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涉农贷款,贫困户评级授信面不广,相当一部分贫困户难以获得授信,银行慎贷、惜贷;另一方面政府风险保障金不足,远远满足不了产业扶贫的需求。由于历史原因,村级债务、基础设施欠账较大,贫困户急需灵活的项目支持,急需发展生产的启动资金,更需因病因灾因学产生的债务偿还资金。虽然整合了较大量的项目和资金,但大多数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经费,与贫困村及贫困户的发展生产、消除债务、增加收入的直接需求和期望值相差较大,现阶段难以精准地满足所有需求。

(三)产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目前的“合作社+贫困户”和“公司+贫困户”模式还是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是由于贫困户是整个模式的最底层,在大的龙头企业面前,个体经营的贫困户谈判能力较弱,利益联结机制模式容易出现利润分配不公的现象;二是由于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发展基础和自身能力等都存在差异,大公司等龙头企业摸不清贫困群众的实际情况还有贫困户自身的发展能力,就会出现利益联结模式生搬硬套的问题,严重打击贫困群众的积极性;有的还出现违约情况,主要原因是合同不规范、信用率低、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四、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的构建

(一)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扶贫先扶志,激发贫困户想要实现脱贫的决心。要制定脱贫攻坚专项宣传工作方案,让党的精准扶贫政策进入千家万户,让广大群众都正确理解精准扶贫政策,更要挖掘和培养通过自我努力主动脱贫的典型,明确“扶贫不是扶懒”“扶贫要精准,扶贫更要扶精神”的导向,用典型引路,注重引导激发广大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利用乡村大喇叭广播设备,围绕脱贫攻坚重点工作进行政策宣传和解读,有效解决信息入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加大对贫困户的正面宣传教育,实施“扶志工程”,引导贫困户树立“崇尚致富、脱贫光荣”理念,让贫困户真心想脱贫、想致富,激发自身发展动力,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引导贫困户转变就业、择业观念,实时开展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增强贫困户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加快“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帮扶责任人要做好因户施策,摸清帮扶贫困户的家庭情况、产业发展意愿和优势,因户制定产业帮扶措施,加强同帮扶贫困户的联系,及时发现各户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主动协调解决。结合贫困户实际情况,把贫困户的需求进行分类,提高其发展能力,实现自主發展。

(二)构建金融扶贫长效机制。要进一步探索脱贫攻坚所需专项资金的整合筹集模式。一要强化财政预算意识,确定政府资金和项目的投入。制定政策,鼓励引导,吸引社会力量、社会资金予以充实补充。二要强化对政府投入的项目资金的后续管理工作。对于各级财政投入的扶贫项目及资金,建立资产台账,明确产权归属。在全部实现脱贫后,该资产应交由所在乡镇或村委会委托管理,既防止资产流失,又给村集体经济注入新鲜血液。三要强化金融扶贫工作的机制创新,探索“龙头企业+贫困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家庭农场+贫困户”等金融服务模式,破解难题,实现金融扶贫精准对接,要快速改变金融扶贫工作长期停滞于评级授信阶段,工作无法推动的现状。要充分考虑贫困户家庭的实际发展能力和需求。对于有意向通过发展家庭养殖业脱贫,但由于特困而难以在现阶段达到政策规定标准规模的,建议适当降低财政补贴门槛,以提高群众自我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金融扶贫力度和规模,让更多的扶贫产业能够享受到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金融服务。

(三)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要想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模式,就要考虑利益联结双方的需求,实现合作双方共赢。一是需要充分发挥政府这只无形的手。可以通过政府与龙头企业等签订约束性协议,明确具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模式和相应的惩罚措施。二是要细化相应的扶持政策。扶贫政策中可以明确收购报价、贷款利息、财政补贴等一系列的责任规定,实行严格的奖惩机制。三要不断加强宣传和培训,加强法律环境的建设,提高利益联结机制各方的规范意识、守信意识和法律意识。还要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产业扶贫,充分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建立产业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五、结语

扶贫工作是项艰巨而意义重大的工程,产业扶贫是“五个一批”脱贫路径的首要任务,是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实现持续稳定增收脱贫的治本之策。产业扶贫应该因地制宜,只有切实建立起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从而使扶贫对象在脱离绝对贫困,进入相对贫困阶段后,彻底远离贫困威胁,走向发展致富,为打赢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金江峰.产业扶贫何以容易出现“精准偏差”——基于地方政府能力视角[J].兰州学刊,2019(2).

[2]贺林波,邓书彬,李赛君.地方政府产业扶贫:合作质量与网络结构——基于自我中心网的理论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19(6).

[3]许汉泽,李小云.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及其对策——基于可行能力理论为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9(3).

[4]周兵,胡振兴.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模式与效果评价——基于生态位理论视角的案例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4).

[5]潘百涛.探索建立辽宁省科技助力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J].农业经济,2020(3).

[6]王宁,吴明.我国农村地区产业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建设研究[J].农业经济,2019(5).

[7]胡守勇.共享发展视角下产业扶贫的问题及长效机制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18(2).

[8]胡建华.开鲁县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助力扶贫攻坚[N].扶贫日报,2018.9.29.

[9]开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开鲁县突出抓好产业扶贫[EB/OL].通辽市人民政府网,2018.7.18.

猜你喜欢
产业扶贫长效机制乡村振兴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