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源动力学科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实践

2020-08-10 09:21李瑞婷赵军许媛欣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1期
关键词:工程教育实践探索国际化

李瑞婷 赵军 许媛欣

[摘 要] 传承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特色与经验,结合新工科的背景和“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契机,充分融合并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学科建设,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尝试建立基于能源与动力学科的国际化培养新体系,推动工程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践,力求推进能源与动力学科的工程教育改革创新,逐步创立并推动该学科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标准,进而助力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 能源动力学科;“一带一路”;工程教育;国际化;实践探索

[基金项目] 2017年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基于能源动力学科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践”(NDXGK2017Z-10)

[作者简介] 李瑞婷(1987—),女,天津人,博士研究生,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家治理理论与实践、高等工程教育;赵 军(1966—),男,天津人,博士研究生,天津大学中低温热能高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热能工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1-0255-03    [收稿日期] 2019-12-18

一、引言

为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创新,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形成了“复旦共识”[1]。同年4月,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新工科建设研讨会,取得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即“天大行动”)等重要成果[2]。同年6月9日,“北京指南”启动。

新工业革命的到来,给教育者、科研者提出了提升国家实力和竞争力的时代命题。随着我国一系列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能源与动力学科的教学和科研要担负起历史使命,在稳固、发展和自主创新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间合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中国智慧,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中国方案。

二、依托新工科建设,面向“一带一路”,确定实践与研究的主体思路

“新工科”是传承传统中国工程教育经验,应对世界不断出现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新挑战、新形势,积极发力,为国家工程人才培养、工程建设等国家实力长期发展建立的稳定的系统性、全局性工程。着力于能源动力学科的国际化改革实践,综合分析天津大学能源动力学科的国际化建设,制定了基于能源动力学科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实践的主体思路(图1)。

(一)在改革实践中力求形成具有中国工程教育特色的国际化培养新机制

1.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校联盟。建立了基于能源与动力学科的高校联盟,联盟包括英国的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帝国理工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以及俄罗斯、巴基斯坦、土耳其、印度等国家的高等院校。以工科优势高校为主,同时兼顾综合性高校的机械学科,相互派出师生,交流互访,打通合作多渠道,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之间的工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交流的全方位合作。

搭建课程共享平台,借助新技术实现示范性的课程共享,促进交叉学科的建设;通过建设线上线下论坛、夏令营和互相派出师生的形式,促进交流和互建;搭建跨学科智能实践平台,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工程项目的合作与落地。

2.形成产学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依托能源与动力学科的优势,建立学院和重点实验室、研究所和新技术公司,四维搭建了节能环保内燃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地热能高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将学科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诉求化作机制的“动力源”,再通过机制和体系的制定实施,将实施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形成推动机制革新的“动力源”,由此形成了良性且高效的产学合作育人长效机制。

3.促成国际认同的行业和技术标准。在高校联盟和产学研合作育人长效机制的助力下,推动形成学科国际化的工程教育新标准,积极主动适应新发展的需求,为实现到2050年工程技术由“跟跑”向“领跑”的转变,夯实技术支撑、智慧支撑、人才支撑和平台支撑四大支撑。

学科牵头编制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的意见》和工信部《内燃机再制造实施方案》,使技术服务及测试装备的覆盖面高达70%以上,为我国小型汽油机和摩托车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做出突出贡献。依托我国唯一的地热研究培训中心和中低温热能高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几十家企业和高校形成地热能高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了一定的发展格局,制定了三项地热行业和地方标准。在此基础上,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推广,推进行业标准和技术的认同与使用。

(二)在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客观数据和交流探讨相互促进的长效国际化研究

在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化研究与实践中,广泛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获得一手调研资料,从实证的角度分析研究,力求尽可能多地了解他国,借鉴成熟经验,识别新问题、新动态,及时把脉留学生和潜在留学生的特点与诉求,助力学科的进一步建设与改革研究。

面向我校来华或即将来华的5个国家,14个高校的能源与动力学科的学生开展了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0份,同时对没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获得一定量的辅助信息。

问卷语言为英语,包含六大模块,56个设问,从基本信息、能源动力类工程教育国际化培养要素、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能源动力类学科的工程教学与实践、就业创业和职业理想与生活展开。

1.调查问卷分析。

(1)本次调查问卷的学生主要来源于工科特长高校和综合类高校,65%来自于工科特长高校,32.5%来自于综合类高校,2.5%来自于普通高校。47%的学生为能源类专业,53%的学生是动力类专业。学生的年龄为20~23岁,占比97%。此次问卷调查的学生年龄和年级分布、男女构成比例分别见图2、图3。

猜你喜欢
工程教育实践探索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法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早期发展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